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阅读季·中高考备考】结构化教学应对结构化测评——中考古诗文阅读测评的趋势与应对策略

文摘   2024-08-28 11:18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暑期阅读季】

邀您一起鉴赏期刊精选美文!



结构化教学应对结构化测评

——中考古诗文阅读测评的趋势与应对策略


卢立银

苍南县教师发展中心




摘   要:近年来,从各省市中考语文卷子的古诗文测评中发现,试题命制趋势是从单篇文本测评到多文本组合测评,从纯粹考查文言材料的阅读理解到凭借文言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测评材料往往是多文本组合,构建主题学习单元;测评方式一般是从做题到解决问题,构建学习任务群,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面对结构化的古诗文测评样态,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文章提出,应该以结构化教学应对结构化测评,具体建议如下:组建复习共同体,开发主题学习单元;依据“不变考点”,创设单元学习任务群;借助思维工具,课堂呈现学生完整的思维进阶。

关键词:结构化;古诗文阅读测评;趋势;策略



正文展示




2024 SUMMER

近年来,我们从各省市中考语文卷子的古诗文测评中发现,大多数试题都在努力寻求突破,命制趋势是从单篇文本测评到多文本组合测评,从纯粹考查文言材料的阅读理解到凭借文言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其目的都是追寻以更好的结构化样态来考查学生的真实素养。新课标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部分明确指出,坚持素养立意。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基于此原则,浙江省各市中考古诗文阅读测评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得到其他各省市专家的点赞。现拟以近几年浙江各市中考古诗文试题为例,揭示古诗文阅读测评的趋势。


(一)测评材料——多文本组合为主,构建主题学习单元


从近三年的浙江省各市中考语文古诗文测评文本类型看,多文本组合测评占绝大多数,古诗和古文的测评在命题上往往是把二者结合起来考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从“2021—2023浙江各市中考语文古诗文测评类型汇总表”(具体表格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微信公众号)中不难发现,同一学习主题下的多文本组合占绝大多数。如2022年温州古诗文测评,以辛弃疾生平为时间轴,集录多篇诗文作品,课内外相融,探究辛词豪放风格。教材中的作品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都是我们熟识的旧知识,再添加了新文本《美芹十论》《丑奴儿》等,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学习单元。这样的文本组合,既紧贴教材内容,对教材中辛弃疾的作品做了一次较完整的梳理,又使学生在完成测评的过程中对作者与作品形成整体认知。也有的是几则文本分别放置在不同的活动中,共同组合成一个探究学习主题,形成完整的学习单元。如2023年丽水的古诗文测评选材,有古文节选,有宋人咏梅诗词,放置在一个主题为“梦回繁华”的单元学习活动中,再由这个大的学习活动统率三个有内在关联的活动:阅读典籍,游繁华之地;阅读诗词,析宋人品性;单元整合,探“梦回繁华”。总之,构建的学习单元是在同一个学习主题下,因主题的需要选择几则相互关联、内在结构化的文本,满足了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及解决真实问题之需要。这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的“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相吻合。


(二)测评方式——从做题到解决问题,构建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求”部分指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这几年全国各地古诗文测评题目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较大进步:从纯粹的阅读理解到创设真实学习情境,从原来的做题、回顾知识、指向答案到当下的做事、借助真实情境解决问题。如2021年浙江衢州卷古诗文测评题目:

6.用材料二中的诗句为材料一画线的景观取名,仿照示例说明理由。

7.小文想把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收进烂柯山旅游宣传册,你认为合适吗?请说明理由。

8.同学们根据材料三表演“王质遇仙”的故事,请你完成下面的导演手记。

9.根据以上材料,仿照示例,编写烂柯山的词条。

10.“南孔圣地,简州有礼”打响了衢州城市品牌,请你也为烂柯山拟写一则广告词,并说明创意。

把考查点融入“身边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情境中,选取烂柯山诗文,开展为景观取名、做烂柯山旅游宣传册、完成导演手记、编写词条等语文实践活动,每个任务都丰富而真实。又如2023年浙江温州卷古诗文试题:

【打卡高明亭】

同学们发现高明亭对《琵琶记》作者高明的介绍过于简略,准备向主办方提建议。

◎搜集材料(材料一选自《南词叙录注释》,材料二选自田艺蘅《留青日札》)

◎读懂文意(题目略)◎围绕提纲,展开讨论(略)

◎撰写建议(略)

这组古诗文测评题目把古文考查融在“温州……戏曲生活市集,定期推出系列文化活动”这个宏观情境中的一个中观情境“打卡高明亭”里,从中命制出了一组按做事逻辑的微观情境任务链:搜集材料,读懂文意,围绕提纲、展开讨论,撰写建议,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在更加真实复杂的生活情境中测评的指导思想。测试情境与开放的测试任务之间深度融合,指向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测试任务中展示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这一类任务群突破了单一知识点考查的方式,关注的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的重点指向如何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复杂问题。这种测评方式也正契合新课标提出的“推进综合学习”的明确要求。

