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这是《论语》里面的一句,意思是说,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坚守原则和节操,小人(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则会不择手段,胡作非为。(是不是也谴责了珠海的那个肇事者?)
读罢尹学芸那年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李海叔叔》,突然联想到这句古话,也不知是否准确,但至少也是其中的一层含义吧。
李海是王家的朋友、王父的结拜兄弟,在王家老父亲面前喝过鸡血磕过头的人,“叔叔身量高,白皮肤,重眉大眼,大背头一根不乱,毛蓝色的中山装,完全是一副干部派头”——更是王家儿女们乃至众多相亲争相膜拜的偶像。
在两家人长达几十年的交往中,李海总是大年初一翻山越岭骑了自行车来到王家,临走时总要满载而归——大兜子小口袋装满了王家准备的各色年货,烟叶、粉条、薯干、芝麻、棉花、粘面、小米、各类豆子,车把上,后座上,都是装满了货物的布兜和袋子,最多的一次,曾掏出了十二个袋子。
因为那时正处在物资短缺的年代,李海第一次来家里,父亲陪他吃了白面条。李海晚上还要吃,父亲却借故到地里干活去了,为的就是省下一碗白面。回来之后天都大黑了,父亲蹲在屋檐下吃饼子,白薯面和棒子面的混合体,黑乎乎的,一股霉腥味。“我”不愿意往嘴里填,饼子渣落在地上,“母亲毫不张扬地打了我一巴掌”。
有一年,李海写信说家里要盖房,材料都准备的差不多了,但粮食不够。王家二话不说,打发大儿子和云丫兄妹,自行车上满载了小麦,翻山越岭费劲力气送到了苦梨峪——瞧这个地方。到家发现,“除了五个孩子一贫如洗”。每天三顿饭都是黄米饭炒倭瓜,“黄米饭香傻子一样噎嗓子”,“倭瓜也难以下咽”。可云丫并没有看到信中所说的建筑材料,所谓“盖房子”的说法完全是个托辞。
几十年的相处,李海“把别人家当成自己的家,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一点变化也没有”。
终于在别人的提醒下,煤矿工作的李海送来一卡车煤。在众乡亲艳羡的目光下,王父满脸幸福的表情。可临走李海要去了二百二十块钱,二百的煤钱,还有二十块的“司机好处费”。
母亲念叨,李海除了带走的东西不算,光钱就借了六次,而且,哪怕是口头上,永远都没提过一个“还”字。云丫大叫,“凭什么啊,他是挣工资的人哪,父亲的钱都是受苦受累的血汗钱啊。”
父亲病了,云丫打电话给李海,李海来了,“又是空手来的”,没有撂下一分钱。过去是因为穷,现在他已经富裕了,再这样一毛不拔,“连我都有想法了”。
就是这样,相处几十年的朋友渐渐积攒了抱怨。年老的李海又如何对待家庭?瘫痪在床的他,“唯一的乐趣就是折腾婶婶”,甚至动手打人,直到有一次眉骨打破。婶婶说,“他要是不死,我就要熬死了”。
婶婶本是大城市的人,年轻时被李海哄骗到了那个偏远的向下。李海死了,婶婶又嫁了人。当王家兄妹偶然造访的时候,婶婶被儿女们藏了起来,那位“老新郎官”甚至还被大儿子敲掉了门牙。云丫再次惊讶了,“他是政府官员,居然做出这么美品的是,气死我了”。
故事就是这样,云丫最后说,关于他们,关于我们自己,我什么也不想再说,说什么都于事无补......
尹学芸的《李海叔叔》那年获得鲁迅文学奖。故事很耐读,也很有一些启发。以独特的视角反映出物质短缺的年代里令人心酸的生活记忆,两家是几十年的真挚朋友,最后在王父的心里,似乎只剩了抱怨,而给两家后代留下了许多的思索。通过王李两家人几十年时间的交往,揭示了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我们该怎样对待朋友,怎样做人。
当然,作品的内涵很丰富,也不仅是一个“君子固穷”就可以简单概括。颁奖词是这样说的,尹学芸的《李海叔叔》真切沉实,丰沛诚恳。两个家庭,互为远方而又情深义长,真挚、隐瞒、想象、误解和体谅层叠缠绕,百感交集。这是典型的中国故事,于曲尽人情中见时代变迁,牵动着人们的记忆、经验和情感。
这是典型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