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有限的阅读经验来说,山西作家吕新的小说是比较另类的。有评论说,属于“先锋派”一类。《白杨木的春天》,曾获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故事发生的时间,作品里并没有正式的交代,但读者们应该都很清楚,那是一个特别叫人难忘的年代。描写了下放农场劳动的曾怀林一家在特殊年代里的遭遇。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似乎也没有剧烈的冲突。妻子自杀,自己劳改,儿女受累,裸身搜查,连最隐私的部位也不肯放过。每天面对的是敌视、怀疑、诱供,不容一丝喘息。
小说没有时间,也没有透露地点。只是一个叫做“梅山会堂”的地方露出了蛛丝马迹,旧时督军府的所在地,那是民国时期的一所建筑。
文字冷峻,语言犀利。
“黑夜的辽阔的锋刃方法截去了它们的后半截的身体。”
“十几块小学生的橡皮那么大的肥肉正在冒着青烟的油锅里慢慢动荡着,泪花闪闪地游走着,灼热的高温使它们无法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动,而不时相互交换着位置,都以为别人那里清凉宜居。”
“我们平时吃饭,牙缝里塞进去一粒米、一丝肉,甚至一条果蔬的纤维,都会觉得难受,都要设法清理出来。而人家可是整整一台功能完好的发报机呀。”
“国内形势一片大好,但贫农的女儿却连一双完好的鞋都没有。”
等等。
也有对历史、对现实的追问和反思。曾怀林觉得自己的真正的改造恐怕永生永世也不可能完成。
还是引用一段授奖词吧。小说“通过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和表现真切感人,既有对个人灵魂的深度透视,也有对情境的准确呈现和复杂的理性沉思”。“沉郁深远的美学风貌、散文化和诗化的文体风格,体现着耐心执着的探索精神。”
读这样的小说,也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