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阅读季·阅读教学】叙述视角与阅读理解

文摘   2024-08-19 10:08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暑期阅读季】

邀您一起鉴赏期刊精选美文!

叙述视角与阅读理解


陈剑泉   陈婉秋

四川省双流中学   成都市双流区黄水小学


摘  要:叙述者、人物、受述者之间关系复杂,叙述者与受述者有时与故事中的人物分离,有时又重合。叙述视角指叙述者叙述时所采取的叙述立场,选择不同的叙述立场,便会出现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等不同的状态。叙述视角在文本中呈现的情形通常有单一视角、多重视角和流动视角三种。读者阅读时可通过具体分析这些状态和情形,充分理解人物个性化特点,深入挖掘文本的主题,从多个侧面去理解人物命运的根源,深切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以添加新的视角对文本进行改写,获得一些创新成果。

关键词:叙述视角;人物;阅读理解;改写



正文展示





凡是讲故事、说笑话、谈经历、忆历史等各类文章,以及供人欣赏的小说、回顾往事的传记、报导真实的新闻、内容翔实的日志等,都需要叙述。叙述是将事件、经历、观点或信息以逻辑有序的方式描述或呈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叙述者在叙述时,常常要采用一定的叙述技巧,将事件、经历、观点或信息表达得清楚明白,以此来引导读者、吸引读者、感动读者,使读者不错读、不乱读。叙述技巧包括叙述者的选择、叙述视角的确定、叙述节奏的安排、叙述语言的选用、叙述人称的选取等。在中学阶段,学生在叙述视角的确定、叙述人称的选取这两个方面较容易混淆,导致理解文本不到位,考试答题时出现偏差。然而,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的关系,又与叙述者、人物、受述者等紧密相连。

一、叙述者、人物、受述者

叙述者是指故事的讲述者或事件的呈现者,是引导读者理解并体验故事情节的关键角色。叙述者可以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并依据一定的视角呈现故事,叙述者的选择影响着叙事的效果和读者的感知。

叙述者不仅可以是讲述故事的人,还可以担任故事中的角色,如旁观者、参与者或内部人物。他们所选择的视角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人物是故事中的角色,有时叙述者通过故事中人物的感官体验来叙述故事,叙述的内容是故事中人物对现象、事件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人物可以是主角、配角或其他故事中的角色,他们负责收集、处理和传达关于故事世界的信息。

叙述者与人物有时是互相分离的两个主体,有时合二为一,对此可参照下面两个语段: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礼的车辆等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曹雪芹《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鲁迅《祝福》

在第一个语段中,叙述者与人物是分离的。叙述者是写作此语段时的作者(也称为隐含作者,在此语段中与叙述者重合),而人物是林黛玉;在第二个语段中,叙述者与感知者已合二为一,是同一主体,叙述者“我”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同时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并且对故事中其他人物的语言、行为、表情、外貌等进行感知和理解。

受述者是叙述者叙述时选择的听故事的那个人,一般指叙述者假想的能够接受和理解叙事文本的读者或受众。受述者既可以是文本故事的参与者、经历者,也可以是故事以外的人。即受述者与人物有时是分离的两个主体,有时合二为一。如第一个语段,受述者是能够接受和理解文本的读者,并没有出现在故事中,此时受述者与故事中的人物相分离。而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在写给儿子的书信中讲述了儿子小时候的故事,受述者是他的儿子,同时也是故事的参与者、经历者,此时受述者与故事中的人物合二为一。

在分析和理解叙述视角、叙述人称时,我们应该从叙述者、受述者与人物“分离”“合一”等方面去认真地加以审视。

二、叙述视角

所谓叙述视角,指的是讲故事的人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对待故事中的现象、人物、关系等。即讲故事的人采取什么样的立足点(立场、态度、动机等)去对故事中相关的现象、人物、关系等进行讲述、评论,或者表达情感,或者表明态度,可参照下面语段: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鲁迅《祝福》

这段话是站在一个有良知的、接受新事物的知识分子(即故事中的“我”)的立场来写的,即叙述是从觉醒知识分子的视角进行的,于是叙述时选择了“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大骂其新党”“谈话是总不投机”等话语来表达“我”对“四叔”的疏远感。

叙述者叙述时选择的叙述视角不同,会导致叙述者、人物、受述者对故事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上文第一个语段中存在着两种叙述视角:一是叙述者(隐含作者,且与人物分离)的视角,他对故事的信息无所不知,这类视角为全知视角;二是林黛玉(人物,且与叙述者分离)的视角,她只知道自己所经历的事、所听闻的信息,其他的一概不知,这类视角为限知视角。上文第三个语段中的知识分子“我”也属于限知视角,因为“我”只知道自己所见所闻的信息。

