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暑期阅读季】
邀您一起鉴赏期刊精选美文!
利用SOLO分类理论实现思维进阶
陈魏俊
北京市八一学校
摘 要:用SOLO分类理论工具检测高中新生的思维水平,发现大部分高中新生并未达到理论上的“关联结构”思维水平。为了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设计三个层级的关联活动,即“题目与内容的关联”“言内之象与言外之意的关联”“文本与文本背后作者的关联”,旨在训练学生关联结构思维能力,以实现学生思维水平的进阶发展。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思维进阶;关联结构;思维水平
如何实现学生思维水平的进阶发展?这是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方面核心素养面临的重要问题。通常情况下,教师认真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学习任务,学生认真完成,似乎落实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但这真的意味着学生思维水平得到进阶发展了吗?
有思维参与的课堂不见得就是思维进阶的课堂。确定课堂是否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斟酌考量。至少需要先弄清学生的“思维起点”,才能确定课堂大部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然后据此设计相关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维进阶发展;最后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结果检验学生思维是否发展。其中的关键点,是要借助有效的思维评价工具,检测学生的思维水平。本文根据SOLO分类理论形成学科化的思维测量工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生“思维进阶”的教学实践。
一、SOLO分类理论概述
SOLO分类理论由澳大利亚教育家比格斯等人提出,它是对皮亚杰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理论的修正。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表现出与年龄相关的螺旋式上升趋势。比格斯认为这只是理想值,实际上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有时候并不与此相符。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比格斯按照学生学习结果呈现出来的思维特征划分思维能力层级,这就形成了SOLO分类理论。
SOLO分类理论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层级分成“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与抽象扩展结构”五种,这五种水平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特征。各个水平可以从“能力、思维操作、一致性和收敛性、回答结构”四个维度进行描述。比如在思维操作维度,可以“概括、归纳、演绎”能力区分层级:“前结构”没有概括;“单点结构”和“多点结构”是根据单个或者多个事件进行概括,但缺少对事件关系的整体性认知,尚没达到归纳的程度;“关联结构”则是整体把握事件关系,从而进行归纳;“抽象扩展结构”是从已知到未知,在归纳的基础上对未经历的事情进行演绎和推论[1]。这对思维训练具有指导意义,使教师明确在指导学生进行概括时需要联系多个事件,并且要能够对事件间关系进行整合,达到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实现从概括到归纳的能力提升。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根据已知推断未知的能力,形成演绎推理能力。
二、用SOLO分类理论测量工具测量“思维起点”
高中学生理论上应处于“抽象运算阶段”,在SOLO层级上达到“抽象扩展结构”层次。实际情况如何呢?可以根据SOLO分类理论,制订高中语文学科的SOLO能力测试量表和测试卷来检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确定他们的“思维起点”。
测试卷的测评题目分别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对应的终极思维目标水平是“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及“抽象扩展结构”这三层思维水平。“单点结构”和“前结构”会在“多点结构”水平测试之中表现出来,所以不作为测试的终极目标类别。可根据学生在测试中的真实表现确定他们的思维层次水平。
第一类题目测评的终极目标具有“多点结构”思维水平特征。比如要求学生阅读三篇文章并完成相关题目,三篇文章是针对同一主题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将《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新诗与外国诗歌译介关系再思》《新诗中尺度的缺失》这种共同主题的文章组成一组,要求学生读完后,完成以下题目:“请根据以上三篇文章,概括创作一首优秀新诗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学生需要从三篇文章中找出有用信息,并将其整理概括成要点表述出来。此题考查的终极目标思维能力是“多点结构”思维水平。当然,在实际测评时,会有学生表现出低于这个思维水平的“单点结构”和“前结构”思维水平。
第二类题目测评终极目标具有“关联结构”思维水平特征。比如让学生阅读史铁生的散文《奶奶的星星》,完成相关赏析题。散文约1300字,以儿童独特的视角写与奶奶相处的时光,表达了对奶奶的怀念之情。阅读完散文后,学生需要完成赏析题——“文中写‘我可是最不耐烦干这个,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看似不合情理,却很传神,请加以赏析。”题中这句话是作者回忆儿时与奶奶相处,奶奶要“我”给她踩背时的内心独白。要求学生读出这句话的“不合情理和传神之处”,就是要学生结合上下文找到“不合情理”和“传神”的相关素材,并加以解释。比如不合情理之处是奶奶的背和腰不可能是漫长的,然而从上下文语境可以获知,这是以小孩子的特殊视角和口吻来写的,符合其天真的特点,因此又具有合理性。题目要求对不合情理之处作合理解释,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依据上下文找到文字不合情理的原因,要求学生发现其中的“因果关联”,这就超越了简单的要点概括。因此这一题目考查的终极思维目标具有“关联结构”思维水平特征。
