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蓝字 关注我们
【暑期阅读季】
邀您一起鉴赏期刊精选美文!
语体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张湘卉
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
SUMMER
摘 要:语体学是研究文本言语运用特点的学科。语体学理论以“言语特点”为研究对象,在教学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从语体学理论的本体、价值和实践运用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分析语体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语体;语体知识;语体能力;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真正学会“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内容面临着“随意性”与“僵化”等问题,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与“杂乱无章”并存的状态。因此,将语体学理论引入文本解读,使其成为“文本解读”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什么是语体学
最早的语体研究诞生于欧洲。20世纪初查尔斯·巴利的《法语语体学》是现代语体学的奠基之作,该书认为语体是某一社会集团习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关于语体的概念,当代专家们对其定义不一。其中,李熙宗将其总结为几种不同的概念,如语言特点体系说、语言风格类型说、功能变体说、词语类型说及语文体式说,对语体教学有着启发性意义,为语文教学中的语体学习指出了方向。丁金国认为,语体“是在语言运用功能域制约下所形成的语用范式”[1]。刘大为认为,语体“是一个双层结构体,由特定类型的言语活动对行为方式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在实现的过程中所造成的成格局的语体变异,二者相互制约而形成的”[2]。从以上几位专家的研究成果,可总结出:语体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对语言体式具有一定制约性的语言范式。它与交际活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对人们的言语运用起指导作用。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就有必要引入语体学的相关理论。
二、语体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汉语能力的培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语言材料中言语形式的组合、表达手段等都属于语体学的研究内容。语体学理论在语文教学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理论价值
第一,融入语体知识,促进语文教学科学化。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呼声从未停息,但“科学化”的内涵众说纷纭。在众多的研究中,余应源与雷良启认为,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言语知识体系,是促进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重要前提。而构建言语知识体系必然要从语言学的言语研究成果中汲取材料,语体学“正是一门吸收了现代语言学成果的新兴学科”[3]。因此,言语知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语体学理论的融入。
第二,增加语体知识储备,拓宽语文教学的思路。将语体知识教学化,使其落实到语文教学之中。在具体操作层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途径:首先,分析不同文本的语体特征,从语体知识的角度重新认识文本,解读文本内涵,便于利用语体知识进行精读指导。其次,运用语体知识,着眼于文本语境的分析,培养学生在不同语境下选择恰当的语体进行得体的言语表达的能力。最后,抓住文本本身的语言形式,进行语体方面的比较和分析,理解文本遣词造句的特点,深入语言文字进而高度把握文本。
(二)实践价值
语文教学培养的语言能力,即言语能力,这一能力是后天塑造的[4]。这也正是语体教学的目标所在——学生能正确处理语境与言语的关系,在言语接受上做到理解“到位”,在言语表达上做到表达“得体”。语体学知识能够从整体和细节上为师生理解文本提供背景性和方向性的指导。
第一,教师角度,提升文本教学效率。要克服语文教学一直以来的“无序”“散漫”“随意”等问题,做到“一课一得”。课堂需要明确教学内容,每篇文本的教学内容都是未知的,教师既要承担起教材开发的任务,又要筛选出恰当的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内容来组织教学。正如王荣生老师所言:“语文教学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面对一篇篇选文而苦思冥想出来的教学内容。”[5]因此,将较为系统的语体知识作为解读文本的工具,通过对言语形式的探究和表达效果的分析,较为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意义,不失为解读文本的一条路径。
第二,学生角度,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目前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缺少借助语文学科相关理论科学地将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相结合的经验。语体意识和能力的缺乏,不仅影响交际中的言语表达,也影响言语接受。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面对可能遭遇的种种困难,如果具备一定的语体意识和较强的语体能力,这些困难往往能在语体功能和效应的助力下迎刃而解,从而提升学习主体的言语交际能力。
第三,教材角度,完善语体知识系统。以人教版与统编版为例,人教版基本上从文体的角度划分单元,统编版以主题和学习任务群组织单元,二者都在教学理念中包含了对语体的相关要求,但均未专门提出语体教学的要求。这一缺位,使得语体成为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时极易被忽略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语体知识的“陌生”也就难以避免。教材知识的更新需要较长时间,教师作为教材知识的首要解读者,要使教材知识“语体化”,就要对教材欠缺的语体知识做一定程度的“补充”。
三、语体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体知识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语体学理论知识观照文本语言,语文课堂才能“言之有物”,而非主观臆断语文课该教什么。语体教学不仅关注“怎么写”的问题,还关注“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作者选择本段材料的原因,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和感悟语篇的言语表达艺术,以“语境”为基石,深入分析文本语言材料的构成原因。
(一)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例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殊的新闻文体文章,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相似,两者都在客观真实的新闻叙述中寄予了丰富深厚的情感。从文体分属上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属于特写性消息。特写性消息的特点是对事件发生现场或重要场面进行“再现”,常采用文学手法来描述,将报道的事实生动地再现给读者。从语体分属上看,属于新闻语体与文艺语体相结合,兼具真实性与艺术性,既保证了新闻报道事件的严肃性,又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使其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新闻语体最本质的特征是其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保证遣词造句、数据表达、模糊语言、隐语等语言材料的准确性是新闻语体最重要的要求。第一,用词方面。新闻语体要求表达的准确性,尤其是信息性词语的准确。例如,本文对时间信息的表达十分精确,文中提到的每个场景事件发生的时间都有证可循,这些精确的信息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同时,文章并未强调“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重大性,而是通过高频率且准确的时间信息,表现出这一历史事件蕴含的重大历史意义。第二,句式方面。总体上看,《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句式保持了新闻语体惯有的简明性,表达简洁。文章多使用较长的定语与状语,而少用短句,句子较长且表达清晰,达到了舒缓叙述节奏、形成庄严的叙述氛围的目的。第三,修辞方面。由于本文是新闻文体,起到传播事实的功能,故较少使用表达丰沛情感的辞格,如排比、反问等,主要使用对比手法,集中突出了一新一旧、一离一现的对比,遵循客观严谨的叙述态度和要求,从而体现出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形成一种平实有力的修辞风格。