三、叙述视角在阅读理解中的运用

叙述视角在文本中通常呈现出三种主要情形:一是单一视角,二是多重视角,三是流动视角。阅读时,通过具体分析这些视角的构成、目的、功能,有助于我们深入、深刻地理解文本。

单一视角指整个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始终只站在同一个立场来叙述故事、看待问题、发表看法。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自始至终都是站在“我”的立场来叙述对小煤屑路、荷塘四周、荷花月色、采莲旧俗等事物的感知、感受、感慨、感叹。单一视角能够充分展示感知者的各方面特点,强化人物性格,文本内容更聚焦,主题更突出,情节更紧凑。

多重视角指叙述者根据自己表达的目的,不断变换叙述的立场,对故事中的同一人物、事件或现象等产生多种不同的感知。比如鲁迅的《祝福》,对于祥林嫂这个人物,作者就从多重视角来展开对她的叙述。“我”是从觉醒知识分子的视角来表达对祥林嫂的情感、态度、评价;“四叔”是从封建卫道士的视角来表达对祥林嫂的情感、态度、评价;“四婶”“柳妈”及鲁镇其他人物则是从封建迷信的视角来表达对祥林嫂的情感、态度、评价;卫老婆子则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表达对祥林嫂的情感、态度、评价。多重视角是从多个不同的维度、侧面对同一人物、事件或现象等进行评价、表达看法、抒发情感,有利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人物命运的根源、事件产生的背景或现象存在的原因等。

流动视角是指叙述者针对不同的人物、事件或现象等选择不同的叙述立场。流动视角与多重视角不同,多重视角是针对同一人物、事件或现象不断地变换叙述立场,而流动视角却是针对不同的人物、事件或现象等变换叙述立场。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林黛玉刚进贾府时,叙述者从林黛玉的视角出发,对贾府的荣华富贵进行初步展示;到贾府后,叙述者则选择了众人的视角,对林黛玉的体弱多病及其原因进行了介绍;后面更是不断变换视角,写了林黛玉眼中的王熙凤和贾宝玉,以及王熙凤和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等。随着人物的变换,叙述视角也跟着变换,这种写法可以使叙述富于变化,同时也有利于情节的推动和更多人物形象的出现。

很多文本的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多层叙述视角(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等)的交织转换,多种叙述视角(单一视角、多重视角、流动视角等)的交替使用,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多变,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读者阅读时自觉利用叙述视角理论,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一)聚焦人物视角:充分把握人物的个性化特点

叙述文本时,如果以故事中人物的单一视角去看待眼前发生的事情,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抒发情感,表明心迹等,就可以对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充分展示。读者也可以此出发去理解其语言、行为、心理、情感、态度,充分把握人物的个性化特点。

上文第一个语段中的“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从林黛玉的视角切入,以她的眼光来看待周遭的一切,展现其行为处事,对其内心进行刻画。读者站在林黛玉的角度,便能更充分地理解她的所做、所言、所想,体会到她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其个性特点:自尊心强、谨慎小心、心思缜密。

(二)聚焦叙述者视角: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刻主题

在叙述者与故事中的人物分离的情况下,读者从流动视角的维度去探索叙述者视角和故事中各个人物视角的区别与联系,从叙述者的角度去观察故事中不同人物的立场、眼光、语言、行为、心态、情感、价值,即叙述者把故事中的各个人物作为自己聚焦的对象,读者再把叙述者作为自己的聚焦对象,这样便可以揣摩到叙述者为何要叙述这些人物、为何要让这些人物经历这样的事件、为何要让这些人物说这样的话、为何让这些人物做出这样的决定、为何让这些人物产生这样的心理等,从而更好地推测出叙述者的真实意图,将文本所隐含的深刻主题挖掘出来。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叙述者便是写作此文的左丘明(隐含作者,与人物分离),从文本整体上来看,叙述者是从全知视角出发来写的;从局部来看,文章交替使用了多个人物的视角叙述,包括佚之狐、郑伯、烛之武、晋侯、秦伯、子犯等人物的视角。可以看出,叙述者并未对这些人物的言行作出任何直接的评价,没有任何情感倾向;同样也可以看出,叙述者流露出这样的看法:这些人物的言行在他们所处的意识状态下都是符合逻辑的。于是,读者就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揣摩作者(隐含作者)的意图:

①作者为什么要叙述佚之狐进言一事,有什么作用?

②在郑伯与烛之武的众多对话中,作者只选取这几句话写入文本,其意图是什么?

③作者描写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各种理由,其真实意图是什么?

④作者在文本中是着力赞扬某一个人,还是着力贬斥某一个人?