第三类题目测试终极目标具有“抽象扩展结构”思维水平特征。例如:“有人认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明朗而温暖的诗,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有人认为本诗抒发了诗人的失望之感。你的观点是什么?结合具体的诗句说明理由。”这个题目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调动诗歌阅读经验,并将其迁移运用到此首诗歌的鉴赏中,得出逻辑合理的结论,具有“抽象扩展结构”水平的特征。可以根据学科特征设计相应的SOLO分类理论学习成果质量评价表(见表1),并根据这个量表确定学生的思维水平。
表1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语文主观题学习成果质量评价表
(点击图片看大图)
基于以上SOLO分类理论下的语文测试题和评价量表,笔者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了摸底。结果表明,约有64%的高一学生还处于“多点结构”思维水平,约31%的学生处于“‘关联结构'向‘抽象扩展结构'过渡”阶段。说明约有64%的高一学生的真实思维水平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约31%的学生只是基本达标。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思维起点”,在这个起点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设计学习活动、任务,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进阶。
三、用SOLO分类理论促进思维进阶发展
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起点”,能够确定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并据此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比如对大部分处于“多点结构”思维水平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目标是能达到“关联结构”思维能力水平。对已经处于“关联结构”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目标是达成“抽象扩展结构”思维水平。
教学时,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设计学习任务。比如对处于“多点结构”思维水平的学生,须着重训练他们的归纳能力,促进思维进阶。正如前文所言,“多点结构”与“关联结构”思维水平在思维操作上最大的不同,是“能否看到多点之间的关联,并进行归纳”。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时可以专门要求学生寻找文章内容或文本间的关联以提升归纳能力。比如在学习古代诗歌鉴赏时,可以设计几种不同的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任务一:设计题目与内容关联的学习任务
如在教学杜甫《客至》时,可以设置如下学习任务:
请找出与诗歌题目“客至”相呼应的内容,并为每一联诗歌取一个含有“客”的小标题。
这样的学习任务可以放在初读诗歌时,借此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和结构。在学习任务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发现,诗歌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诗人居所春水环绕、白鸥临舍的景象,写出了自己隐匿生活的清幽孤独。首联看似与题目“客至”无关,但诗人借自己孤独的心绪为客至做了铺垫,与下文客至后的欢愉形成对照。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写自己打扫干净小路,打开柴门迎客,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写主人竭力热情待客,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写宴席欢愉延及邻人,是主客极致欢愉的体现。整首诗以“盼客—迎客—待客—尽欢”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诗歌结构。通过这种寻找关联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将诗歌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的碎片。
任务二:寻找“言内之象与言外之意”的关联
学习文学性文本时,需要理清“语言—物象—情思”的关联。即让学生通过文本语言概括出物象特征,再通过联想想象的思维过程,找到寄托在物象上的情感和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仅需要帮助学生读出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言内之象”,而且还要找出物象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比如在学习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时,可以设置如下学习任务:
有人说“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描绘了诗人在纸上运笔泼墨,在晴朗的窗前煮茶为戏的画面,这是岁月静好、生活闲暇的真实写照。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你是否赞同这样的说法,为什么?
