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晋人的深情与超迈
——《兰亭诗》与《兰亭集序》小微专题教学
程载国
浙江省余姚中学
2024 SUMMER
【专题解释】
本设计为联读王羲之的《兰亭诗》与《兰亭集序》,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微专题研究,要求学生能以相对活泼的形式展现本组对魏晋士人“深情与超迈”精神的探究,鼓励他们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研读。第一、第二课时,教师在文本研读中指导学生完成微专题学习方法指导;第三课时,各小组汇报微课题研究成果。
【预学任务】
1.分组查阅资料,收集相关信息:(1)魏晋玄学的产生背景、主要观点及对后世的影响;(2)“玄言诗”的代表诗人、艺术特色,以及“玄言诗”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3)有关上巳节祭祀的礼仪风俗,以及曲水流觞的集会活动安排;(4)《世说新语》《晋书》等文献中有关王羲之的条目;(5)《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的成就与影响。
2.朗读王羲之的《兰亭诗》二首,借助学习资料理解诗歌主旨。
3.参照注解,反复诵读《兰亭集序》,初步感受王羲之“乐”“痛”“悲”的感情。
4.梳理《兰亭集序》中的并列对称式词汇,探究其遣词造句特色。
【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1:文化盛宴溯源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分专题搜集文献资料,由组长和副组长完成文献资料综述,再派代表上台向大家介绍本组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组1]上巳节修禊活动: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的重要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有节略)
[组2]玄学: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以《老子》《庄子》《周易》(即“三玄”)为本,解经求义,试图阐明宇宙、社会、人生之道。(有节略)
[组3]玄言诗:玄言诗是一种受玄学影响而形成的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是东晋的诗歌流派之一。由于玄言诗大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缺乏艺术形象及真挚感情,文学评论者普遍认为其价值不高,其作品绝大多数失传。(有节略)
学习活动2:玄言用典探究
朗读王羲之的两首《兰亭诗》,结合参考资料,探究诗中典故的出处与含义。
(1)通读王羲之两首《兰亭诗》,提出阅读上的障碍与疑惑,概括两首诗作的主旨。
参考:第一首:宇宙时空运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不如像孔子师徒那样,尽情享受山水之乐。
第二首:山水自然是“道”的外化,到山水中尽情游赏就是在以另一种形式悟道,这既合乎自然规律,也是生命意义的彰显。
(2)分组梳理诗中典故,讨论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见表1)。
表1 诗歌典故梳理
(3)说说玄言诗运用典故的特色。
参考:两首诗运用了15条典故,其中11条与《老子》《庄子》相关,充分体现了玄言诗以老子、庄子为“玄宗”的特点,也暴露了玄言诗缺乏独到的思维领悟,只借前人言语来为自己代言的思维局限。
学习活动3:山水玄思交融
探究:玄言诗是如何将山水与玄思结合在一起的?玄言诗里的“山水”与唐代“山水田园派”里的山水有什么不同?王羲之是如何看待山水与玄思的?