总之,不论是温州卷、衢州卷还是丽水卷,古诗文测评都呈现出了共同的命题特性:多文本组合,紧扣一个学习主题,构建一个高度结构化、概念化的学习任务群,它追求“梳理与探究”式的古诗文学习方式,考查学生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让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语言运用情境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这种测评方式,近些年山西太原、湖北宜昌、江苏南京和南通等地也纷纷尝试过,大有延展之势。



面对情境化、结构化的古诗文测评样态,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一变化趋势?笔者认为,应该以结构化教学来应对结构化测评。


(一)组建复习共同体,开发主题学习单元


在试题呈现高度结构化、主题化的背景下,要靠一个老师单干来应对一个个高度结构化的专题测评任务群是很难做到的。为此,笔者认为应以学校的备课组为单位或以区域的语文教师团队为单位,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开发学习单元,从而进行主题式的古诗文复习教学。当然,一个群体的资源开发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瞎撞,而是系统性、进阶式的建构开发。具体可从以下几个原则出发。

1.以课内文本为开发着力点

一个主题学习单元的开发要首先考虑以课内文本为开发的着力点,从课内教材出发,选择一个大主题、大任务与课外相关的文言材料关联组合,形成一个学习专题。这也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综合测评的要求,体现教学评一致性。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山水小品文单元,单元要求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文,体现作者情怀。单元大概念确定为:山水意蕴与文人情怀的关系;大任务为:如果山水会说话,细分“山水为三峡代言”“山水为文人传话”“山水与文人对话”等三个二级任务链,紧绕大概念,适当介入课外山水文言材料,组成一个主题学习单元。

2.以课外古诗文做必要补充

一个主题学习单元的组成不可缺少课外古诗文材料,因为若是都用课内材料,学习的深度和梯度都是不足的。一个新的学习单元往往是在课内自然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再建构,为拓宽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避免课内组合文本再学习的审美疲劳,往往需要借助课外相关的材料进行结构化组合,学以致用,实现由内而外的迁移。

3.以探究的主题来圈定单元边界

一个新的学习单元的构建需要有一个明晰的探究主题,以此圈定单元的边界。如2022年温州市中考古诗文题组的设置就是以“探究辛词豪放风格”为学习主题,以辛弃疾的生平时间为轴,根据需要集录辛弃疾相关诗词及古文,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主题学习单元,展开“走近词人”“联读辛词”“探究词风”等学习活动。这样一来,单元的结构化、聚合性就非常强,学习活动集中、纯粹。

当然,学习单元的开发,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力,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开发策略。根据现有的中考真题和模拟题,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种开发策略。

纵向式开发:一般是紧扣一个学习主题,从时间先后发展展开结构化组材,从前后变化中得出要探究的结论。

横向式开发:一般是紧扣一个学习主题,从不同人物或方面进行结构化组材,通过材料间的内容比较得出要探究的结论。

推理式开发:一般是紧扣一个学习主题,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迁移运用进行结构化组材,一步步推进,探究结论。

补充式开发:一般是紧扣一个学习主题,从一篇核心文本出发,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进行印证,从而探究结论。


(二)依据“不变考点”,创设单元学习任务群


主题学习单元开发构建好之后,接下来就是创设单元学习任务群了。不同学习情境的创设,必然形成题型的多样,问法新颖别致,令人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但古诗文考查的几个大点是不会变的:字词释义、词句赏析、内容理解、主题探究、典故和情感分析、风格探求等。设题的规律总体上看还是遵循:以课内学习积累为设题起点,注重考查材料的内容赏析、写法特点,体现题组间的勾连与深入探究。当然,单元学习任务群可以由老师自己创建,也可以由学生分小组共同研讨创建。其实,学生自行创建学习任务群更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比如某老师开发的主题学习单元。

◎寻诗觅文探内涵

材料一: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①雉雊(zhìɡòu):野鸡鸣叫。

材料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材料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材料四:

沧浪亭记(节选)

〔宋〕苏舜钦

予以罪废①,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②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③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④,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⑤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⑥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注释】

①庆历四年,苏舜钦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遭保守派弹劾,被罢官,流寓苏州。

②僦:jiù,租赁。

③类:像。

④碕:qí,同“埼”,弯曲的水岸。

⑤幅巾:头巾,宋士大夫喜带。

⑥向:先前,从前。

【导读】

苏轼回首,欲“归”何处?

范仲淹欲与谁“归”?

为什么苏舜钦“以罪废”,就觉得“无所归”?