这一学习任务就是要学生辨析“言内之象”与“言外之意”。这句诗的“言内之象”和“言外之意”是矛盾的,是典型的“言在此而意在彼”。诗歌首联直言“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写出自己客居京都临安的失望和不满,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写诗人听雨一夜不眠,愁情已然满纸。听一夜雨之后,诗人看到了深巷卖花的百姓。无聊时,诗人以草书消遣,或在晴窗之下品茗茶以打发时光。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劝慰自己不要慨叹京都风云浑浊,清明节就能回到家乡了。诗人将“泼墨写字、晴窗煮茶”的闲情逸致放在对客居京华不满、埋怨人情淡薄、愁听一夜雨、劝慰自己不叹京都风云浊的语境中,看似淡然却饱含焦灼和不安。这个任务要求学生在观照全诗的基础上,找出前后语境关联,从而悟出淡然表象下的“言外之意”。这是把任务一学到的整体关联阅读方法运用到诗句的理解上,属于阅读技巧的运用,是对任务一的升级。学生的思维也从表层关联训练进阶到运用关联思维解决问题。
任务三:寻找文字与文字背后作者的关联
杜甫的《蜀相》写出了诸葛亮得遇贤主、辅佐两位君王建立伟大功业,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人生遗憾。基于此,可以设置如下学习任务:
请结合杜甫平生遭遇,说一说尾联“长使英雄泪满襟”包含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国事维艰。诗人渴望有一位如诸葛武侯般的贤相来辅佐国政,所以整首诗充满了对诸葛武侯的赞美之情。“映阶碧草”“黄鹂空好音”颇有武侯祠堂寂寥的味道,与后文所写武侯的伟大功绩形成对比,传达出自己对当时世风不推崇贤能之人的不满。这个学习任务关联了诗歌文本内容和诗人两个要素,在关注点上更加广阔,超越了诗歌内容本身,这样能够更好地挖掘诗歌情感。
综上,通过设置“题目与内容关联”“言内之象与言外之意关联”“语言文字与文字背后作者关联”三个具有“关联结构”思维水平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多点结构”到“关联结构”的思维进阶,从看不到关联的“多点思维”到形成“关联”的思维水平。
同理,对处于“‘关联结构'向‘抽象扩展结构'”过渡的学生来说,需要设置具有“抽象扩展结构水平”的学习任务。比如通过学习鉴赏婉约派诗歌风格,让学生概括出诗歌风格鉴赏模式。
以上是关于如何提升“多点结构”思维水平到关联结构思维水平的教学实践尝试。不揣浅陋,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彼格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0.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4周·理论)2023年第11期。]
SOLO分类理论提供了一个评价学习质量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是根据渐进结构复杂性来建构的。SOLO分类理论不仅为语文学习任务的分类并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同时为学生思维水平的进阶提供了可被觉知的审视。本文基于该理论,设计了三项分进合击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实现从多点结构到关联结构的思维进阶。第一项任务是抓住题目与内容的共鸣点;第二项任务是从言内之象和言外之意入手,理清“语言—物象—情思”的关联线;第三项任务则是完成“文字—作者”的关系链梳理。我们不妨尝试总结其设计理念:一是评价学习质量,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语文主观题学习成果质量评价表”的观照下,分析多数学生所处的思维结构水平——多点结构;二是在评价的基础上,回答怎样提高学习质量的问题,即学生需要完成具有进阶性、系统性、关联性的学习任务,掌握破题技巧;三是学习质量与思维结构的对应,从垂直策略着手,关联程度较高的学习任务,对应促进学生关联结构思维的形成。
本文的可贵点远不止于此,这里提出值得重视的几点:其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预留空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表现程度总是低于他的最大潜能,教师需因材因时施加垂直策略和水平策略等教学策略;其二,学生面对不同体裁文类所体现的思维结构不能放在同一层面衡定,如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经验丰富,思维结构处于较高水平,但可能对小说欣赏的学习经验就有所欠缺;其三,增强三项任务之间的递进性和层次性,可以置放于阅读顺序、阅读视角、阅读情境等同一层级上来限制与实现。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蒋磊
编辑 | 赵晓文 吉萍
审核 | 张莉莉
终审 | 葛宇虹
《中语参》精品推荐:
扫码订购
《语文的旗帜》
定价:68元
扫码订阅
《语文:培东有约》
定价:88元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微信号 | zycjsczxy533
邀您共读美文!可在下面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