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戏剧解读及教学内容确定的路径
成旭梅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摘 要:戏剧文本从本质上说是语像文本的一种,其文体特征、言语结构、表达方式等建构方式,与传统文本有着诸多不同。在教学中,从语像性、“戏”“文”并重、空白、取与舍四方面解析文本特性,可为教师教学提供方法论。
关键词:语像性;空白;戏文并重;取舍
2024 SUMMER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作为一种叙事性文本,在故事的建构方式上更接近小说;但又以对话的突出与省略(潜台词)为特征,并且呈现为有介入性指导(舞台说明)的故事过程,故而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基于戏剧文本的独特性,戏剧解读及教学内容确定之路径大略如下。
一、语像性:戏剧文本的基本特性
剧本从本质上说是语像文本的一种,其文体特征、言语结构、表达方式等建构方式,与传统文本——小说、诗歌、散文有着诸多不同。语像文本教什么?怎么教?什么是语像文本的教学价值?如何确定语像文本的教学内容?这是教师触摸剧本时须面对的问题。
因为语像文本具有突出的言语性、行动性特征,并因蒙太奇的手法而使情节与情感在连贯之中有跳跃,其中所产生的空白,须由演员在表演中加以丰富、呈现。因此,剧本的核心特征就是观众意识。戏剧的创作者必须站在“观众”的立场来选择戏剧内容与形式。如果语言晦涩难懂,佶屈聱牙,观众就听不懂,这就要求剧本语言具备通俗性;如果戏剧内容盘根错节,散乱如麻,观众就看不明白,这就要求剧本具备直观性;如果所表现的内容与观众生活情感无关或关联不大,观众亦无兴趣,所以剧本的内容应是观众生活情感关注的人事物,这就要求剧本内容具备针对性;如果剧本情节死气沉沉,毫无引力,就很难感染观众,这就要求戏剧冲突具备生动性和刺激性。总之,戏剧的剧本创作要考虑观众的需要,抓住了观众,就抓住了戏剧解读的关键。
因之,阅读剧本较阅读一般性文学作品多了一些细腻的层次:切入语言流的敏感肯綮处,以纤细之思,去摩挲言语断章之中光影、色彩、轮廓的丰富隐含,体味场景嫁接处情思的无声流淌……这是剧本应有的教学价值维度。对于学生,要把握剧本的原生价值,需要非同一般的阅读方法;而作为引导学生赏析、领悟剧本的教学价值的老师,则需要取与舍的智慧。
二、“戏”“文”并重:戏剧解读的基本原则
前述提及,语像特性是戏剧文本的基本特性,但是作为平面文字的剧本,我们所能体会到的语像性其实是经过过滤的,也即,舞台作为直观性和立体性的部分被文字基本滤去,观众实际成为文字解读者。因而,在解读剧本的过程中,戏、文并重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通过“文”,我们很容易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与《西厢记·长亭送别》(下文简称“《罗》”“《长》”)在中外戏剧情趣与爱情价值观上的超越性。但是这个超越性要通过“戏”传达出来,要通过演员说、唱、演的过程与戏剧空白表现出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只是在“说文解字”的层面上徘徊,而要到“戏”的元素里找寻戏剧创作者别出机杼的地方。其中至少有两点值得玩味。
(一)经典爱情表达方式:文“心”雕“情”(体味细腻的心理刻画)。《罗》以直接抒情为主。《长》以间接抒情为主。表现为:1.融情入景、借景抒情;2.以多种修辞来达情。
通过“戏”的过程的比较,我们发现,《罗》《长》两文均突出使用了心理刻画这种经典的爱情表达方式,不同在于,《罗》直抒胸臆,热烈表白,《长》曲达情意,一如犹抱琵琶幽美低诉。
(二)经典的爱情表现形式:突破现实困境。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极具爆发力的手段,以死明“情”。《长》: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2.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
通过戏剧冲突过程的比较,两剧同用经典的爱情表现形式——突破现实困境,且均直接表现为对家庭(家族)束缚的抗争。不同在于《罗》置生死于度外,《长》宁舍功名利禄。
三、空白:关注剧本的独在之美
电影是以场景的剪接来实现时空跨越的,这样就出现了空白。艺术的空白是创作者有意为之的匠心所在,重视空白处的“意”,揣摩创作者大音希声的用心,才得悉了进入剧本内容新增长点的路径。
场景与场景之意的跳跃是值得关注的教学重点,创作者取舍的功夫正是其创作意图的间接显现。比如《辛德勒名单》,节选部分的开头处,如101、102、103、104、105这几个场景,基本属于情节各自独立的断章,这是因为创作者有意在辛德勒情感触动处落笔,过于充盈的情节,反而不易表现辛德勒受到的多方刺激,不易展示辛德勒多方营救的努力。正是关注空白的需要,解读过程中须有意地引导读者关注辛德勒的四次心理活动,对于这个空白的品读与体会,对于辛德勒行为之下的“深思”的揣摩与细味,是课堂教学深入建构的重要平台。举片段释之。
师:辛德勒作为“非常时代”的成功商人,更是能与当政者混上关系的风流人物,他有什么理由冒着生命之虞,与自己的执政党为敌去救那些对他个人来说毫无价值也毫无力量的犹太人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场景101—104,把自己设想成辛德勒,对他的静态与动态揣摩一下,将剧本没有完全写出的、需要演员表演出来的辛德勒的心理内涵体会一下,四个大组四个场景。(放音乐)
生1:场景101:“他走到轿车旁,从引擎盖上拢起一把在手里捻了捻。那不是什么雪,那是骨灰……”表现了辛德勒丰富的内心活动:“呵,竟是骨灰!真是人间地狱!”
