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阅读季·诗歌教学】现代诗歌的教学困境与价值表达

文摘   2024-07-24 10:52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暑期阅读季】

邀您一起鉴赏期刊精选美文!




现代诗歌的教学困境与价值表达


路文彬  于佳琦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



正文展示




2024 SUMMER


在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现代诗歌面临教学和应考的“两难”处境。诗意解读的多样性怎样在教学中呈现,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考评规则等,这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往往让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现代诗歌教学。因此,理解并改善这种现状,让现代诗歌对青少年的学习与成长真正发挥正向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寻。


流俗与晦涩都不可冲淡的诗意

于佳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基于文学标准的现代诗歌似乎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反还出现了一些晦涩难懂或俗不可耐的诗歌,或是失去与社会大众的精神共鸣,或是为了迎合而流于浅白庸俗,这些该如何向学生解读呢?

路文彬:确如你所说,中国诗歌在朦胧诗之后,有那么一个阶段,真的是越写越朦胧,越来越喜欢玩弄晦涩。这些诗可以说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脱离了人们共通的情感和认知。再加上社会经济的转型等因素的影响,那时候的诗歌接受状况非常萧条,几乎没有什么人关注诗坛,阅读诗歌。不过,这样一段时期倒也可以作为很好的经验来借鉴。

可以看到,现在又渐渐发生着新的变化。我们俨然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文学艺术的长足积淀,现在的诗歌再度呈现出较为繁荣的景象。当然,乱象亦在所难免,出现了什么口水诗、梨花体诗这样的怪异现状。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些理解为繁荣带来的副作用,但实质上,它更属于一种后现代文化现象。在诗歌走向自由多元的时候,有些我们认为无意义的诗歌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况且那些显得娱乐化的诗歌也不该被简单认为就是无意义的。但不管怎样,这些都不可能影响诗歌的本质,诗歌精神性的品质是永远抹杀不了的,我们所欢迎的、好的诗歌及好的诗人依然会继续出现。

至于“晦涩”,则完全可以跟学生探讨。燕卜荪有一本书叫《朦胧的七种类型》。应该认识到,不是说读不懂的东西就是晦涩的,也不是说晦涩的东西就是深刻的。有些深刻的内容,它可能会有些晦涩,但最终不会让你读不懂。而某些诗歌,它根本就不想让你懂,它完全是在臆造,这跟晦涩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当我们说一首诗是晦涩的时候,这意味着它比较难以理解,那我们可以尝试寻找相关的辅助性材料来研读,尽量让学生去体会、去思考。最后懂不懂、懂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努力弄懂的这个过程。

我们要明白“晦涩”跟“通俗”“深刻”的关系,不能把晦涩看成是一个贬义词,它实际上是对深刻的思想和哲理的一种暗示和启示,它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去理解它、认知它。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我们读懂的那一刻,晦涩也就迎刃而解了,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反映了我们在思想力上的进一步成长壮大。但如果是臆造的东西,跟我们人类的共通情感和认知压根儿没有什么关系,那它就不能被称为晦涩。我们可以拒绝去理解它,因为它是生造的、拼凑的、为写而写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视作虚假的诗歌,一种伪诗,谈不上什么晦涩和不晦涩的问题。


现代诗应考、可考、这样考

于佳琦:课标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是没有现代诗的,一般考试写作文体要求也是“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中学整本书阅读篇目中有《艾青诗选》,但考试鲜有涉及,考试中关涉现代诗歌的我只见过修辞题……考评似乎在有意避免涉及现代诗歌,您怎样看待这种现状?

路文彬:考试没有现代诗的内容,而只有古典诗的,这显然与考试的量化标准有关系。语文教育中,我们一直就有背诵古诗词的历史传统。古诗词带有韵律性,是可以唱的(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古代音调唱出来就更好了),因此背诵自然不成问题。但现代诗,我是不主张学生去背诵的,因为它们已不是严格遵循听觉美学范式的诗歌,或者说,不是所有现代诗都易于诵读,即便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在节奏上、调式上都有一定的乐感,但在韵律上却并不多么合乎音乐性。如果学生自己喜欢,可以凭着自己的意愿去背,教师强求就显得武断了。

