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阅读季·写作教学】向思维更深处漫溯——层层发问实现思辨性写作思维突破刍论

文摘   2024-08-23 08:52   陕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暑期阅读季】

邀您一起鉴赏期刊精选美文!



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层层发问实现思辨性写作思维突破刍论


黄玉兵    刘可翔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




摘  要:善于层层发问是一种重要的思辨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从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等维度实现突破,培养学生提出“群问题”的能力。通过序列化思维训练,不断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习惯,教给学生具体的写作知识,基于学生的真实问题给予启发性引导,从而提升写作理性思维品质,写出高质量思辨性作文。

关键词:思辨性写作;层层发问;思维突破



正文展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强调,要引导学生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统编版教材的单元写作任务绝大多数与思辨性写作紧密关联。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思辨性写作”成为主流,“思辨能力”的要求在高考评分细则中出现频率很高,赋分权重较大。因此,引导学生写好思辨性作文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一、搭建支架,帮助学生打通层层发问的思维路径


层层发问不应是盲目无序的,而应是科学有序、符合思维逻辑的。议论文写作,一定要符合特定的思维逻辑。在说理时,思维逻辑通常有三种——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是思维的拓展,强调的是思维的宽度,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纵向思维,是思维的深化,强调的是思维的深度,是概念内涵的进一步阐释;逆向思维,是思维的批判,强调的是思维的否定能力,是“敢于反其道而行之”,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探索,从而反向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三种思维方式是思考事物、认识事物的三种基本维度,也是三个基本支架。支架搭建起来,层层发问就可以畅通无阻,思维的路径就打通了。

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关于“体育之效”“强弱转化”的作文为例,简要展示层层发问的方法。示例如下:

材料段的重点词句是什么?

材料段论述了“强”和“弱”的辩证关系,如果只写一面可以吗?

强大时如果不增强忧患意识,不继续开拓进取,会有何结果?

弱小时如果不自卑,而是奋发向上,会有何变化?

为什么选的是《新青年》的文章?

《新青年》是以什么为宗旨的杂志?

为什么要选用青年毛泽东的文章?

青年毛泽东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任务段的“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往哪些方面拓展?比如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一条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比如抗美援朝,我们硬是把以美国为首的强大军队给彻底打败了;比如脱贫攻坚,我们让老百姓从贫穷、弱小到生活幸福;比如科技强国,我们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氢弹研制成功了,量子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了,北斗组网成功了,天问一号横空出世了……

以上发问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逆向的。由此例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学会层层发问,找到思维路径,会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会使立意越问越准确,使思路越问越清晰,使内容越问越丰富,使论证越问越深刻。


二、序列深化,培养学生提出“群问题”的能力


层层发问,难度在“层”,因为发问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对现实提出批评,而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发现题目内在的隐藏矛盾,寻找缝隙,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完成“层层发问”序列化思维突破这一核心命题,就需要培养学生提出“群问题”,即一系列环环相扣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层层发问,实现序列深化。

1.在层层发问中使审题立意更精准

审题立意是写作最关键的一步,可层层发问:我梳理材料了吗?我要勾画哪些关键词句呢?命题者要我完成什么任务?命题者限定了什么情境?材料中如果给出了事件的结果,我是否能运用由果溯因的方法确定立意呢?我是否做到了由物及人、由情入理?面对复杂的材料,我是否做到了整体理解?我是否能透过材料列举的现象挖掘其背后的本质呢?如果所给材料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我是否能综合考量,确定最核心的立意呢?一路问下来,审题立意就可以趋向精准。

2.在层层发问中搭建写作框架,明晰思路

框架是作文的骨架,是合理的提纲,能保证作文的条理性,防止思想内容“旁逸斜出”。为此,我们可层层发问:我要怎样开头?我的开头是否简洁有力,是否紧密结合材料摆出了观点?正文部分要安排怎样的结构呢?是并列式,正反对比式,还是递进式?我要设置怎样的分论点才能更好地论证中心论点呢?正文结束之后,怎样结尾才更有力,才符合命题者的情境限定,才能更好地完成命题者所给出的任务?如此,经过一步步发问,写作思路就可逐步明晰,写作框架就搭建起来了。

3.在层层发问中充实作文内容

确定写作框架之后,就要考虑文章内容的充实丰厚。思辨性写作如果内容单调、干瘪,就很难吸引读者,也很难做到生动形象、准确深刻。因此,结合所给材料和中心论点,可以这样不断发问:所用事例扣题吗?新颖典型吗?能较好地论证中心论点吗?所选用的事例是不是一个角度或一个层面的?是否做到了多角度用例?是否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比如论证“新时代青年应当培养家国情怀”时,是否既列举青年军人,又列举青年科技工作者,也列举乡村振兴战线上的有为青年?选用事例能否做到详略得当?能否在一段当中一气贯注、铺排用例,给读者以酣畅淋漓、厚实丰满之感?能否通过发问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4.在层层发问中提升语言品质,增强文采意蕴

许多学生的语言存在贫乏、干瘪、混乱、肤浅等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有效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品质。可以这样发问:我在作文中恰切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四字句等句式了吗?我在作文中善于恰当地运用修饰语吗?我在作文中能恰当地运用陌生化表达吗?我善于运用思辨性较强的“回环句”吗?比如“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希望”“今夜,中国拥抱世界;今宵,世界瞩目中国”(第24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对于经典课文或书籍里有文采的语句或段落,我善于仿写吗?