生2:场景102:“焚烧尸体产生的浓烟遮天蔽日,德国官兵命令犹太人用铁镐挖掘自己同胞的尸体。这些尸体被送上传送带,投进焚尸炉。烧焦的尸体堆积得像小山一样。一个德国军官目睹这一切,发疯似的狂吼着,他被眼前发生的事情逼疯了,他只会握着手枪冲焚尸炉叭叭地开枪。只见一辆辆载着尸体的小推车来回奔跑。……辛德勒回过头,看着眼前正在发生的这一幕,陷入了沉思。”辛德勒的思考大概是:“人为的疯狂屠杀、焚烧,使生命变得如此脆弱、廉价。面对这使人变得疯狂的荒谬场景,什么样的世界才是正常的与合理的?”
师:103,这是一段感人的对话。请同学来演绎一下。
生3:场景103:“辛德勒点燃一支香烟,深情地望着这位老搭档。伊特兹哈克也用同样的目光凝视着他。”这里用了两个词“老搭档”“深情”,身边最亲密的朋友,被战争的无情推向生离死别,辛德勒的内心被猛然唤醒了。这里特别写到一个细节“辛德勒眼中已噙满了泪水”,简洁又生动地显现出辛德勒虽身在纳粹却没有泯灭全部的人性。
生4:场景104:“里面装满了成沓的钞票。他轻轻把箱子合上,转身走到窗前,凝视着窗外,不禁思绪万千。”这沉思,是在为自己过去的行为忏悔,为自己的拯救犹太人的决定自豪,为自己可以拯救千万条生命而高兴,为他即将面临凶险处境而忧心,为可能有的困难未雨绸缪……
师:总结一下,辛德勒决定冒着生命之虞救人的原因:1.纳粹毫无人性的暴行;2.身边关系密切的犹太朋友的影响;3.自身没有泯灭的人性等。
再比如《雷雨》揣摩语言一节的设计。
戏剧语言有潜台词。潜台词就是言外之意,是说话人心中真正所想的。而这些潜台词也是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请思考并讨论下列两组话语的潜台词。请看:
(投影一)
“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投影二)
“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
讨论后明确:
(1)这三句话的潜台词是:
“你是想借机来敲诈我。”
“你幕后一定有不怀好意的人指使你来。”
“三十年了,你还是不忘旧仇,还想利用过去的关系来敲诈我。”
小结:在周朴园看来,人与人之间就是尔虞我诈,发财致富全靠敲诈、暗算。这些潜台词暴露了周朴园阴暗卑劣的内心世界,他这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这句话双关,对鲁大海来说就是“你闹得这样凶,小心收拾你”,同时话中带话地告诉鲁侍萍,他不会也不想认这个儿子。——冷酷
(投影三)
周朴园问话比较: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 怎么?
(比较:怎么就用不着呢?)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 (惊愕)什么?
(比较:她真的还活着吗?)