但是,把现代诗列入考试的内容也是丝毫没有问题的,只是不能通过死板、量化的考试方式。例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谁”,这样的试题基本没有意义。我们真正应该考查的是学生对于诗歌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激发他们欣赏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诗歌的勇气。这对命题和阅卷都提出了更有难度的挑战,它所强调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对知识的伦理态度和判断。

跟小说、散文一样,诗歌没有什么例外。现代诗歌,包括当代诗歌都可以纳入考试的范围,也应该纳入考试的范围。举个例子,可以对不同诗人在同一主题下所表达的不同感受加以比较分析,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海子的《祖国,或以梦为马》,他们二人的情感表达是不是一样的?再回顾闻一多的《死水》,那个时代的他对于国家的情感又是什么样的?显而易见,那个时代的闻一多不是“爱国”,而是“恨国”。因为在他看来,眼前的这个国家不是他所能爱的国家,这个国家跟他心中的那个国家在诸多方面都是格格不入的。所以,闻一多是矛盾的,他由此产生了恨。但这种“恨”是以爱为基础的,因为爱所以恨,爱仍是第一位的。所以我说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冷漠,爱跟恨是孪生词,有爱才有恨,有恨才有爱。当然到了今天,很多诗歌中所表达的对于祖国的爱,往往是一种纯粹的深情,一种认同性的诉说。这是时代的转折使然,它表达了新一代公民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于佳琦:以比较阅读的方式鉴赏现代诗歌表达的不同情感,这确实是个好方法,这在学生的练习册和平时课堂教学中都出现过,比如,比较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戴望舒的《我用残存的手掌》在表达方式和抒发情感上的异同。但实际情况中,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中学阶段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升学。如果无法直接对标考试,教师和学生自然就不太重视,有时甚至为了“赶进度”直接跳过现代诗歌的教学,那么我们在中学进行现代诗歌教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路文彬:诗歌是一种便于我们个体去表达情感和认知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有着即时性、敏锐性、便利性,甚至是语言性的特点。瑞士作家罗伯特·瓦尔泽说过:“诗人往往有着长得不可思议的象鼻,他们用它来感知未来。他们能够闻到即将发生的事件,就像猪能够闻到松露的气味。”诗歌可以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我们个体对现实的反应和立场。看看历史上巨变发生的时代,率先出来发声的基本都是诗歌这一文学形式。我们的中学生没有理由不具备这种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对中学生来说,用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来表达他们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情绪感受,也能起到有效的心理疗愈作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诗教”一说,诗歌的育人意义是很早就被认可的。


现代诗应教、可教、这样教

于佳琦:路老师,诗无达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确实有难度,许多教师感觉难以言传,那么现代诗歌应该怎样教?您能为一线教师支支招吗?

路文彬:应该怎么教现代诗歌似乎不该成为一个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诗歌的技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实践,这个实践包含了朗读和亲身写作等。

在诗歌的教学方法当中,我觉得首要的就是朗读。学生通过朗读,获得身心上的感受,产生情绪的波澜,同作者发生共情。我们应当把诗歌视为一种有生命的存在,先用声音让它苏醒过来——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个人的朗读、集体的朗读、教师的朗读、师生合作的朗读……用多种形式创造出诗歌如音乐变奏、重奏的效果,让学生真实体验到“诗”跟“歌”是不分家的,借助音乐,传达出诗歌的饱满情绪,创设出生动的诗歌现场情境。学生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会产生直观的感受:快乐的、哀伤的、幸福的或是痛苦的……先不用去考虑思想或理念层面,这种感性的体验亦是对中学生非常好的熏陶。我们教育孩子,除了让他们学习知识,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关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获得情感的熏陶,拥有美好的心灵体验。能做到这些,就已经完成了现代诗歌教学富有价值的任务。

我想起自己在中学时代的语文课上学过的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读完之后,要让我说出作者究竟写的是什么,我一时也说不出来;我能够直接体会到的就是那种慷慨激昂的奔放情感,那种满怀信心的期待,它激发着我对生活由衷的热爱和赞美。我想,这首诗让当时的我获得的这些已经足够了。

除了朗读,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亲自尝试写诗,这是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一个简单且有效的方法。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欲望,所以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诗人,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看法,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比跟学生讲什么诗歌的形式、结构、韵律、中心思想等更有意义。再则,诗歌这种文体实际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像长篇小说,你没法让学生尝试写它,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都是无法胜任的一个挑战。小说这种体裁的创作需要更具广度和深度的生活内容、思想分量,要求作者必须对自我、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积累才行。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小说显然不如诗歌更便于尝试。

