西周金文释读;“倗生簋”铭文

文摘   2024-12-03 13:00   湖北  


西周金文释读;“倗生簋”铭文


名称:“倗生簋”,旧称“格伯簋”。
时代:西周恭王时期。
出土:据《攈古录金文》记载,为“青州所出”。
现藏:倗生簋传世共四件,其中三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另一件下落不明。
著录:吴式芬《攈古录金文》,孙诒让《古籀余论》卷三,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第七卷,曹锦炎《商周金文选》112,《殷周金文集成》4262、4263、4264、4265。




尺寸重量: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收藏的“倗生簋”皆有器无盖,通高23.5厘米,宽30.8厘米,重7.58千克;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倗生簋”器盖皆全,高31厘米,口径21.9厘米,重8.9千克。

形制纹饰:圆腹,圈足,下有方座。二兽头耳,耳下端似象鼻卷曲。器颈前后正中各铸一凸起的兽头,兽头两侧饰夔纹和圆涡纹。腹部和方座四壁中心饰竖直纹,圈足饰连续的四瓣花和圆涡纹带,方座四壁边缘饰圆涡纹和窃曲纹,方座顶部四角饰兽面纹。


字数:倗生簋内底及器盖皆铸有铭文8行82字。

“倗生簋”铭文释文:隹(唯)正月初吉癸子(巳),王在成周。格白(伯)取良马乘于倗生,氒(厥)贾卅田,则析。格白(伯)履殹妊彶(及)仡,氒(厥)从。格伯安(按)彶(及)甸殷,氒(厥)系屚谷杜木邍谷斿桑涉东门。氒(厥)书史戠(识),武立歃成,䣈土(上䣈下土)铸保(宝)簋,用典格白(伯)田。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冖由(上冖下由)。

注释:

格:国名。倗国位于今山西绛县横水一带,格国应离倗国不远。再如“格伯作晋姬簋”(《殷周金文集成》3952)铭文反映格国与晋国通婚,也表明格国与晋国相距不远。在郑韩故城出土一批带有“格氏”的兵器,如“格氏矛”(《殷周金文集成》11499)、“六年格氏戈”(《殷周金文集成》11327)等。在河南荥阳张楼村发现大量印有“格氏”陶文的豆盘。表明格氏一地应当就在张楼村附近,格国地望可能即在此地。


格伯:人名。阮元认为格伯可能为金天氏后裔。“左昭元年传,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生允格台骀。此格伯或即允格之后。”


取:曹锦炎释读为“取”。


倗:国名。据2006年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的出土金文“虎叔簋”,及传世金文《倗仲鼎》(《集成》2462)等记载,可知倗国是商周时期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媿姓鬼方后裔国,西周时居住于今山西绛县横水一带。倗生:人名。

析:《说文解字》云:“破木也。”析木为信。


履:阮元释读为“过”,认为是地名。孙诒让释作“辶夢”,认为是“還”字异文。曹锦炎释读为“履”。《说文解字》云:“履,足所依也。从尸从彳从夊,舟象履形。”铭文中或用作丈量之义。


殹妊:地名。


仡:曹锦炎释读为“仡”,地名。


安:阮元释作“安”。“安,字从广,古宀广通作也。”孙诒让认为“安”是“宴”字假字。安,应读作“按”。


屚:阮元释读为“零”,孙诒让认为此字从雨从尸,即“屚”字。


邍:孙诒让《古籀余论》释读为“邍”。“鲁原钟”(《殷周金文集成》18)“鲁邍作和钟”的“邍”与此铭文接近。


屚谷、杜木、邍谷、斿桑、东门:皆地名。


戠:识之假借字。


史识:史记识其事。


武:人名。


立:经籍作“涖”,即“莅”,《说文解字》云:“临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临者,监也。”


歃:孙诒让《古籀余论》释读为盟歃之歃。䣈土(上䣈下土):孙诒让认为是“鄉”之省。


冖由(上冖下由):倗生家族族徽铭文符号。

“倗生簋”铭文大意是:
正月吉日癸巳这一天,周恭王在成周。格伯和倗生做了一笔交易,格伯从倗生那里取得四匹好马,价值是三十块田,双方剖木为凭。格伯交付的是殹妊和仡,以及甸、殷、屚谷、杜木、邍谷、斿桑、东门等地田产。史记官——武,监督盟誓立约。倗生铸造宝簋,记录与格伯交易田产之事,后代子孙,永作宝用。于铜簋最后铭刻倗生家族的族徽铭文符号“冖由”。

倗生簋铭文记载了倗生和格伯进行土地交易的详细过程,是研究西周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内容的重要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神秘的先秦时代
先秦史、古文字、文博考古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