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阅读季·中高考备考】运用逻辑力解决问题——基于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分析

文摘   2024-08-28 11:18   陕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暑期阅读季】

邀您一起鉴赏期刊精选美文!

运用逻辑力解决问题

——基于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分析


张燕芬

中山市实验中学

SUMMER

摘   要:逻辑力是建立逻辑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审视2023年课标Ⅰ卷,无论是语料选择还是问题情境设置,都呈现出“运用逻辑力解决问题”的导向,对思维品质有更高要求。从思维考查的可视化过程,提取出培养逻辑思维需要聚焦的三种能力——思考逻辑力、表达逻辑力、写作逻辑力,以期给日常教学提供可参考的视角。

关键词:新课标Ⅰ卷;解决问题;逻辑力 



正文展示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逻辑”一词出现了24次,并且明确把“发展逻辑思维”作为提升思维品质的手段。“课程目标”中专列“发展逻辑思维”一条,从思维过程方面对学习行为提出能力要求。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材删除了大部分逻辑知识,统编版教材却在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专设“逻辑的力量”一章,把培养逻辑思维作为单元任务。可见,逻辑思维在语文学科的价值被重新强调。

审视2023年新课标Ⅰ卷,从文本选择到题目设置,试题鲜明地呈现“运用逻辑能力解决问题”的导向,对考生的逻辑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对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却是有缺失的。本文从思维考查的可视化过程,提取出培养逻辑思维需要聚焦的三种能力,以期给语文教学提供可参考的视角。


一、思考的逻辑力:从“谬误遮蔽”到“理性推断”


逻辑对于理性思考的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了解思考过程,普及逻辑方法,对于帮助学生去伪存真,具有重要意义。

1.思考起点: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当今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能否利用逻辑对信息进行理性判断尤为重要。新课标Ⅰ卷在语料选材上煞费苦心,隐藏着命题人对该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首先,论述类文本选择英国作家赫克托·麦克唐纳的社会学著作《后真相时代》,别具匠心。所谓“后真相”,指的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选文关于藜麦事件的深入分析,就是引导考生在信息时代对媒体报道保持理性思考,发现潜藏谬误。其次,文言文阅读采取群文互读方式,一篇是《韩非子·难一》,另一篇是对其质疑的《孔丛子·答问》,命题人利用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让学生懂得对圣贤言论也应保持质疑精神。再次,古诗阅读选择林希逸的《答友人论学》,诗中说学习过程中要有“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的独立思考精神,不能人云亦云。

逻辑,是甄别信息与辨析谬误的武器,也是运用思考力解决问题的起点。高考的种种选材,昭示着命题人在时代背景下对年轻一代理性逻辑思维培养的价值取向。

2.思考落点:采用实证的逻辑方式

倘若高考选材是对思考谬误问题的揭示,那么命题设问则是对解决方法的回答——“采用严谨求真的、实证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应对。”[1]两者巧妙地关联,互为表里,鲜明地显示出新高考对考生运用逻辑的方法指导。

如论述文第4题:“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引导考生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何识别媒体常用的制作“竞争性真相”的“伪”方法?第5题“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则是实用的方法论:哪些实证方法可以用来发现逻辑谬误?两道题的答案相连,隐藏着命题者的方法指导:片面事实与数据、有目的的援引、煽动性标题是西方媒体常用的制造“竞争性真相”的伎俩,而事实论据、实地考察、常规认知等逻辑方法则可对其进行审判,做后真相时代清醒的思考者。

值得注意的是,文本互证也是实证性的逻辑方法,它不仅可以证实,也可以证伪。如文言文阅读第14题“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默写题第17题“《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不同于一般的文本互证证实,这两道题恰恰是文本互证证伪的实例,引导考生对书本观点进行理性判断,也启示考生可运用这种逻辑方法对存疑问题进行求证。


二、表达的逻辑力:从“单一无序”到“多元有序”