⑤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

对于问题①,可得出结论:

进言一事可以使事件显得真实,突出郑伯善于纳谏。

对于问题②,可得出结论:

作者意在向读者传递两种观点:作为君王,做错事情要勇于承认并道歉;作为臣子,要勇于为国出力。以此来阐述和睦的君臣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对于问题③,可得出结论:

作者意在向读者传递一个道理:说服人时,既要从情感上打动人,又要从道理上让人信服,这样才会有效果。

对于问题④,可以得出结论:

文本中没有使用任何有情感倾向的词语来着力赞扬某一个人。作者对每一个人的做法都保持客观态度。

对于问题⑤,可以得出结论:

作者意在告诉读者这样的道理:君王要善于纳谏,平时要友好地对待人才;说理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国之君不能意气用事,要随机应变、审时度势,不能生搬硬套。(文本的主题)

上面的例子说明,如果读者从叙述者视角对叙述者选择的人物、故事的目的、意识、价值进行追问,可以更好地触摸到作者(隐含作者)写作此文的真实意图,从而挖掘出更深刻的主题。

(三)分析多重视角:从多个侧面去理解人物命运的根源

故事中人物命运的决定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读者可以对文本中的多重叙述视角进行分析,揭示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比如探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成因,读者可以分析文中各种人物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即从多重视角分析。叙述者叙述祥林嫂的故事时,用了以下视角:“我”的视角、鲁四老爷的视角、四婶的视角、柳妈的视角、卫老婆子的视角、短工的视角、鲁镇普通群众的视角。读者对这些视角一一进行分析,便可得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是封建社会的族权、神权、政权、夫权的压迫,从而理解封建礼教的残酷。

(四)代入人物视角:深切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个故事中的人物很多,叙述者在叙述时为了体现人物的个性化,对于重要人物,常常从人物自身的视角出发进行叙述,使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充分展示。读者在阅读时,为了准确把握某个人物形象,可以假定自己就是这个人物,站在这个人物的立场,去思考这个人物语言、行为、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合理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鲁迅的《祝福》,为了充分把握祥林嫂的形象,读者可以假定自己就是那个没知识、没文化、没地位、深受封建迷信蒙蔽、死了丈夫和孩子、不愿死后再受罪的寡妇祥林嫂,如此可以更好地理解祥林嫂拼死不愿再嫁、到庙里捐门槛、看重参加祭祀活动、向“我”发问等一系列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而理解祥林嫂内心的痛苦、悲惨的命运,以及悲剧产生的原因。

(五)添加新视角:通过文本改写获得创新成果

叙述视角是从创作层面来谈的,如果从阅读层面来看,读者则可以利用叙述视角的观念,尝试从文本故事中没有视角的人物切入,常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诗经》中的《氓》,全文是站在女主人公的视角进行叙述的,而没有呈现“氓”的视角,如果读者假定自己就是那个“氓”,然后从“氓”的视角进行叙述,结果可能会完全不一样,也许“氓”有不得已的苦衷:他或许是因自己得了重病,不想拖累女主人公,故意做了一些错事,好让女主人公早点离开自己。

总之,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如果利用叙述视角理论来辨析文本、体验人物内心世界,则有利于准确把握人物个性特点、揭示人物命运根源、挖掘文本深刻主题。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4周·理论)2023年第11期。]



阅读评点





好故事,自己会说话。一部优秀的叙事作品,总是非常注重叙述视角设计的有机连贯与逻辑自洽,更突出体现着作者运思谋篇的匠心。故高明的叙述者最善于将自己的观点沉潜于丰富曲折的叙述视角背后,进而潜移默化地介入、影响甚至把控读者的体验姿态与思考重心,以达成既不拘世相又不悖情理的叙事艺术效果。可见,对叙述视角的选择与呈现,反映的绝不仅仅是作品形式意义上的言说架构,更与作品的内涵意脉与主题基调密切相关。

本文正是从上述叙事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教材中经典叙事作品案例,立足叙述视角与叙述者以及文本中人物的多元互动关系,聚焦叙述视角在文本解读中的运作机理,透辟而又细致地分析了关注叙述视角对于促进深入理解文本的积极作用。其亮点有二:其一,层层深入,以点带面。文章从介绍叙述技巧的意义与价值入手,重点围绕叙述视角的表现类型及其在解读作品过程中所体现的意义与价值,集约论述,不蔓不枝,所介绍的通过叙述视角品鉴作品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其二,紧贴文本,案例丰富。全文议论虽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背景,却并未架空分析,而是充分立足于鲜活生动的阅读教学实践,贴近教材经典篇目,通过分析叙述视角层次来挖掘故事情节走向与人物形象内涵,进而为确定文本意蕴的阐释策略提供了深刻有效的思维框架。

——西安高级中学  陈栋


编辑 | 赵晓文   吉萍

审核 | 张莉莉

终审 | 葛宇虹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微信号 | zycjsczxy533


邀您共读美文!可在下面留言讨论~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旗下官方网站,致力于语文教师“教”与“研”的能力提升。汇精品文章,展精妙观点;览课例成果,阅教师风采。【为新秀指方向,为名师搭平台,为大家共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