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暑期阅读季】
邀您一起鉴赏期刊精选美文!
语境策略在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运用
曾 秀
江西省新建二中
SUMMER
摘 要: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重视考查学生的语用能力,考查涵盖了由识记、理解的低阶思维到运用、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的测评。对于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多数一线教师感到茫然。其实,语言文字运用背后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语用学关于语境的部分理论或能给同人们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语境;语用学;高考试题
一、对语用的考查,由静态到动态
从1941年《小学国语课程标准》系统地安排语文知识教学,到20世纪90年代系统教学语文知识的成熟,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我国主导的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范式。这种以知识理解为主的语言文字教学偏重于对语言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对语言结构的静态分析,是静态的、消极的语用。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后语用退出了语文教学的历史舞台。随后,从201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到2017年修订的课程标准中,都反复强调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高考越来越重视将语言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置于语言环境中进行动态考查。2023年高考的四套语文试题,进一步提高了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开放程度,“语用”的关联范围扩大,现代文阅读试题中也呈现了较强的“语用”考查倾向,涵盖了由识记、理解的低阶思维到运用、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的测评。
这四套试题,除传统的语句补写、修改病句、成语填空等题型外,以更加丰富、灵活的手段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及运用。
新课标Ⅰ卷中,现代文阅读Ⅰ主观题“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要求学生理解原文中“竞争性真相”一词的概念,并指出这一概念在文中的运用,这涉及对关键词语意义的分析与外延的体现;现代文阅读Ⅱ客观题中,分析鉴赏了文中四处画线句子中对句①中“历史感”和句③中“飘”两个词语义的理解,句②“你会爱的”单独成段效果的分析,句④不确定语气的把握;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比较“处处、微微、早早”与“处、微、早”语意上的不同、逗号使用的表现效果,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相同句式“像……似的”的不同表意。
新课标Ⅱ卷中,现代文阅读Ⅰ两道主观题都兼顾了“语用”考查倾向,分别是分析“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的作用,与谈谈对两则材料中“客观”的认识;语言文字运用Ⅰ中比较语句改写后的不同表达效果,语言文字运用Ⅱ中判断例如句中“谁”一词的意义和用法。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5题中判断引号使用的作用;语言文字运用以“一拖五”的形式使一则材料关联五道考题,材料内容是三位教师对“破釜沉舟”一词的不同讲解,要求学生任选二人的讲解做出评论,并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在“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中任选一词,拟出讲解要点。全国乙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与新课标Ⅱ卷相似,判断例句中“能”一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A是A,B是B”相同句式的不同用法,以及分析语句改写与原句的语义表达效果。
以上是四套全国卷中显性的语用测评,而语言文字本身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思维的呈现,任何对文章的阅读与理解都首先需要分析语言文字。语用学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一切同语言运用有关的因素都应在其关注视野之内,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语用学的相关理论为语文教学的实践提供新思路。
二、语境策略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
语用学的发展历史还不长,研究的领域比较广阔。李海林教授认为“言语交际的最高原则不是言语本身,而是语境”[1],一般来说,语境可以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三种类型[2]217。结合“2017年版课标”要求和语文教学实际,本文主要关注语境对文本解读的作用。
(一)在整体与部分的双循环中解读文本
从语言的组合序列来看,语言是一种线性结构,由词组成句、句子组合成段、段加段组合成文本,构成作品话语内部的上下文语境。对于话语理解来说,就有由整体到部分和由部分到整体两种方式。日常阅读及中高考答题中,一般以一种由部分到整体的循环方式解读文本。一旦文本难度加大,单一的循环可能导致解读出现漏洞,甚至出现方向性错误。这时往往需要由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两大循环解释的多次耦合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含义。[3]