理性思考需要逻辑,输出思考结果更需要逻辑。教师要从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逻辑表达力,促进考教衔接。

1.条理性:按逻辑梳理,从无序走向有序

杂乱无章的回答是逻辑混乱的表现,条理性是“有逻辑地表达”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阅读,加强对文本行文逻辑的梳理,有利于清晰地组织答案,避免回答的无序与混乱。例如,论述文题中两个问题:“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需要强大的梳理能力,一个是对文本行文逻辑的梳理,另一个是对文本所用方法的梳理,然后再进行概括。

除此之外,对知识本身逻辑系统进行梳理,也有利于有理有据地生成观点。如语言文字运用Ⅱ,三道题目都是语言赏析题,第20题考查叠词在语意上的作用,第21题考查逗号的语言表现力,第22题考查固定结构“像……似的”表意上的效果。题目看似普通,实际难度不小:首先,外在采用比较形式,考查学生思维的关联性;其次,题目还对语言运用的内部逻辑做了包括标点、词语、句子等维度的系统考查。要答好这三道题,考生首先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系统进行梳理,然后根据语段的内部逻辑提取相应知识点,最后再有条理地比较辨析,得出答案。

2.层进性:按情境梳理,从单一走向多元

与高考情境命题深化息息相关,单一逻辑难以满足复杂情境的表达需要,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才能呈现表达的逻辑性。如2023年文学类文本第8题:“‘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这道题与2022年新课标Ⅰ卷第8题“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无论在命题形式还是思路上都如出一辙,都是考查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实质是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对人物行为逻辑的把握。

要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有分层作答意识,先根据语境逻辑把情境切分,再把人物心理与之匹配,才能有层次地回答明白。如今年的题目,先根据时空将情境切分为三层:①对过去的回忆;②对当下的述说;③对未来的思考。再根据具体情境概括人物的感受。最后有逻辑地组织答案。解答2022年题目中伍子胥的心理变化逻辑也是如此。

3.严密性:从整体着眼,从错漏走向严密

逻辑严密是比逻辑清晰更高的要求。如语言文字运用第18题、19题的题干要求清晰地出现“逻辑严密”四个字,说明病句题、补写题是需要运用严格逻辑来判断、推理、检验的题目。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从语言所处的外语境逻辑与内语法逻辑上整体把握,才能真正做到逻辑严密。

此外,开放性题目虽然看起来没有答题限制,但从阅卷者角度,它要做到以下两点,才能称之为逻辑严密。首先,“问”与“答”严密匹配。以第9题“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为例。从题干看,题目清楚地写着只要“短评思路”,如果考生答的是“具体点评”,就是答非所问,犯了低级的逻辑错误。其次,“题”与“文”严密匹配。“未来”“回忆”“成长”三个词本来没有必然联系,那么命题人为什么要以这样的顺序将它们放在一起?因为命题者想要考生整体把握题目,理顺这三个词对文本内容的组织逻辑,并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形成答案。如此作答,方是逻辑严密的表达。


三、写作的逻辑力:从“杂乱无章”到“逻辑外显”


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写好议论文的必备条件。如果逻辑混乱,文章也会缺乏说服力。不仅如此,逻辑思维本身也可以成为作文命题的考查指向。

1.审题:聚焦“命题逻辑”

高考作文命题有着内在的文化立场与意识形态高度一致的逻辑特点。用敏锐的洞察力分析隐藏在题目背后的命题人想要传达的理念,以及语文学科“立德树人”最终落点在何处,是考生应该具备的考试逻辑。

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表面上看,材料围绕“好的故事”的不同对象、不同作用展开,可以任选一个角度构思写作;但从命题逻辑来说,它的导向不是并列逻辑而是层进式逻辑——要从“好的故事”“对个人的作用”上升到“对国家的价值”,隐藏着从“听故事的影响”上升到“讲故事的必要”,还深藏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到“创造中国故事的期待”。如果考生没有发现这些有价值的逻辑点,仅仅单纯地讲述好的故事,这样的认知程度就还不够深。