文艺语体侧重于对某种情感态度的表达,新闻需要遵循真实性、客观性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不能具有“文学味儿”,在新闻冷静客观的笔触下,往往蕴藏着深沉的情绪。这首先表现在用词方面。文艺语体用词范围广,涵盖各类词汇。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运用的词汇就有如下几种:第一,颜色词的使用,如“绿树”“黑色”“红旗”等词,营造出了特定形象的场景氛围。第二,使用“最后”“永远”等词,突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形成一种庄严的历史感,充分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其次,句式方面。文章一方面使用了较长的修饰语,准确摹写事实,同时也突出作者对这一特定事物的关注,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另一方面,使用富有深意的短句。相比新闻语体的准确直接,文艺语体倾向使用含蓄模糊的语言,如“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借景寓意,言语简明但含义深远,寓繁于简,营造出具有起伏与审美价值的言语氛围。再一方面,辞格的运用。使用借代、象征手法,以军舰离开、旗帜升降指代国家之间的主权更替,表达生动,富有感染力。“日落仪式”的环境描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更显其真实性。另外,多次以“闪回”的文学手法进行叙述,将历史事件的原貌组织起来,在文本中交错出现,将香港的今昔对比以电影画面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创设“身临其境”的画面感。
(二)以《拿来主义》为例
无论从主题精神还是写作艺术上看,《拿来主义》的语文知识都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相对广泛,这也造成了本篇文本的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经统计,不少教师在教学该文时都以分析文章的论证形式为重,而较少注重语句自身结构。
从文体上看,《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即文艺性的社会时评,兼具艺术性与逻辑性;从语体上看,言语形式呈现出文艺语体与评论语体相结合的特征,语言整体上呈现出生动形象、犀利讽刺的风格,但不失客观反映现实的功能,这种特别的言语形式是理解文本意义的不可缺少的“钥匙”。在此,笔者主要从“文艺语体”方面来解读《拿来主义》的言语形式。
从用词方面看,该文呈现出用词广泛、丰富且巧妙的特点。第一,综合运用书面词语与口语词语。只要符合当下表达需求,在文艺语体中口语与书面语都可以使用,没有严格的限制。如“碰钉子”“挂过去”等都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但其并不影响表达的意义,反而增添了作者表达的个人风格与说理的易读性。第二,词语多义,内涵丰富。文艺语体为追求审美效果与文章意蕴,使用词语时常不使用其本义、直义,而是赋予词语潜在的意义,以此获得更加丰富的美学价值。这时词语背后隐藏的信息与含义,才是文本的关键所在。如“鸦片”“烟枪”等词都具有深厚的意蕴,在阅读时发掘词语的深意才能更深入地把握文本意图。第三,通过词语变异,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如《拿来主义》中的“拿来”“送去”等词就是将日常词的意义变异,为其注入某种概念意义,使之富含深意,以此达到准确且简明的表达效果。
从句法上看:第一,注重以修饰成分传达意味。与科学语体关注主语、谓语及宾语的搭配不同,文艺语体往往使用描写性的定语、状语及补语来表达意义与情感,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与语言魅力。如对拿来主义者要求“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些修饰词都可在前文中寻到对应的段落,形成既充分又简洁的审美效果。第二,句子结构较为松散,强调审美效果。文艺语体常通过强调句子的某一部分来突出表达效果,句法就呈现出散句较多、重点句独立成段、句法服务于情感表达的特点。第三,使用变式句,增强表达效果。文艺语体的语句,往往有意识地打破常规的句法结构,构成独特句式。如运用叠句来抒发某种强烈的情感,或使用长句、短句的系列组合,或通过标点符号的安排形成独特的叙述节奏等,多方面增强文艺语体的审美价值。如“他占有,挑选”一句,句子精悍短小,形成一种既突出又简明的表达效果。
从辞格上看,与科学语体的言语“单线”结构相对,文艺语体是言语与辞格构成的“双线”结构。文艺语体特有的灵活性使其在使用辞格方面表现出“兼容并蓄”的特征,几乎任何辞格都可以进入文艺语体的写作。如在说理中注入强烈的情感表达,往往会产生特别的艺术效果。如比喻、借代、排比等手法在文中自由使用,而这些都服务于思想情感的表达。另外,还可使用语体理论分析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内容与层次,这些都可以作为解读的钥匙,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丁金国.语体风格认知与解读[M].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6:49.
[2]刘大为.论语体与语体变量[J].当代修辞学,2013(3):2.
[3]常乐.语体研究与语文教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A2):280.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96-99.
[5]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8.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4周·理论)2023年第3期。]
本文围绕“语体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从分析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引出什么是“语体学”,并提出要让语体学理论成为“文本解读”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其次,分析了语体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同时作者给出了操作层面上的三个途径,进而实现语体教学的目标。最后作者以两篇文章为例分析了语体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体学理论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确实是一个新的切入点,促使从教者能够从新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更添加了理性教学的元素,给从教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维范式。这篇文章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给从教者带来了新的启示,也给教学活动打开了新的视野。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赵晓宇
编辑 | 赵晓文 吉萍
审核 | 张莉莉
终审 | 葛宇虹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微信号 | zycjsczxy533
邀您共读美文!可在下面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