所以我觉得在诗歌教学当中,讲得再多,都不如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诗人去亲自体验。例如我们在学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仿写。如果出现某种形式的照搬都不必介意,教师应该明白这就是学诗的过程——这类似于海军的新兵学游泳,事实上,教官并不在水里手把手一遍又一遍地教他们,仅仅是在岸上讲一些要领,即告诉他们分几个动作,怎么憋气,怎么换气,然后直接就将他们推到海里去,在保证学员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自己去挣扎着实践,呛几口水之后,慢慢也就掌握了游泳技能。反之,即便教官在岸上教了学员许多理论知识,强调过很多遍动作要领,等到真让他们下海时便会发现,他们仍旧游不起来。想让孩子们了解诗歌,那就让他们去写吧,哪怕是高度相似的模仿,也不是问题。只要能让学生愿意尝试写诗,甚至爱上写诗,这就是成功的诗歌教学。

另外,也可重点讲讲这些诗人的生平故事,比如朱湘的个人经历就颇具传奇性,他只活了29岁,传说他是在李白溺水的地方寻了短见。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位年轻的天才诗人的遭遇,来更好地感知他热烈、诗意、苦难而又悲情的一生,进而热爱和珍惜他的文学遗产。

关于你提到的“诗无达诂”,我想,古典诗歌主要是用心去感受的,这符合传统意义上听觉美学原则,它所表达的不是思想或是大脑的认知,而是主体对时间变化的那种张力的情绪反应。对于情绪或者说情感,我们是难以用所指性的语言“达诂”的。到了现代诗歌阶段,诗歌开始由单纯的感受转向深刻的认知,除了情感体验,更需要我们头脑的思考。以郭小川《深深的山谷》为例,我认为其中的男主人公恰似电影《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而郭小川的这首诗歌实际上比托纳托雷的这部电影早了将近40年。而问题是,我们很容易就接受了“1900”,却迟迟不肯接受《深深的山谷》中的男主人公。我们一直未能认识到这一中国时代形象的价值,以致批判他是个“清醒的懦夫”,把他当成代表着个人主义阵营的落后分子。思想进步到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发现他身上存在的积极意义,认识到他所坚守的不可多得的崇高个性尊严,还其以历史的真相。此种认识的历史转变俨然也再次印证了“诗无达诂”的说法,即使是理性的认知,它的标准亦非绝对不变、定于一尊的。

于佳琦:看来一线教师不仅需要开阔思路,努力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更要在把握诗歌本质的基础上设计教学。

在我们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一般首先用朗读法。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轻重、缓急等基本朗读技巧,也可以通过配乐来入境。现在网络民谣、吟唱等资源也很丰富,都可以激发学生读诗的热情,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和品味中感悟母语之美。比如在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时,我们借助多样的朗读形式和多媒体配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使其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学习《回延安》时尝试让学生以方言的形式朗诵,获得生动的体验。

接下来分析诗歌。从理解诗歌内容,解读意象,鉴赏创作手法,知人论世,到最终理解情感。理解诗歌内容时可以将诗歌散文化,填补意象的跳跃和空白,比如在学习冰心的《荷叶·母亲》时,就一起梳理了诗歌中“雨打荷叶”的意象,体会母亲对子女的爱护,同时对比阅读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体会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近年比较倡导整合教学,比如九年级上、下册各有一个完整的现代诗歌教学单元,我们试着采取单元整合的方式,将篇目间打通教学。先明确单元教学的目标,即理解意象,分析意象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然后由学生分组展示对不同诗歌的朗读,并解读选择不同朗读方式的理由。这样让学生对个体篇目的情感和整体诗歌的特点都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活动设计也是诗歌教学中的好方法。实际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设计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的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比如我们学校就有一个海棠诗会的活动,由语文组承办。春天海棠花开时,学生在海棠树下自由朗读诗歌,原创作品或名家名篇均可,吸引了全校师生热烈参与……学生对诗歌的喜爱空前高涨。此外我们还有文学社活动,如创办诗刊等,都是在想办法调动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如果布置学生创作诗歌,教师该如何给予评价呢?