当然,于材料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聚焦“命题逻辑”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建立在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对新高考考查逻辑的深刻认识之上。

2.行文:呈现“逻辑外显”

立意是否准确,是考查学生“思”的逻辑;如何展开分析,则是考查“辨”的逻辑。对“在有限的时间内,评卷者往往只能对最直接的刺激作出反应”[2]的考场作文而言,能否在作文有限时间内将中心观点、行文逻辑呈现出来,则是评卷者判定作文是否具备逻辑性的标准,也是考生在高考特定情境能运用逻辑解决问题的外在表现。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如何才是逻辑外显的作文结构呢?请看一篇下水作文的观点句:①可喜,“闪耀光芒”的好故事,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灵,给聆听者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②可贵,好故事的背后,是沟通的玄妙,是表达的匠心,是讲述者引发共鸣的智慧力量。③可思,被好故事滋养的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散发民族力量。

这三个观点句将作文的逻辑外显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三个观点句,我们对作文的思路一目了然:好故事对聆听者激励的力量→好故事展示讲述者沟通的力量→好故事展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力量。外显的行文逻辑与隐藏的命题逻辑是匹配的,这样的思维品质极易得到阅卷者青睐。

3.深化:加强“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是一种高级思维工具,它是用“对立统一的”“联系的”“发展的”思维思考问题,帮助考生摆脱“显浅单一”的线性思维以及“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达到高阶认知水平,有利于深化主题,让作文达到“思想深刻”。

以新课标Ⅰ卷作文题为例,用辩证思维去思考“好故事”,可以触发多个深化思维的逻辑点,让作文的立意更加深刻:①好故事作用的对象是单一的吗?——它既可以滋养个人心灵,也可以弘扬民族力量。②好故事的创作者是固定的吗?——它可以由他人书写,也可以由我们来创作。③好故事的影响是唯一的吗?——既有对当下的影响,又有对未来的想象。如:“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应用昨日的故事织就人生锦缎,用今日之奋发谱写祖国来日的昌盛,讲好属于吾辈青年与中华民族的好故事!”如此思考,流动着辩证思考的智慧,闪耀着理性逻辑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2.

[2]张华.高考作文技术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周·高中)2023年第10期。]



阅读评点





本文紧密围绕高中生“逻辑力”的培养与运用,体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学情号脉准,给足师生信心和动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然而逻辑思维的教学在现实发展中举步维艰,教师备课投入多而效果甚微,学生认识不足易畏难。本文强调逻辑思维并不完全是抽象复杂的,而是具体可视的,即逻辑力高考试题考察的可视化和学生逻辑力培养成效的外显化;二是切口小指向明,向师生提供可行的方法。传统的逻辑思维教学依托教材,例如“单元学习提示语”“思辨性写作任务”“逻辑的力量单元”等,教学内容繁多、板块分置,不易全面把握。

本文聚焦2023年新课标I卷,通过对全卷的深度分析和例举学生答题实例,敏锐洞察出试卷在文本选择、问题情境设置以及答题思路等方面的逻辑体现,进而将“逻辑力”细化为操作性强的三方面——思考逻辑力、表达逻辑力、写作逻辑力——为逻辑力的培养和运用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可行的方法。

文章通过对2023年新课标I卷的条分缕析,反向从考-教-学衔接的切实需要出发,引起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进而为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三点建议,以期广大学生能够习得思考—表达—写作的层进式逻辑思维能力。

 

——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   杨漫


编辑 | 赵晓文   吉萍

审核 | 张莉莉

终审 | 葛宇虹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微信号 | zycjsczxy533


邀您共读美文!可在下面留言讨论~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旗下官方网站,致力于语文教师“教”与“研”的能力提升。汇精品文章,展精妙观点;览课例成果,阅教师风采。【为新秀指方向,为名师搭平台,为大家共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