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人合圆 人清情真
——《苏幕遮(燎沉香)》的“清真”诗意解读
雷 寇
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
摘 要:从《苏幕遮(燎沉香)》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句之“清圆”入手,立足“听觉声韵之清丽、视觉美景之清新、词作结构之清白、主题情感之清雅”四方面,借由“清圆”,连接起词人之“尚清”和其情之“求真”,深入感知该词“文人合圆,人清情真”的“清真”诗意,重新解读清真居士之“清真雅词”的“合圆”美学意蕴。
关键词:周邦彦;清圆;清真雅词;诗词鉴赏
2024 SUMMER
周邦彦(1056—1121),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邦彦作为清真雅词的集大成者,尤以《苏幕遮(燎沉香)》最能彰显该词派的艺术魅力。这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词境清新雅致、浑然天成。尤其上片“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句,更是被王国维赞为“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成为写荷花的绝唱。
下面,笔者通过赏析该词,并结合词人生平与品格追求来体悟该词“风荷绝唱”下“文人合圆,人清情真”的“清真”诗意,重新解读清真居士之“清真雅词”的“合圆”美学意蕴。
一、尚清
1. 听之清丽
听清丽吴语声韵。“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在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里,这位来自故国北方的山东大汉,虽然与当地村野老人交流不畅,却仍能被这幸福的自然生活图景治愈,在这“外放之地”的异乡自得其乐,这“白发翁媪”“媚好”吴语的天籁,清丽又让人沉醉!
《苏幕遮》又名“古调歌”“云雾敛”“鬓云松”“鬓云松令”等。该词牌以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七句,各是第二、四、五、七句押仄声韵。这首《苏幕遮(燎沉香)》除了齐具以上声韵特点外,其韵脚均是合口呼。于此,可能有读者会立刻反驳:“否”也是吗?是的,它也是合口呼,不过要用吴语来念,音同“弗”。而这正是出身杭州、久居汴京的异乡游子周邦彦在写下这首思乡名词时,情不自禁哼出的家乡韵调,家乡吴语诉思乡之情——这是本词在声韵上最动人的特点。
要领略该词的缱绻思乡情趣,不妨先“声临其境”,试轻嘬圆口作合口呼,押仄韵到底。让那吴侬软语,带着活泼、清远明丽的格调,将那风荷清圆的水乡风情娓娓道来,带你做一场欢快、清雅的江南美梦!
2. 观之清新
观清新美景。在词的上半阕,词人借用“沉香(燎)”“鸟雀(呼、窥、语)”“初阳(叶上干宿雨)”“水面(清、圆)”“荷叶和荷花(圆、举)”等一系列美丽又充满生机的自然意象,立足于人的嗅觉、听觉、视觉感官系统,勾勒出一幅水清荷圆、风清雅致的诗意画卷,让读者惬意地在一片清新自然、从容淡雅的意境里徜徉,慵懒又自在: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叽叽喳喳,异常可爱(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塘,大片荷叶上的雨珠正慢慢被蒸发殆尽,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3. 察之清白
察清白结构。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层次安排极其分明,情景之间关联又极密切。谈胜轶认为这正是“词中老杜”的老辣之处,在结构手法与情感内涵之间找到了一条绝妙的统一通道,采用截图与对景的方法,如莲花、淤泥之与清水,各自清清白白,却又借由清圆水面,不仅让读者在脑海中完成了词人入仕所在汴京之风荷图与故乡渔郎之芙蓉(荷花别称)景两幅画面自然转换,也让词的上阕和下阕在各自的写景与抒情任务间无缝衔接,更让清真居士的思乡之情于或显或隐间走向深挚。[1]正是这种清白的截图对景结构在时空上的“互相守望”之巧妙刻画,才使得该词成了江南思乡词的又一经典。
4. 思之清雅
思清闲雅致。该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此时周邦彦一直客居汴京。词人本以太学生身份来到京师,此后虽因进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擢为太学正,之后“居五岁不迁”。对于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人仕宦之路的周邦彦而言,此时的人生仍是“无所作为”的。
