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阅读季·文言文教学】《阿房宫赋》的“繁简”艺术

文摘   2024-07-29 09:43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暑期阅读季】

邀您一起鉴赏期刊精选美文!



《阿房宫赋》的“繁简”艺术


龚瑞峰

浙江省镇海中学



正文展示




2024 SUMMER

【专题解说】

简笔,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是艺术表现上的精妙传神。繁笔,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唆,而是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使细致入微。“简笔”和“繁笔”,实际上是作者写作意图、构思布局、表现手法等综合运用的深层次问题。本小微专题设计以《阿房宫赋》为例,探究赋文的创作手法,分析“繁”“简”表达的不同作用,品味作者实现“文”“道”共融的效果和魅力。

【预习任务】

1.精读《阿房宫赋》,根据学案分析相关语段的表达特点。

2.阅读《六国论》《过秦论》,比较探究这两篇文章与赋文在创作特点上的异同。

【学习任务】

任务一:辨析文体“赋”“论”不同

1.如果把课文标题改为“阿房宫论”,文本将会怎样呈现?对比原文和改文,说一说两者的差异在哪里。

阿房宫论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其规模之广阔,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气势之恢宏,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建筑之工巧,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之未见,蔚为大观。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亦输来其间。然秦人视之,弃掷逦迤,亦不甚惜。

明确:改文更为概括,第一段省去了对阿房宫规模、气势、工巧方面的铺陈式描绘,对其特点进行概括。同样,第二段没有了宫女梳妆、缦立望幸、弃掷珍宝等场景渲染、细节描写,代之以总结叙述。

2.结合课文《六国论》《过秦论》,列出“论”与“赋”的不同点。

“论”:                              

“赋”:                              

明确:

论:①论述类文体;②核心在说理论证;③铺陈其事,事例枚举,为佐证观点。

赋:①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②侧重子写景抒情;③描写渲染,夸饰铺陈,为体现事物鲜明的特征。

3.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解释了赋的文体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1]结合刘勰的解释,辨析在“论”和“赋”中“繁笔”运用的不同,归纳填写以下表格。 

表1  繁笔运用的不同

任务二:赏析表达繁简相宜

1.简笔起势

根据材料,比较两个版本标点的意蕴。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苏教版·必修二)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统编版·必修下册)

参考资料:

①燕、赵、韩、魏、齐、楚尽灭而海内一统,蜀山木尽,而阿房始成。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后,纵心溢志写尽,突兀可喜。(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②“(《阿房宫赋》前十二字)起势雄健,于叙事中寓褒贬,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霍松林《文艺散论》)

预设1:统编版教材的处理,语气短促有力,更显气势恢宏。“毕”,入声韵,由此可体会到六国灭亡的迅疾感;“四海一”,合“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意,将秦统一六国的盛大气势托出;紧承着“蜀山兀”,蜀地的山瞬间光秃,“阿房出”,宫殿横空出世。这恢宏气势,一脉贯通。可谓“起势雄健”,也把秦王的骄纵气魄表达得淋漓尽致。

预设2:苏教版的处理,在声调、节奏上给人以突兀急切之感。“六王毕,四海一”,内容是战争,“蜀山兀,阿房出”,说的是阿房宫。在内容上划分,可以句读断开。另外,停顿间歇长,更能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比如,六国覆亡的哀叹,为建宫殿而取材的艰辛,秦王的奢靡、不恤民力等。读来皆是厚重的情感,“于叙事中寓褒贬”。

明确:前两句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气势,后两句写出了阿房宫横空出世的壮丽以及不恤民力的横征暴敛。此一简笔,不仅交代了背景,定下了恢宏雄健的基调,也为下文的铺陈描绘阿房宫设置了一个阔大的“容器”。

2.“繁笔”之用

试从文中举出“用繁”二三例,并对其作用加以分析。

示例:时间维度——六国搜刮积聚珍宝,“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强调时间之久,而“输来其间”,“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挥霍浪费,可见一斑。

可从描写的角度,如时间、空间、数量等;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排比,以及细节描写等角度来分析。

明确:

①空间维度——“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从一室之内的天气冷暖,侧面表现了宫殿的横跨空间之广。

②数量维度——“绿云扰扰”“渭流涨腻”“烟斜雾横”,虽为夸张,但形象地说明宫女之多,可见秦王奢靡至极。

③细节描写——为揭露秦宫人生活奢靡时,除了朝歌夜弦、晨起梳妆,还特别增添了“一肌一容”“而望幸焉”的细节描写,宫女们从兴奋的顶峰跌落到失望谷底的心理刻画,细致入微,以宫女抱憾终生的境遇来反衬秦皇的荒淫。