明确:在玄言诗里,“山水”是“理”的外化,观“山水”是为了谈玄悟道,“山水”本身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更谈不上山水与自我的交融;而唐代“山水田园派”里的山水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诗人往往将自己丰富而蕴藉的情思融入山水之中。
与其他玄言诗人相仿,王羲之也没能发现山水独立的审美价值,他将山水视作玄道的外化,借由观山水来悟道。
学习活动4:发现对称之美
(1)通读《兰亭集序》,画出文中并列对称结构的语言表达(词语、短语、句式)。
明确:
对称式词语:少长/趣舍/静躁/俯仰/修短/死生/彭殇/今昔
四言短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一觞一咏、流觞曲水、丝竹管弦、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世殊事异
句式: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当其欣于所遇,及其所之既倦/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2)探究大量使用并列式对称性词语背后的原因。
参考:①符合人们对对称性的追求。语义结构对称的词语和短语显然比非对称的词语和短语更易于认知。《兰亭集序》中大量使用对称性词语和短语,有助于文章语言平衡对称美的实现。②对称是辩证思维对立统一的集中体现。③受当时流行文体——骈体文的影响。
(3)反复朗读,琢磨这些词语在音乐性和文学性方面的表达效果。
学习活动5:情感结构探微分小组探究本文在情感表达与结构模式上的对称平衡之美。
[组1]情感表达不是一味地吟咏欢乐或慨叹悲伤,而是让乐、痛、悲这三种情感达成巧妙的平衡。
[组2]表达方式的运用上也形成对称平衡,先平静地叙述,再生动地描写,第二段重在抒情,第三段重在议论。这四种表达方式在文中达成了动态平衡。
[组3]写作对象上的动态平衡,本文在时间轴上反思了古人、今人、后人的生存方式,形成时空上的平衡;首段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样的描写对象也具有平衡之美。
学习活动6:微专题研究成果汇报
出示评价量表,理解评价标准,学生根据评价量表(见表2)得分情况评选微专题研究优秀团队。
表2 微专题评价量表
小组展示:
[组1]《重读〈世说新语〉,品鉴右军风骨》:承仓颉、李斯之作而行其文,借康、籍、秀、安之风而为其人,有超凡天外之心,更有去世脱俗、遗世孑立之举。其文思脱生死而越丘墟,其性情却也兼率然与自快。
[组2]《玄言诗的风格特点》:在题材上,《兰亭诗》突破了此前玄言诗充斥理语、略显空洞的艺术特点,将哲思融入山水,为南朝山水诗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在内容上,《兰亭诗》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又贴近生活的别样自在之感。我们亦可以借此窥见晋人复杂矛盾的人生标的。在思想上,《兰亭诗》沿袭了庄老哲学的种种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念的升华与创新,呈现出辩证的世界人生观。
[组3]《魏晋士人从山水中获得启示——以〈兰亭集序〉为例》:王羲之为人生短暂无常所苦,渴望诉诸玄理以期不朽,在其笔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并非纯粹的自然之景,而是体现了万物运转之“理”。因此,不论是序中还是诗中,对山光水色的描写未苛求清幽雅致,而更多以景为载体推究宇宙洪荒运转。
[组4]《比较诗序旨趣之异同》:诗与序都体现了王羲之对命运难改的无力感,发出了“应当及时行乐”的论断;诗中大量援引老庄之言,有“老庄哲学的宣传册”之嫌,而序中仅引用两处《庄子》典故,甚至还批判否定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诗、序的观点之差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基于“人是矛盾统一的整体”,我们能还原出一个合理的东晋士人形象,并认为序比诗更能体现王羲之的真正思想。
[组5]《王羲之的人生态度》:①受时代环境及个人价值取向的双重影响,王羲之的处世态度既有洞察事理的清醒,又有积极进取的浪漫。②王羲之直言欲死于山水、死于寻乐,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消极的。
[组6]《王羲之对于魏晋是否具有代表性》:两晋时期豪杰雅士的品行是其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的折射,他们的“深情和超迈”让我们感受到整个时代的辽阔和广博。同时,品味、反思他们的精神品格,也有助于我们在这个聒噪的时代守住本心。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周·高中)2023年第6期。]
诗文联读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朱于国
人民教育出版社
在高中课堂品读玄言诗,同时还要与《兰亭集序》产生对读,发现彼此的关联并寻找可以探究的点,本就是不易之事。因此,在不了解学情尤其是学生课下阅读和准备的情况下,仅看程老师的教学设计,起初我是很怀疑联读教学是否能有效推进并达成探究目的的,但当接触了更丰富的材料,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通过搭建学习支架,程老师将学生解读文本的难度逐步降低。例如,在第一个课时,程老师要求学生分组梳理玄言诗中的典故,从而为学生铺平理解文本背后意蕴的道路。之后,又听了程老师的课堂实录和学生的成果汇报,更认为这堂课整体完成度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学生的成果,更让人耳目一新。