因此,在夏日一个暑气难耐的雨后,时时清闲的清真居士在卧榻上正半梦半醒,眼前的京师风荷,在氤氲的雨后水汽里,像极了故乡杭州的芙蓉浦……“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词人恍惚间已分不清是儿时的家乡渔郎在睡梦里想他,还是他思念渔郎老友,抑或只是脑海中重现当年自己在故乡风荷里的美好记忆……
异域老友,旧乡新梦。古有莼鲈之思,今有渔郎相忆,给词人的清闲生活带来了“风荷芙蓉”之雅梦。
二、求真
1. 人之清
《说文·水部》中对“清”字解释为:“清,月良也,澄水之貌。”不过,随着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对传统社会的影响逐步加深,“清”字在本义外,也被赋予了品德高洁的伦理道德内涵。到魏晋时期,“尚清”“贵清”更是成为士人普遍的审美标准。周邦彦所在的北宋朝,禅宗文化又盛行一时,这使得词人也深受影响,自号“清真居士”,晁公武(南宋)更是评价道:“倚栏谁唱清真曲,人与梅花一样清。”
2.仕之淡
周邦彦仕途浮沉近四十年,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卫尉卿、秘书监和待制等。在颇为动荡的北宋末年官场,周邦彦虽然由于和当权派几近“敷衍”的态度,长时间离京担任地方官,但总体来看是稳中有升。略显平淡的政治生涯对周邦彦来说主要有两大影响:一是其诗词创作有大量羁旅内容,常有飘零之感;二是人们常会忽略他的政治生涯其实是和苏轼大抵重叠的,都是宋朝党争最激烈、最动荡的王安石变法时期。后者也是历来关于周邦彦的“负面”争议常见的论据来源——在如此时局动荡时期,词人却偏偏依然故我,大写“清真雅词”,其人品格局实在令人担忧。
3.情之真
对于因仕途带来的争议,罗忼烈通过翔实的史料不仅考证出周邦彦的风流文士形象来源是无稽之谈,也通过明晰其在新旧党争中的政治立场来探寻词人品格:“他大有机缘巴结蔡京、讨好赵佶以求高官厚禄,但始终有所不为,其人如何也可以想象几分了。”[2]
一首首词写一段段真情。周邦彦的诗词创作倾向大多与其生平基调相关,大体可分作三个时期。
少年轻狂。元丰二年(1079)八月,神宗诏增太学生额,周邦彦遂“以布衣西上”,离开故乡杭州赶赴京师汴梁,成了一名太学外舍生。当时的汴梁物阜民丰,奢靡之风盛行,士人大多寄情声色。年少轻狂的周邦彦不出意外地为习俗所染,常年流连曲坊,有过不少冶游艳事。其《少年游》《凤来朝》《望江南》一类的艳词,大都创作于这段时期,不过也正是这段流连勾栏瓦肆的经历,使得其广通音律,词作声韵音律造诣大幅提升,其堂名“顾曲”,即妙用周瑜“曲有误,周郎顾”之典故。
况味初尝。四年光阴,转瞬即逝,太学生周邦彦终于想起了自己当年的理想。元丰六年(1083)七月,周邦彦向神宗进献《汴都赋》,由此名动天下;次年三月,直升为试太学正。不过,好不容易官场春风得意的周邦彦,此后却“居五岁不迁”。人生总难一帆风顺,浪子回头也需更多打磨。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怀乡词,如这首《苏幕遮(燎沉香)》。
宦海沉浮。元祐二年(1087)春,任庐州教授,周邦彦第一次被排挤出京。元祐八年(1093),周邦彦转知溧水县,任内为政“敬简”,直到南宋时期,仍有百姓能称道其事迹。在理政同时,他仍“不妨舒啸”,佚诗和词颇多,其词为当地百姓所传颂。绍圣四年(1097)二月,哲宗任命其为国子主簿,周邦彦第一次被“召回京师”。此后三十多年官场生涯,基本是以上轨迹的循环。这段人生经历为其诗词创作定下了飘零的主基调,总萦绕着一股羁旅之愁。宣和三年(1121),周邦彦赴南京鸿庆宫就任,不久后病逝,享年66岁。
三、合圆
1. 文人合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一名句正形象地说明了其词风——疏荷小立的“清圆”意味。周邦彦身处北宋末年,彼时国力衰弱,内忧外困,在上者昏庸,在下者抗争,在外者犯境:周邦彦死前一年,方腊起义;死后六年,宋徽宗被俘,北宋沦亡。可以说,曾长期担任要员的周邦彦是国家衰亡的见证者,但本应十分敏感的词人却于动荡末世沉浸在“清圆”的自在悠闲中。
对此,王国维一开始是看不上,甚至是颇为不屑的:“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3]但是随着对周邦彦诗词研究的深入以及自身人生阅历的变迁,王国维的态度开始在批评与赞扬间反复纠结,最终对“清真”美学倍加推崇,不仅写下《清真先生遗事》——王国维唯一专为一位词人所作长篇大著,更对清真居士作出最传神概括——“词中老杜”。