路文彬:对于学生创作的诗歌,建议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一个朋友的孩子是个高中生,课余写了不少诗歌,当她拿给自己的语文老师看时,这位教师说“我不懂诗歌,我找我的一个诗人朋友给你看一看吧”。结果,那个诗人便毫不客气地按他的标准要求,判定这些诗歌写得很不成熟,接着指出了一大堆的缺点。想想这个孩子听到这样的反馈,该会受到怎样的打击。我觉得这么做是欠妥的,语文老师说自己不懂诗歌,这本来就不合情理。诗歌无非文学的一种体裁,就是语言文字的组合,像流行歌曲的歌词一样。要是说不懂交响乐,我还能够理解,它是远比流行歌曲复杂的音乐形式。但一个语文老师不应该不懂诗歌,也不能断言学生不会写诗。诗有什么难写的呢?谁都可以写,只是要想写好没那么容易罢了。所有孩子的诗歌都是自我的表达,模仿也好,故作深沉也好,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好,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如果严格按照诗歌的法则和所谓的技巧去写,那写出来的永远是“别人的诗歌”,不是自己的诗歌。我的孩子开始写作文、写诗歌的时候,我从来都是表扬。她能写,这就非常好了,能喜欢写,那就更好了。哪怕写得并不理想,我都要从中捕捉一些相对精彩的句子或是词语,大加赞赏。这是保护孩子对于写作的热爱。孩子懂不懂诗不是个问题,问题是孩子爱不爱诗,这两者的差别可就大了。所以,教师要做的一定是鼓励,让学生爱上诗歌,知道自己天生就是一个诗人。

不要忘了我们的教学也是教育,如果诗歌真的不适合出题,不适合标准化的考试,那可以不考,但是诗歌教育却是绝对不可忽略的,这亦是检验我们的教学是否偏离了教育的一项重要参照。或许,我们可以学学《死亡诗社》里的基汀老师,看看他如何教孩子写诗——首先就是摒弃陈词滥调,忘掉所谓的标准规范,我手写我心。写我心就是表达自我,表达的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是自己的内心所感,大脑所思。

于佳琦:想起您的《当教育遇上电影》那本书,其中有对电影《死亡诗社》的解读,基汀老师就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生读诗,比如“撕书”“深夜、手电筒、山洞”……用诗歌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虽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大可能采用如此方法,但这种理念可能恰恰展现了诗歌的特质。尤其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们,他们本身就处于诗一样的年纪,身心发展离不开诗歌的影响。

当然,我们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诗人,诗人也不是基础教育可以教化出来的。加上不少中学生除了教材中学过的几首诗外,很少读过其他现代诗作,更别提敢于动笔写诗了。但相信遵循这样的理念和方法,喜欢诗歌、喜欢写诗的孩子会越来越多。我知道路老师自己也写诗,可以和中学生分享一些您的诗歌创作经验吗?

路文彬:我9岁的时候就有了写诗的冲动,开始练习写诗,至于经验,其实前面谈过的已有涉及。在我看来,写诗没有什么高深的秘诀,只要你能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大量阅读优秀的诗歌作品,不久,你即会萌生创作的冲动,会把这种冲动付诸实践。就这么简单。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周·初中)2023年第3期。]



阅读评点





面对现代诗歌学考分离及诗无达诂的两难教学困境,两位老师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考与探寻。一是指出了现代诗歌的学习价值,在于走向新诗发展中晦涩与流俗背后的“深刻”的过程;二是指明了一种适于考查新诗的方式,以比较阅读的方式鉴赏现代诗歌表达的不同情感;三是丰富了一种以鼓励学生写诗来促进学生读诗、懂诗的学诗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由兴趣而写诗、由写诗而爱诗的转变。

这种对于现代诗歌的关注和思考,综合考虑了新诗发展及其特点、学生情况、考试特点,又始终立足于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立场,结合了单元整合、读写结合、活动设计等新形式,让学生主动学,让老师乐意教。本文还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供读者思考:既然现代诗歌与散文、小说一样,并不例外,又为何在考评中被有意回避呢?

——南昌市新建区第二中学   曾  秀

编辑 | 赵晓文   吉萍

审核 | 张莉莉

终审 | 葛宇虹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微信号 | zycjsczxy533


邀您共读美文!可在下面留言讨论~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旗下官方网站,致力于语文教师“教”与“研”的能力提升。汇精品文章,展精妙观点;览课例成果,阅教师风采。【为新秀指方向,为名师搭平台,为大家共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