④排比、对比——在写秦始皇滥用民力时,以“……多于……”的句式来设置了一组排比,反复叠加,并且前后对比,汪洋恣肆,矛头直指秦王朝的挥霍无度。

3.“繁笔”之由

概括“赋”和“史”不符的原因,并探究“繁笔”创作的目的。根据《史记》中有关阿房宫的史实,并联系课文注释,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创作目的。

①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杜牧《上知己文章启》)

③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以下因尽情痛悼之,为隋广、叔宝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古文观止》卷七·编选者注)

明确:为劝谏统治者唐敬宗李湛不要大兴土木。

根据史料记载和研究考据,杜牧所描述的“阿房宫”在历史上并非真实存在。他所夸饰构建的“阿房宫”,是一个文学意义上的“阿房宫”,是“无数壮丽”,极尽帝王贪婪、骄奢、横征暴敛,以致民怨四起,这一“繁复渲染”,足以让现世君王为之警醒。所以,他才用繁笔塑造了文学意义上的“富丽堂皇”。

任务三:涵泳“一”字,言浅意远

1.挖掘“一”的意蕴,叠用意丰

通过“改句”来复原“原句”,并比较原句和改句的不同艺术表达效果。

表2  比较改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将原句和改句对照分析,意思不变,但表意效果截然不同。“一肌一容”,“一A一B”式;“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A……一B”式;“一日之内,一宫之间”,“一A……一B……”式。无论是哪种式样,“‘一A一B'中‘一A'和‘一B',相互作用不仅表达了A、B本身所具有的语义信息,而且增加了A、B以外的信息量。”[2]言外之意,就是“一”使“A”和“B”两个意思产生了叠加效应,“一”之繁复叠加,形成了一种夸饰的效果,对事物特征进行合情合理的渲染,进而更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主观色彩。也就是说,杜牧在描写亭台楼阁、美人歌舞等方面,都倾注了强烈的情感,通过夸饰描写,极尽奢靡之态。

2.咀嚼“一”的翻译,言简意赅

选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翻译的最优版本,说明理由。

①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人的心思。(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②一个人的心怎么样,千万人的心(也该是)怎么样。(王力《古代汉语》)

③秦始皇只知满足自己一个人的欲望,而失去了千万民心啊!

④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心思,千万人有千万人的心思啊!

⑤一个人的心思(是秦始皇喜爱纷奢);而千万人的心思啊(是百姓顾念自己的家室)。

预设1:选择③。“只知满足一己之私”,是对上文提到的广陈美人、尽搜珍奇的总结概括;“失去万千民心”,是对下文提到的挥霍无度、不恤民力而导致“戍卒叫,函谷举”的提示和引发,也就更好地体现了这一句子承上启下的作用。

预设2:选择②。王力的解释,就是说应该以自己的心去体会千万人的心,意指君王应该以民之心为忧。而秦王不顾念“千万人之心”,不顾及“人亦念其家”,这也是强烈的反讽。

预设3:选择①。这一版本的后两句翻译是: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实际上,是为了将“一人之心”和“千万人之心”形成对照或对比。后文“负栋之柱”“架梁之椽”“钉头磷磷”“瓦缝参差”,描写的是阿房宫的形制规模,而“南亩农夫”“机上工女”“在庾粟粒”“周身帛缕”实质上是男耕女织、衣食生计。“一人”爱“纷奢”,而“千万人”受残酷剥削,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独夫”和“千万百姓”的对立。此简笔翻译,是一个极大的留白,蕴涵无尽的“民生多艰”。

明确:通过对含有“一”的中心句、总结句的揣摩,透析其“简笔”背后的内涵和深意。此处的“一”,不同于上面的“铺陈夸饰”,属于“简笔”。“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是为点题,直击要害,警示君主,祈求仁爱。还有后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句式短促,一气呵成,“顷刻覆亡”与篇首“四海一”形成对比,可见未施行仁政而致农民起义,摧枯拉朽,秦王朝瞬间土崩瓦解。正合《古文观止》里说:“一篇无数壮丽,只以四字了之。”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24

[2]邵敬敏,崔少娟.“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语义[J].当代修辞学,2010(4):74-79.


