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春秋早期。
国别:曾国(随国)。
出土:“曾伯桼壶”于2015年至2017年湖北省京山县苏家垄墓地M79、M88出土,共4件。“曾伯桼簠”为传世器。
现藏:“曾伯桼壶”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曾伯桼簠”为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旧藏,现藏国家博物馆。
字数:M79、M88两墓各出"曾伯桼"铭文壶2件,铭文位于壶盖、壶腹内壁,单壶铭文计161字。4件壶造型一致,铭文完全相同,共计644字,在春秋时期青铜器中极为罕见。壶腹铭文83字(含两重文)。
“曾伯桼壶”铭文释读:“唯王八月,初吉庚午,曾伯桼哲圣孔武,孔武元犀,克逖淮夷,余温恭且忌,余为民父母。唯此壶章,先民之尚。余是楙是则,允显允异。用其鐈鏐,唯玄其良,自作尊壶,用孝用享于我皇祖,及我文考,用锡(赐)害(匄)眉寿,子孙永宝。”
“曾伯桼簠”铭文释读:“唯王九月初吉庚午,曾伯桼哲圣元武,元武孔黹(致),克狄(逖)淮夷,印(抑)燮繁汤(阳),金道锡行,具既卑(俾)方。余择其吉金黄鑣(铝),余用自作旅簠,以征以行,用盛稻粱,用孝用享于我皇祖文考。天赐之福,曾伯桼段(遐)不(丕)黄耈,万年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享。”
注释:
曾伯:曾国出土青铜器中,有“曾伯”铭文出现,如“曾伯桼”、“曾伯克父”等。“曾”为国名,“伯”为排行,“桼”、“克父”为器物主人的字。根据目前曾国考古材料可知,“曾伯”一般是曾侯的大儿子,地位尊贵。
克逖淮夷: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1813-1884)收藏有传世曾伯桼青铜簠,(《殷周金文集成》4631)现存国家博物馆,器上有“克逖淮夷”铭文;苏家垄M79、M88两墓“曾伯桼”铭文中也有“克逖淮夷”铭文,二者铭文语气、用词相似,共同印证了曾国控制淮夷的史实。
注:逖,义为远。
金道锡行:西周时期,周王朝的铜料主要来自长江流域的产铜区,包括湖北铜绿山、江西瑞昌、安徽铜陵等地,这些地区的铜料开采、冶炼成铜锭后运往中原,再铸造成青铜器。这条铜锡之路就被称作“金道锡行”。它通达周王朝都邑,影响整个早期中国,为辉煌的青铜文明奠定了基础,也支撑了先秦诸侯国的崛起。
随枣走廊是“金道锡行”的主线路,曾国及苏家垄遗址统治者受命于周王朝,承担着控制、运输、管理南方铜锡资源的职责,在“金道锡行”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是“金道锡行”的重要枢纽。
“克逖淮夷,印(抑)燮繁汤(阳),金道锡行”:曾国地处交通要道“随枣走廊”之地,为西周分封的众多“汉阳诸姬”之一,其职责是为周王朝把守南部边疆、镇抚淮夷、荆楚,同时担负保持“金道锡行”即南方“青铜之路”的畅通。
“随枣走廊”为两周时期,中原王朝的南大门,其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其地南部是大洪山,北部是桐柏山,随州、枣阳处其中,又有水路涢水、汉水流通,这一地段地势较为平坦,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战略和交通要道。商周等中原王朝可经由“随枣走廊”经汉水而至长江中下游的铜矿资源之地的湖北大冶、江西瑞昌及安徽铜陵。
苏家垄遗址"曾伯桼"器群与传世的曾伯桼"金道锡行"青铜簠对应,揭示了周王朝管理经营南方及南方铜、锡原料的重大史实,对于研究汉淮与中原地区之间金属资源的流通有着重要价值,为曾国青铜器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