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跨。”
这是民国时期山西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句民谚。阎锡山是五台县河边村人(现为定襄县河边镇),把持山西政权三十八年之久,那里至今保留有规模庞大的阎氏故居。有一种说法,阎锡山不相信外人,他所重用的都是五台及周边(定襄、崞县等)的乡党,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包括日常伺候起居的也是他的堂妹阎慧卿(俗称五妹子)。于是乎,“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跨”。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此话并非虚传,自古如此。例如我所在的公司,前些年老板是W县人,于是我们大楼里的包括开电梯的打扫卫生的以及看门护院的各色人等,好多都来自那个地方,更莫说那些中层干部了。后来就连V县X县也成了香饽饽,谁不知道远亲还不如近邻,在家乡说不准还是娘家外甥媳妇的四姑父的姨表兄弟呢。
呵呵呵扯远了,那么阎锡山又是如何?先请看他的——
“十三太保”
各路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阎锡山行伍出身,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辛亥革命后执掌山西军政大权。他很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执政早期就进行了三次大的扩军,总兵力增至十三万人,成为一股强大的地方武装。至1927年9月,兵至绥远省会归绥,绥远也归入阎锡山的势力范围,他的军队从此被称为晋绥军。《亮剑》里楚云飞团长自称晋绥军,就是这个来头。
在他手下战将如云,有所谓“五虎上将”、“十三太保”之说。“五虎上将”通常是指傅作义、徐永昌、商震、楚溪春和孙楚。“十三太保”则是杨爱源、孙楚、梁培璜、杨澄源、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李生达、李服膺、楚溪春、鲁英麟、董英斌和陈长捷。
这十三人是晋绥军的高级将领,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其中九人为山西人,杨爱源、王靖国和赵承绶都是五台县人,李服膺乃崞县人。这样的占比,可谓很高了吧。
此外,“五虎上将”中的徐永昌也是崞县人。
这五个人的结局各有不同,也代表了那个年代各类人物的不同命运。
杨爱源得以逃往台湾,病死在那里。
王靖国在太原解放时被俘,战俘营里接受改造。
赵承绶在晋中战役中被俘,后被放回做太原守军的劝降工作。
晋军61军军长李服膺则最为悲催,抗战早期即因天镇作战中丢失阵地被阎锡山军法论处,执行枪决。李服膺大呼冤枉,阎锡山不予理会,只对他说,“我将你从排长一步步提拔到军长,今天什么也不必说啦。你的妻儿,我完全负责,放心去吧” 。
徐永昌后来担任国民政府军令部长,抗战胜利后代表中国在密苏里号战舰上签字的正是这位陆军一级上将。
以上都是武将,五台口音者的确不少。在阎锡山的文武班子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
“十三个高干”
1937年11月8日,省会太原沦陷,阎锡山撤往临汾一带,依黄河天险据守。
次年2月16日,他在襄陵温泉组织成立民族革命同志会,自任会长,看起来就相当于一个战时内阁,本省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下设高级干部委员会,由十三人组成。后增设副会长一人,由赵戴文担任。这个同志会从成立至消亡共计十一年,高干名单虽有变动,但始终为十三人。据统计,担任过高干的共有十九人,分别为杨爱源、贾景德、朱绶光、楚溪春、王怀明、邱仰浚、王尊光、李冠洋、陈长捷、续范亭、梁化之、薄毓相、彭毓斌、吴绍之、孟际丰、王靖国、赵承绶等。这里面有武将,也有文官。这份名单中,来自五台及周边县份的有赵戴文、杨爱源、续范亭、梁化之、薄毓相、吴绍之、孟际丰、王靖国和赵承绶。占比更高,超过一半。
恐怕无法否认,这个现象确能反映出阎锡山浓重的同乡意识;另一方面,也说明那年间五台、定襄等所在的忻定盆地物华天宝,人才辈出,即便在对立的共产党阵营里,武有徐向前,文有薄一波,一个五台,一个定襄,难怪说那里“文山毓秀,沱水长流”。
这几名乡党中,赵戴文是五台东冶人,辛亥革命老人,曾与阎锡山身藏炸弹通过海关,从日本回国闹革命。长期担任省主席,阎锡山的“亦师亦友”。抗战期间病逝于克难坡,阎锡山“悲痛逾恒”“声泪俱下”。
梁化之来自定襄,就不止一个“乡党”可以概括了,电视剧里面的梁化之身着戎装,毕恭毕敬称呼阎锡山为“表舅”——人家还是姨表亲呢,从机要秘书做起,一直做到代省主席。
续范亭是崞县人,因抗议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曾在中山陵前切腹自杀。
......
一间屋子里讨论“兴晋富民”大计的与会者大多操着同一种口音 ,是不是有点滑稽?
恰好又是十三人。十三在基督教文明当中不是一个吉祥数,但在东方传统文明中却不受此限。十三个高干专负省内“一切事务的决定之责”,这个“同志会”的中心思想为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工作方法为集体领导、集体制裁,组织生活为互相批评、检讨错误,实际上就是阎锡山一系列思想主张的具体运用。
坊间从来不缺政治幽默,于是传言,“十三个高干哄了一个老汉”。
这话传到阎锡山耳朵里,阎老醯呵呵一乐,说,“不对,是一个老汉哄了十三个高干”。
那么,到底是老汉哄了高干,还是高干哄了老汉?我们不妨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分析,且再看——
“五人小组”
转眼到了1948年下半年,太原战役打响。作战双方的总指挥,正是阎锡山和他的五台老乡徐向前。
面对困境,阎锡山始终拒绝和谈,还准备了五百瓶毒药,要效仿“田横五百壮士”,“不成功便成仁”。但他接到代总统李宗仁的电报后,便“赴京商诀大事”去了。临行前宣布,由梁化之、王靖国、孙楚、赵世铃、吴绍之组成五人小组,负责军政大事;还说,“也许三天五天,也许十天八天,一俟和谈有了结果,我就回来”。
这五人小组中,梁化之和吴绍之来自定襄,王靖国来自五台,赵世铃来自代县,都是阎老醯最看重和最放心的“自己人”。
阎锡山所说的“和谈”当然没有结果,他并没有回来,而是坐镇南京遥控指挥。甚至叫嚣,“当场打死倡议缴械投降的人,谁打死什么级别的人,就升他到什么级别”。因此,许多和平主张,五人小组也因“老头不在,无人做主”予以拒绝。
有资料说,李宗仁的那封电报,本身就是阎锡山在南京的亲信贾景德、徐永昌等人多方“运作”的结果。
城破之时,梁化之和阎慧卿自杀焚尸,五人小组的其余四人皆做了俘虏。
那么阎锡山本人的最终命运如何?
1960年5月23日,一代枭雄病逝台湾。
作家李敖这样说过:“别人死在太原,他却活到了台湾”,“最有趣的,是阎锡山说他自己在太原被围时,衔命在都,商承大计,因在南京开会,所以不能赴难,但是,阎锡山死的时候,阎夫人徐竹青、阎公子阎志敏、阎志慧及大批家属,均在台湾,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他们也来南京开会吗?可见阎锡山全家开小差,早就妥为之矣!”
你说这是谁哄了谁?
(网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