我认为,这三个课时的顺利实施,主要在于程老师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找到了诗文联读的契合点。
首先,联读过程体现了教师对古诗文韵味的充分重视。《兰亭集序》是一篇经典课文,有关该文的教学设计已经相当丰富。程老师另辟蹊径,从艺术的“对称与平衡”美这一视角引导学生展开赏读,要求学生对少长、趣舍等并列对称式结构的词语进行梳理,从而发现文章在词语运用、句式使用上的对称美,并深入探究产生这种美的原因。这既是在体味这篇千古名文独具的韵味,也是引导学生借此发现汉语重视整齐美和节奏感的特质。可以说,对字词匀整对称和结构整齐划一的追求,就是对汉语美的追求。不仅如此,程老师还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平衡之美,也表现在情感表达和结构模式上。这就不仅是在品味语言,更是在探索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王羲之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其次,诗文联读带来了深度的阅读效应。学生在联读中获得了创造性、个性化的阅读理解,有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触及文本的思想内核。过去我们习惯于单篇教学,对文本的解读比较扎实,这种传统固然应该坚持。如果单篇孤立地读,一般很难触及文章本质。只有在社会历史语境中、在多文本的互文碰撞中,我们才能更容易发现共性,总结规律,体会差异,寻味个性,从而深入地解读文本。比如,在对读中,学生普遍发现“诗”与“序”在情感上存在矛盾,“序”中灌注了深情,大“乐”之后转为“悲痛”,“死生亦大矣”的哀痛由古至今甚至无法遏止地延续到可见的未来,可谓悲观至极;而“诗”显得更为超迈,诗人刻意回避了个人情感,似乎放下了生的执着,流连于山水,忘怀于生死。同一个人的作品,同一时间的作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学生从文体特点、人生态度、精神气质等方面展开了个性化的探究,初步得出了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玄言诗的特点就是谈玄论道,因此诗歌更多地迎合了上巳节“流觞曲水”的氛围和诗会中人们放下死生、于自然中取乐的集体性思想。这样的环境、论述内容及语言格调是很难容纳王羲之独有的见解的。也有学生认为,“序”并非完全悲观,在悲痛之中仍蕴涵“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生命的眷恋和向往”,这反倒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种对《兰亭集序》的新颖解读,正如雒晓春在《突破生命的局促》中所言:“生命多艰且有限的焦灼与悲慨并不就意味着眼泪和虚无,恰恰相反,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而言,能焦灼和悲慨,则意味着个体有不断寻找从而突破有限的能力。”学生这些富有亮点的探究性理解,也许有些朴拙,但能自圆其说,有些甚至恰如其分地运用了辩证思维,真切地体现出诗文联读所带来的深度解读的可能。
再次,六个小组联读的研究专题各具特色,涵盖面颇广。各组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具体的问题,展开了深入开掘。第一组的研究主题是“重读《世说新语》,品鉴右军风骨”,这是“识其人”;第二组则致力于探究“《兰亭诗》的玄远辩证之道”,这是“识其诗”;第三组围绕着“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探讨《兰亭集序》所表露的思想,这是“识其文”;第四组针对“诗”与“序”这两个文本的矛盾之处,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观照,这是“识其矛盾”;第五组以“王羲之的人生态度探微”为重点,探查其进取之心、用世之心及处世的情形,这是“识其态度”;第六组“王羲之人生态度的时代代表性”研究,更是把王羲之放到时代背景下探究其所代表的魏晋风度,这是“识其时”。这“六识”,从人物到时代,从文体到旨趣,体现出新时代高中生开阔的视野和敏捷的思维。
总之,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互文性阅读尝试。从课堂效果来看,在教师提供学习支架的前提下,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去达成较难的探究任务,他们将用自己精彩的学习成果回馈教师的适度“放手”。而我们,则乐于见到更多这样的微专题探究课出现。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周·高中)2023年第6期。]
编辑 | 赵晓文 吉萍
审核 | 张莉莉
终审 | 葛宇虹
“散文、小说”教学专题回顾
1.【暑期阅读季·散文教学】“大痛快”与“微智慧”——从《荷塘月色》中的一个比喻说起
2.【暑期阅读季·散文/小说教学】场景化的时间哲学:小说的散文化与散文的小说化
3.【暑期阅读季·小说教学】角度·结构·节奏——在“叙事维度”下重构小说教学
4.【暑期阅读季·小说教学】《傲慢与偏见》课堂提问结构化研究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微信号 | zycjsczxy533
邀您共读美文!欢迎在下面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