讨论明确:戏剧在表演过程中,受时间和舞台的限制,人物的语言必须简洁,具有无限的张力,最大限度地体现最多的意思。但是,该复杂的时候也必须复杂,不惜重复笔墨,简繁判定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中心的需要,就像我们写作文。(姜跃明,如皋市薛窑中学)
这个设计在分析人物语言时,又引导学生挖掘人物语言的“潜台词”。戏剧的元素显然增加了。对空白的挖掘,使得戏剧走向了更深的维度。
四、取与舍:解读剧本的关键词
语像文化时代,文学作品以立体的方式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对阅读接受的方式、趣味、格调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得当确定与取舍教学内容,对语像文本教学价值的实现而言是一个关键。
其一,取文本而舍影像。
以播放电影来替代语像文本的阅读,这个做法显然值得商榷。且不论电影与文本的差别,即如电影本身,由于不同的导演对文本的理解不同,依据同一文本所拍摄的电影也会大异其趣。“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关于历史与编年史的区别的著名阐释充分证明了不同的时间背景下,持有不同价值观与人生意趣的人对于同一历史的解读结果的决定性关系。因而,观赏电影,所解读到的是导演所阐释的“这一个”,而电影剧本则是召唤读者期待视野而生成的“无穷多”;以观赏电影的单一方式来求取教学价值,实现的是影视欣赏的满足,而不是教学的满足。因而,电影可以作为文本教学的补充部分存在,却不宜取而代之。
其二,舍情节而取表达。
情节是实现主题的重要载体,但主题并非情节所能尽现。塞缪尔·贝克特说:“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以此,他把《等待戈多》的情节与动作减到了极低的限度。这是典型的“表达”大于“内容”。因之,对情节的捕捉固然重要,但对表达,尤其是夸张了细节——以特写镜头或模糊镜头来呈现的细节的观照,对于以蒙太奇为特色、并不对情节故事求全责备的电影文本来说,恐怕更具有教学价值的生成性意义。所以,在《辛德勒名单》场景101中辛德勒捻骨灰的动作是值得玩味的,场景102中发疯的纳粹军官一闪而过的身影是引人深思的,纳粹营中女人们的忽扬忽落的心理是攫人神经的。这些细节片段虽无情节的完整,却在交叠之中呈现出考验人性的复杂时代,极具视觉与思维的刺激性。
对于一个综合性的表达对象——剧本,在取舍之中走向深度建构,不失为一种解读的智慧。
此外,具体到戏剧文本在教学中的取舍,比如江苏省如皋中学的王学东老师所关注到的,同一篇文章因教材编写者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的侧重点,教学者须由这个不同的侧重点出发,取舍戏剧文本和教学内容。
以《雷雨》为例。这篇课文在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和山东版四套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同时出现,但组合方式显然不同,具体情况如下:
人教版:《窦娥冤》《雷雨》《长亭送别》《哈姆莱特》(第四册第一单元)
苏教版:《雷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第四册第二单元“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语文版:《雷雨》《窦娥冤》《哈姆莱特》《城南旧事》(第四册第三单元“人生如舞台”)
山东版:《祝福》《雷雨》《高老头》《窦娥冤》(第四册第三单元“洞察世道沧桑”)
组合方式的不同体现了四种版本教材在《雷雨》这篇课文教学意图上的差异。人教版的教学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矛盾冲突、人物语言等方面掌握欣赏戏剧的方法。苏教版以“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为主题,意在让学生从人性的角度看待世界。语文版以“人生如舞台”为主题,意在使学生在戏剧的学习与欣赏中认识和把握人生内涵。山东版的编者寄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该单元的学习来洞察世道,应对生活。而这种教学意图的不同,显然也规定了教学内容的基本指向。如,人教版的教学内容显然主要是掌握戏剧欣赏的方法,关注的是戏剧“教(学)什么”和“怎么教(学)”的问题。苏教版的教学内容似乎与戏剧无关(该单元的另一篇文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就是长篇小说节选),重在探讨人性世界的“真”与“假”,“美”与“丑”。语文版的教学内容则强调通过掌握戏剧欣赏的方法来认识、把握人生。山东版则把关注点放在揭示《雷雨》等所反映的人文内涵上,侧重思想道德、社会经验的理解。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3周·教研)2023年第9期。]
语像性是戏剧文本的重要特点,作者从三个维度,结合实例指出戏剧从解读到教学的津梁,富有价值。同时,文章展现了作者良好的教师素养:一是解构与建构的双向转化意识,从戏剧文本的文学解构到独特的教学内容和设计的建构,体现其双向转化意识;二是视野拓展到反向聚焦能力,既有对不同版本教材单元组元侧重点的揣摩,又有基于文体的解读,从一类到一篇,收放自如;三是较好的教学实践循证意识,对于戏剧文本的空白与潜台词的品析,从几个案例来看,都是经过充分的实践验证而形成的认知。总而言之,文章的启迪性和实践性兼具,值得肯定。
同时,本文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一是对语像性及语像文本要充分挖掘其“跨界性”的教学价值;二是全面认识戏剧的“空(留)白”,不要局限于场景间的跳跃和潜台词;三是行文逻辑需再严谨些。如第三、四部分之间的次序可调整;情节与表达两者相互依存,共构剧本精彩,难言取舍等。
——浙江省义乌公学 杨文贵
编辑 | 赵晓文 吉萍
审核 | 张莉莉
终审 | 葛宇虹
《中语参》精品推荐:
扫码订购
《语文的旗帜》
定价:68元
扫码订阅
《语文:培东有约》
定价:88元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微信号 | zycjsczxy533
邀您共读美文!可在下面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