例如,新课标Ⅰ卷《给儿子》一文,如果在标题的暗示下,由部分到整体逐段分析整合,无疑会逐渐感受到作者的“欺骗”,表面上看是作者打着“给儿子”寄语的旗号,让人误以为这是给儿子假期乡村生活的指南,实际上表达的是对自我乡村回忆的感怀,这是“给自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发现这一点,必然要带着对这篇文本新的理解,重新阐释刚阅读的语句。基于整体理解,句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必然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句②“你会爱的”,言外之意是“我很爱的”,也希望“你能继续爱”;你得不让自己“飘”了,在全文对于乡土生活的怀念中,“飘”是指离开“土地”,而非脱离父辈压制。“下田去吧”这一段一直指称“你”会如何,实际上是“我”曾如何。“我”恨不得把腰扔了,“我”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我”要认识扔不掉的麦子等作物,“我”心平气和地想着大地的仁慈。明确这些,自然能概括出对劳动的辛苦、局限的体悟、传承的重要、生活的热爱这些感受。了解这一段之后,再看标题,会发现“给儿子”的实质是“给自己”,“给自己”的同时确实希望“给儿子”,让儿子传承有关乡土的记忆与情怀。
(二)在话语展开结构中确定意义
句子内部各种成分的语序是一种话语展开结构,句间不同复句关系也是展开结构,较大句群内部的总分式(即开始提出一个中心句,然后加以论述、说明)或分总式的话语结构,都是一定的话语展开式。王建华将话语关系义分为承接、互补、对比关系义等几种。[2]84-90
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中,要求考生谈谈对两则材料中“客观”的认识。材料一“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从句子内部来看,“从客观实际出发”与“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两部分是互补关系,使各自的意思更加显豁,“客观”便带有“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的含义;从句群内部来看,本段是总分总的结构,句中“客观”的使用处于表意中心“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统摄下,那么“客观”的含义之二便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语言文字运用Ⅰ中要求考生分析“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与改写后句子相比的表达效果。从句子内部结构来看,“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之间是连贯的承接义,与“优雅”又是互补关系,动作的连贯衬托出仙鹤的优雅,改成“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连贯性降低,对仙鹤优雅特点的展现也变弱;从句群内部来看,此时优雅的仙鹤与被乌龟啄之后“如何气恼,如何焦急”形成了对比关系,更进一步强化了各自语义,为整个句群的表意中心“腾冲皮影戏”服务。
(三)在关联原则下调动语用体验
人类的认知是以关联为基础的,文本本身存在整体表意一致性关联,由文本的完整表意体系,进而与作者写作意图、背景,以及读者的语用体验和生活体验关联在一起,形成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的意义整体。因此,在话语理解时常可参照作者写作意图背景,也可调动适用于文本表意的自身语用体验,以达成对话语理解的最大关联。
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中,要求考生分析“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的作用。结合对作者意图的揣摩,要求调查者尊重被调查者,与这三个词语连接的敌对关系相反,可以理解到作者对这些调查行为和态度的批评,再联系自身使用这些词语的语境,财物被要挟,用刑逼供这些经历很少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我们在生活中常使用这些词语,例如“被小明‘敲诈'了一根雪糕”“与爸妈斗智斗勇”等,费孝通与读者使用这些词语是因为其简洁明了,能传递复杂的情绪。
调动自身的语用体验,有时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复杂概念。新课标Ⅰ卷中《后真相时代》有“竞争性真相”这个重要概念,我们可以调动自身对“竞争”的联想——无情的比拼与残酷的伤害,而这个词语用来形容“真相”,指向了“真相”的片面性、虚假性。再结合文中出现的“竞争性真相”事件,可知“竞争性真相”是在新闻报道中一种以隐藏事实某个部分来达到自身目的,同时伴随着一定伤害的现象。
语用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用语用学的观点来观照语文教学,开展语境教学,或能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境学与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学习,1993(11):8.
[2]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元华.语用性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81.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周·高中)2023年第12期。]
新高考强调要在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科素养。新课标也多次强调,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本文聚焦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语境策略,是对新课标、新高考的积极回应,此亮点一也。
再者,本文研究具有清晰的逻辑性,此亮点二也。首先,文章结合高考对语用考查的语境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语用考查已发生从“静态知识”到“动态运用”的改变,并具有越来越灵活的趋势;接着,作者提出具体的语境策略,既要有在整体与部分的双循环中解读的语境意识,又要有在话语展开结构中解读的语境能力,并强调要增强关联思维以调动语用体验。
本文在语境的分类、策略上有独到之处,读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譬如,是否以文体为类型研究不同的语境结构,或者以不同的话语明确不同的语境功能等等,以实际的教学需求与文本类型丰富语境策略的外延。
——中山市实验中学 张燕芬
编辑 | 赵晓文 吉萍
审核 | 张莉莉
终审 | 葛宇虹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微信号 | zycjsczxy533
邀您共读美文!可在下面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