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年少时起,经历过许多次的军训、操练。每当队列不整、步伐拖沓、军容涣散的时候,总有教官站出来这样呵斥:看看你们,像不像二战区的兵?
有个教官,邻近某部的一名小兵,操着一口忒不地道的京片子口音,指点着班上几个男生一再地数落,“瞧瞧,瞧瞧,整个一二战区的兵!”
这样的声音,至今犹在耳边。
二战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战区,辖区含山西、绥远、察哈尔等,司令长官阎锡山。那么说,二战区的兵,或曰阎锡山的兵,怎么会给人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除去党派认识和政治站位上的分歧,恐怕就是阎老醯的这些兵也确实乏善可陈;“二战区的兵”不仅反映在军容军纪方面,更重要的还体现在了战斗力上。
当然,这里所说的“二战区的兵”,理所应当要剔除掉我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及游击队;虽说在抗战期间,至少在名义上曾归属于阎长官之麾下。
2.
辛亥革命之后,年仅28岁的阎锡山成为山西都督,统揽军政大权。那时兵戈攘攘,犹未停歇,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话说1917年9月的一天,远在湖南醴陵的镇守使刘建藩不知搭错了哪根神经,忽然间闹起了“独立”。国务总理段祺瑞令阎锡山派兵讨伐叛乱。阎都督遂派商震率第一混成旅并一营炮兵乘火车南下了。晋军出征几千里,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次,本来指望着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孰料到了前线,皆因种种复杂的原因,更因为晋军自己“没见过世面”,竟在湘潭县城被湘军包围并缴了械,商震等买通外国传教士才侥幸脱逃至汉口,收容所部士兵。晋军出征先胜后败,被讽为“大将南征胆气豪,缴枪不用打收条”。
此后的阎锡山恪守“中立”,奉行“保境安民”,积蓄自身力量。先后几次大规模扩军,兵力达到13万人,成为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这时的中国,军阀混战,纷争不断,阎锡山击败冯玉祥的国民军,并趁势占领绥远首府归绥,绥远纳入阎锡山势力范围,晋军自此改称晋绥军。
1930年春,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阎锡山一生最为后悔的恐怕就是介入了这场内战,蒋、阎、冯三家大战中原,最终蒋介石获胜,阎锡山被迫走上了“下野”“出洋”之路。
3.
七七事变之后,抗战全面爆发,全国划分为几个战区,阎锡山就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奉命统领晋绥军务。这就是“二战区”这一名称的来历。此后战区几经调整,但二战区始终以山西为中心,司令长官一直是阎锡山。
大战首先从晋北爆发,战事并没有按照阎锡山预想的轨迹展开,晋绥军在日军犀利的进攻下一败再败,阳高、天镇很快失守。阎长官不惜诛杀军长李服膺,但无以挽回败局。忻口会战失败,侧翼娘子关被破,至11月8日,省会太原已告沦陷。
整个过程已不必详述,战史专家评论,这是单纯防御战略思想的必然结果。此外,阎锡山本人在军事指挥上的欠缺,临战时的畏首畏尾优柔寡断,都是不可否认的因素。
《亮剑》里的楚云飞团长对八路军的赵刚政委有过这样的谈话,“他(阎锡山)也有他的难处啊。不过,打败仗的不仅仅是我晋绥军,中央军又怎么样?中条山之战历时一个多月,中央军损失八万人,而日本人不到三千。一比二十六啊,被国民政府视为最大之错误,亦为抗日最大之耻辱”。
4.
至于晋绥军与共产党军队的交战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的晚些时候。那时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刚刚到达陕北,阎锡山奉蒋介石之命出兵河西,配合那里的东北军进行“围剿”。他派出孙楚率五个旅的兵力,岂料两度入陕,都告损兵折将,两旅受挫,一团被歼,败下阵来。从此改变策略,沿黄河筑起碉堡,要转攻为守。
这还不算,转眼到了次年2月,中央红军渡过黄河开始东征,先头部队一度抵近省会太原。阎锡山无力招架,慌忙请求中央军协防,红军东征以顺利回陕而告终。
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的第一枪即在太行山里的上党地区打响。晋绥军的士兵们都觉得奇怪,冲锋而来的共产党官兵,大多数人穿着老百姓的衣裤,颜色五花八门,不少人脑袋上和放羊倌一样系着一条白布巾。此役,我刘邓大军全歼阎锡山两路部队,共计三万四千余众,这是阎锡山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击毙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活捉军长史泽波。
以后的进程,人们都有详尽的了解,不必细说。
5.
完全可见,所谓“二战区的兵”多为平庸之辈,除早期在军阀混战中有过不多的几次亮眼表现外,基本没有什么值得炫耀之处。当然也有例外,最值得称道的就当属傅作义了。
傅作义,字宜生,晋南临猗人,保定军校毕业,成为阎锡山的“十三太保”之一。官至陆军二级上将,可谓治军有方,战功卓著,其在军阀混战年代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有不俗表现。
傅作义初出茅庐之役是在1926年夏,冯玉祥国民军以八万之众进攻山西,战斗异常激烈。傅作义部坚守天镇达三月之久,逐渐由劣势转为优势,迫使国民军从山西撤出,傅作义率一个团追至归绥附近。以守城之功,升为旅长,战后又升至师长。
傅作义一战成名是1928年的涿州保卫战,以一师兵力坚守数月,牵制奉军十万之众不能脱身,“城中粮食乃至鼠雀都被军民食尽”,后接受商民调解而告终。傅作义交出兵权,张作霖父子对其优待有加,“以上卿待之”,但傅作义始终未接受奉方许以的方面军司令职位。阎锡山闻听,深表赞赏,夸赞他“是咱们的关云长,义重如山”。
傅作义因抗战而名扬全国。还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前,绥远的抗战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军队的指挥官就是傅作义,时任绥远省主席、35军军长。取得红格尔图和百灵庙两次大捷,成为“中国人民抗日的先声”。
傅作义在解放战争初期,在国共两军的交锋中也是打过胜仗的,他成为华北“剿总”司令并非浪得虚名。在绥远、大同、集宁等地,“共军”并没有取得胜利。以致傅作义发表了这样的公开信,“被包围被击溃被消灭的不是国军,而是你们自夸的所谓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贺龙所部、聂荣臻所部,以及张宗逊、陈正湘、姚喆等全部主力......你们一败于绥远,再败于大同,三败于集宁,试问如何与其他精锐的国军为敌?”正是凭着这样的战场表现,次年成立华北“剿总”的时候,并非蒋氏嫡系的傅作义成为了总司令,总揽华北五省军政大权,成为国军五大军事集团之一,而昔日的“东家”阎锡山反倒成为了他的手下。难怪在一些电视剧里,傅作义的一些将领如郭景云等,动辄就要神情亢奋,自己的胜利能从天镇、涿州一直列举到绥远、张家口:“总司令,我们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啊!”毕竟也是有些资本的,才敢说出这样的大话。不过好景不长,在解放战争后来的进程中,傅作义的部队连遭败绩,并最终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此是后话,人所共知,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