阅读评点





小微专题教学中的文体关注和群文勾连


毛刚飞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统编版教材使用以来,为了更好地通过教材教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作出了创造性探索。从专题教学到微专题教学到小微专题教学这一个过程的变化,倾注了不少同人的智慧和心血。这样的转变使得高中阅读教学内容越来越集中,教学切口越来越精巧,除了关注单元教学中大家强调的宏观学习任务群意识和人文主题追求外,更多地关注文本的典型特征,从语言的细微之处探究文本的意味和思想的精深,这一点在龚瑞峰老师的《〈阿房宫赋〉的“繁简”艺术》课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观照课例,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关注文体特征

文体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角,文体也是一个容器,它多少制约了我们教学内容的取向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每一种文体都有对应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譬如诗歌,我们往往会从意象、意境、节奏、音律、情感、隐喻等角度切入,小说文体往往会从故事、情节、形象、叙述、虚构、主旨等角度切入。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四篇文章,恰好是四种不同的文体。作为“千古第一赋”的《阿房宫赋》自然要关注赋文体的“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特征。

所谓的繁笔,就是这个赋文体最显著的特征,也是这个课例最用力的地方。通过任务一有关“赋”和“论”这两种文体的比较,通过任务二有关时间、空间、数量、手法等维度的引导、鉴赏,让学生充分领略繁笔的艺术力量。当然每一种文体都有它对应的教学策略,本课例中执教者运用了改写、对比、涵泳、分析、拓展、应用等教学策略。不同策略的使用使得课堂呈现了多种学习方式,更好地达成了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

2.聚焦细微之处

本课例从“简笔与繁笔”介入,角度是小微的,这样的专题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聚焦,通过专题这个小微杠杆,撬动起整个文本的“大厦”。当然这个专题教学内容的确立也就意味着我们得从语言的细微之处着手。

本课例关注到很细微的语言点。譬如在任务二,有关对《阿房宫赋》苏教版和统编版文本第一句标点符号的关注,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统编版采用“逗号”,使得原句有一种气势恢宏、一脉贯通的意味。而苏教版采用“句号”,则因为间歇长,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另外,任务三中有关对“一”字的涵泳,让学生明白,“‘一'之繁复叠加,形成了一种夸饰的效果,对事物特征进行合情合理的渲染,进而更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主观色彩”。通过对“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翻译版本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这里“直击要害,警示君主,祈求仁爱”的简笔艺术。

我们觉得这样的聚焦细微之处,更能让学生明白语言形式的独特价值,在大单元、大概念普遍提倡的今天,这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更有语文味,更能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缝隙里捕捉到文本的精深和奥义。

3.比较关联信息

我们肯定单篇文本教学的独特价值,这是语文教学基本的原则。单篇文本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欣赏、探索,从而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过即使在单篇文本教学时,有时候也需要勾连其他文本形成张力,这是课标、教材的要求,也是符合当下信息社会阅读的最基本方式。在这个课例中,在教学有关文体特征片段时,龚老师比较了《六国论》《过秦论》的观点和说理,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两种文体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功能目的上的不同。

当然,在阅读这个课例的同时,我也有几点疑惑。首先,赋体文的基本特征就是使用繁笔,本课例却从繁笔与简笔这个角度切入,这个教学内容的确立无疑是有某种风险的。在本课例中体现简笔这个点上略显单薄,更多地体现在文本的开头和课后的“一人之心”,但是“一人之心”也很难说是简笔,繁笔有明显的不对称感。如果从“繁简”这个角度而言,可能会有更合适的选文,周先慎写的《简笔与繁笔》这篇经典文章中举了更恰切的符合这个主题的文章。

另外,在确立小微专题时,有必要适当考虑单元的任务群和人文主题特征。该单元是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主题是“倾听理性的声音”。也就是说,这个小微专题要多少体现一种思辨性特征,那么在教学中有必要指向这一核心,譬如在提到阿房宫建筑如此宏大辉煌时,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文学的审美和夸饰,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实,何况有人对阿房宫到底存在不存在也不是很肯定。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这类赋体文章时,保留一种理性的声音,对历史、文本和相关的传说保持一种适当的警惕,这样的教学内容可能会更好地发挥教材原有的教学价值。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周·高中)2023年第12期。]


编辑 | 赵晓文   吉萍

审核 | 张莉莉

终审 | 葛宇虹


《中语参》精品推荐:


扫码订购 

《语文的旗帜》

定价:68元




扫码订阅

《语文:培东有约》

定价:88元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微信号 | zycjsczxy533


邀您共读美文!可在下面留言讨论~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旗下官方网站,致力于语文教师“教”与“研”的能力提升。汇精品文章,展精妙观点;览课例成果,阅教师风采。【为新秀指方向,为名师搭平台,为大家共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