5.在层层发问中运用多种论证方式,使论证更深刻有力

古今中外的典范议论文大都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式,在写作时可以这样不断发问:仅用举例论证是不是太单调、太平淡了?能不能根据论证需要,恰当地运用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式?运用对比论证有什么好处呢?是不是容易使论点更鲜明,是不是增强了文章的立体感?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用“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用“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裂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用“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这些比喻论证的运用是不是使论证新颖别致,形象生动?是不是使文章论述深刻、透彻?是不是将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化和具体化?是不是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三、多措并举,教给学生促进思维突破的方法


在日常的思辨性写作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呢?

1.培养问题意识

善于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针对学生思维浅层化、随意性、抓不住问题要害的现象,教师要在日常的作文课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问,然后想办法解决学生所问。一开始,学生可能还不太适应这种发问式作文,教师要把门槛放低,让学生先进得门来,然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层发问。在写作教学中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发问,不断追问、质疑,进而讨论、碰撞,直至将问题解决。事实证明,当把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活之后,平时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会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有效解决。

同时,还要明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要,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样重要。作文不是为写而写,而是要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培养辩证思维的习惯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发问培养辩证思维习惯。比如,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由已知推知未来,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分析问题。另外,要善于通过发问适时拓展学生的辩证思维空间,比如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发展地、全面地看待问题等。要在发问中引导学生养成由物及人、由情及理、由果溯因等思维习惯,这样才能使作文走向深刻、透彻。比如,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习惯,可以试着找到与所给材料中的人物相反的事例或人物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使论点更鲜明,使论证更深刻。善于运用正反对比或者逆向思维,是形成辩证思维习惯的具体表现之一。

3.教给学生具体的写作知识

有不少教师批评学生的作文立意不准确,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充实,论证不深刻,语言无文采等;却不能给学生以具体的修改指导建议,不能给学生以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或路径。最终,学生的问题还是没能得到解决,学生依然感到无助或无望。因此,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问题,适时教给学生具体的写作知识或“学习元素”,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比如,在解决作文拟题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问帮助其梳理总结出具体可行的拟题写作知识——保留或嵌入材料关键词。这样学生就开辟出一条精准拟题的基本路径,拟题信心将会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作文训练教给学生更多的拟题方法,比如巧用修辞、化用诗句、借鉴移植等,并加以训练。假以时日,学生就能掌握一套结合具体情境准确拟题的科学方法。

为了助力学生更好地层层发问,教师要及时纠偏、把控,并激疑、激趣。学生的发问如果偏离了正常航道,教师要及时纠偏、调整;学生的发问如果一直在浅水区,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迈入深水区,以求问出更有深度、更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如果没有答到点子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最“点睛”的东西。

总之,通过层层发问助力思辨性写作思维突破,需要我们做扎实的工作。从宏观上讲,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微观上说,还要训练学生的严密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让他们掌握分析、判断、推断、演绎、归纳等基本逻辑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长期坚持,引导学生养成层层发问的习惯,他们就一定能写出优秀的思辨性作文。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周·高中)2023年第11期。]


阅读评点





对于“思辨性写作”的指导,一线教师常常陷入“套路化”的漩涡,想要突破“漩涡”需要需要找到一个有效的助力,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层层发问”这个巧妙的方法。文章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立足点,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通过帮助学生打通思维路径,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二是培养学生提出“群问题”的能力,解决作文训练中的审题立意、框架搭建、事例选用、语句锤炼、方法选择上的问题;三是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问题意识、辩证思维习惯、具体写作知识三个方面应该给予学生的助力和引导。

在作文教学中,思维永远比套路重要。但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摆脱浅表化、套路化,走向深刻、深入,该文作者给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漫溯”是一个质疑、反思、总结的综合过程,教师则是这个过程的引路人。教师的任务是让“漫溯”的过程更加科学、有序、严谨、高效。

当然,我们也发现本文虽也有一些案例,但并未都紧扣住“思辨性写作”这个核心,更多地则是从“写作”这个大的层面来谈。另外,作为读者,我们也更希望看到更为鲜活和丰富的案例。

——南京六合教师发展中心   詹君


编辑 | 赵晓文   吉萍

审核 | 张莉莉

终审 | 葛宇虹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微信号 | zycjsczxy533


邀您共读美文!可在下面留言讨论~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旗下官方网站,致力于语文教师“教”与“研”的能力提升。汇精品文章,展精妙观点;览课例成果,阅教师风采。【为新秀指方向,为名师搭平台,为大家共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