光色交叠,相宜的不仅是景。

这个学习单元呈现的材料共有四则,分别是王维的诗,苏轼的词,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舜钦的《沧浪亭记》。内外结合,横向取材,同时还有参照教材自读课形式的批注式导读(编者注:该教师展示的“导读”四句话本以批注形式位于四则材料右侧相应处)和文本注释。组材可谓内容丰厚,形式新颖,结构性强。

该教师让学生自行创建学习任务群,并自行作答,同时提供题目优劣量化评估细则,让学生自行评点题目设置质量的高低。学生分小组充分研读了本学习单元全部材料之后,精心创设出紧扣单元主题的学习任务群。以下是其中一个小组创设出的学习任务群。

◎走近“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其地益阔 ②吾谁与归③无穷极④不亦鄙哉

2.请根据“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一句,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一幅画面,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思。

◎联读“归”

3.材料二中苏轼喊出要“归去”,材料四中苏舜钦则感叹“无所归”,请思考:他们分别要归向何处?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两首诗词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探究“归”

5.四则材料都提及“归”,结合探究过程,思考古文人“归”的丰富内涵。

从这一组学生的设题上看,他们完全读懂了这一学习单元开发的本意,题组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仿效中考真题,紧扣学习主题“归”做文章,从“走近归”“联读归”到“探究归”三个层级设题,关注到四则材料的充分使用和各自特点,很好地达成了本学习单元的开发目的。这也很好地践行了语文学科“做中学,学中用”的实践性特点。


(三)借助思维工具,课堂呈现学生完整的思维进阶


在构建主题学习单元和创设好单元学习任务群之后,接下来就是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推进课堂的教学。新课标在“学业质量描述”中指出,能记录探究过程,归纳概括自己的发现,条理清晰地呈现问题解决的过程,并汇集学习成果。可见,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倾听和等待,给足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活动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借助可视化工具得以完整呈现。一般的思维可视化工具有:小贴士、曲线图、整理表格、阅读助手、推荐导语、思维导图……比如,某老师让学生根据第5题“四则材料都提及‘归',结合探究过程,思考古文人‘归'的丰富内涵”,分小组探究解答思路并拟定答案。以下是其中一组学生解答过程的思维导图(如图1): 

图1  学生解答过程的思维导图

【代表发言】

我们组拿到这个题目时,先对这一题组前四个题目的解答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梳理出各小题对最后探究“归”的丰富内涵有何帮助和作用,然后针对本题的要求,结合四则材料的内容,分别对四位文人的情怀和追求进行深入分析和提炼,罗列出各自的“归”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思考提炼出古文人“归”的丰富性和共通性。最后,我们组呈现的答案是:

归是山水遣郁气,如苏舜钦在《沧浪亭记》中写失意文人转向自然,在山水间排遣苦闷;归是归隐自然,如王维在《渭川田家》中写人与物皆有所归,传达自己对归隐的内在渴求;归是抱负怀天下,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议古仁人之心,抒忧乐之志,求志同道合之“斯人”;归还是豁达任平生,如苏轼在《定风波》中于大自然的晴雨变化中的顿悟,人生终将雨过天晴、拨云见日。可见,“归”是一种精神追求的境界,是文人情怀之所归、心灵之栖息,或归于田园山水,或归于家国情怀,或归于人生智慧。

从学生导图的呈现和代表发言来看,小组内的思考是充分的,表述呈现的思维过程是清晰而进阶的。答案的整体表达是有序的,呈分总结构,“可见”一词的使用能很好地呈现小组的思考路径和思考逻辑。我们知道,梳理题组间的关系是精准解决问题的基础,要明晰任务要求与文本材料之间的关系、考点分析与信息提取整合之间的关系、文意理解与准确表达之间的关系等。学生在课堂中清晰地呈现了完整的思维进阶过程,这正满足了新课标强调的“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等相关要求。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3周·教研)2023年第11期。]



阅读评点





本文以例析理、注重实践,以2021-2023年浙江省中考古诗文试题为例,从测评材料和测评方式、测评角度揭示命题总体趋势,突出命题主题化、情境化、任务化、结构化几大特征,阐述具体细致,总结精练得当。

基于考情分析,作者针对性地提出结构化教学策略,以应对结构化测评。教学策略体现出三个特点:其一,素养导向,教考一致。文章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抓牢语文课程根本,开发主题学习单元、创设单元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与测评趋势对应,保持教考一致。其二,以生为本,发展思维。作者倡导学生自行创建学习任务群,用各类思维可视化工具呈现学生完整思维进阶过程,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其三,便于操作,追求实效。三则策略依照教学先后流程排列,构成程序性的教学策略链,为教师提供操作便利,也保障教学的实际成效。

当然,如果文章能对“结构化”的概念作深入辨析、下明确定义,相信能给读者带来更多学理上的启发。

——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  周永祥


编辑 | 赵晓文   吉萍

审核 | 张莉莉

终审 | 葛宇虹


《中语参》精品推荐:


扫码订购 

《语文的旗帜》

定价:68元




扫码订阅

《语文:培东有约》

定价:88元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微信号 | zycjsczxy533


邀您共读美文!可在下面留言讨论~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旗下官方网站,致力于语文教师“教”与“研”的能力提升。汇精品文章,展精妙观点;览课例成果,阅教师风采。【为新秀指方向,为名师搭平台,为大家共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