谱词文必求真情,这既为周邦彦惹来不少品格上的“倡伎”争议,但也最终成全其“词中老杜”之名。“周邦彦虽然因仕宦连蹇而在词中隐约表现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思,然而这往往只是一种个人的惆怅,只是表现得深沉浑厚”,[4]但正是这等区别,使得周词“言情体物”“精工博大”,尤以情真,最富“常人之境界”而别具价值。
2. 诗意圆
当文、人合一,诗意徐来圆。正所谓:人属文,文言情,情求真。正是清真居士的文人气质,使其习惯性地将自己“尚清”“求真”的人生追求完美融入诗词创作。他没有东坡居士的豪放旷达,也不愿加入浑浊党政俯仰求荣;他也不是“梅妻鹤子”的隐士,只想尽展其音乐与文学才华,好好体验这俗世红尘,真诚地与之对话,如果能全其多情人生,则自当感谢这生命的盛大馈赠。人生不应被宏大叙事裹挟,文人个体更应善用自身天赋,为天下普世之情发声,属文以求自然之真。
在《苏幕遮(燎沉香)》里,词人在上阕写景清新,下阕抒情真切。先以“风荷”美景营造似有还无的“情”世界,这里的时间似乎也是无限的,达到了一种独特的“一一风荷举”的沉默清圆诗境。正如清朝词论家周济所说:“上阕,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词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情却处处是情。下阕自然承接上文之“无声之情”,景之清自然让渡于情之真。此时情因景异,看着眼前骤雨后污泥里“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之景,词人不禁感慨自身境况:政坛风起云涌,个人又饱尝仕途曲折人生况味。顺势自然陷入美好渔郎相忆否?”也许世间事本该如此,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也没有什么是难以跨越的,更没有什么是非如此不可的。已然如此,就不该有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面对不确定的淡然,“清真”才是人最值得珍惜的东西。眼睛一眨一睁之间,赏心回首明月,良辰总在错过时,美景乐事入梦来。此时的词人有的只是清闲老友带来旧乡新梦:梦里水乡清圆,诗意徐来清雅。
结语
周邦彦的《清真集》在中国词体雅化的流变史上堪称一座艺术丰碑。清真居士的“清真雅词”不仅对南宋“骚雅词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也深刻赋予了其美学和艺术特征:沉郁顿挫、工于体物、以赋为词、富艳精工、音律精严。[5]而作为周邦彦的代表词作,《苏幕遮(燎沉香)》更是以其清丽的音律、清白的截图对景结构、清新的风荷美景,在词人“尚清”“求真”的文人“合圆”的美学意蕴和人格魅力追求下,将隽永的思乡情刻画得清闲又雅致,即清真雅词的诗意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文人合圆下,人清、情真、词雅,周邦彦实在无愧为“词家之冠”。
参考文献:
[1]谈胜轶.截图与对景:《苏幕遮(燎沉香)》章法美探微[J].读写月报,2019(31):15-16.
[2]罗忼烈.周邦彦三题[J].文学评论,1993(1):44-54.
[3]王国维. 人间词话[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7:15.
[4]曹旭,陆路.王国维视域中的周邦彦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52-60.
[5]王辉斌.周邦彦“清真雅词”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53-56.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周·高中)2023年第11期。]
本文对《苏幕遮(燎沉香)》的赏析,始于对“尚清”“求真”的多维解读,终于对“文人合,诗意圆”的美学品味,角度新,认识深。读者大抵都能感受到词中清新美景,但咀嚼江南地域的独特音韵,体会吴侬软语的清远明丽,角度的确颇为新颖。本文对“清真”的情感内涵理解深刻:文人个体抒发“普世之真情”是写作的真实,生命的真诚。这一理解关涉周邦彦遭遇的品格争议,文章从罗忼烈的史料考证进行取舍和推断,逻辑严谨,极具理性价值。在当今这个崇尚清明理性的时代,这种循证意识很值推崇!
另外,本文作者的语言也颇为清雅,和《苏幕遮(燎沉香)》很是契合,在这个溽暑,读一篇清丽文,品一首清雅词,定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吧!
编辑 | 赵晓文 吉萍
审核 | 张莉莉
终审 | 葛宇虹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微信号 | zycjsczxy533
邀您共读美文!可在下面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