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阅读季·思维教学】逻辑思维与作文教学

文摘   2024-08-12 14:12   陕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暑期阅读季】

邀您一起鉴赏期刊精选美文!


逻辑思维与作文教学


潘新娜  吴格明

常熟外国语学校  江南大学文学院


正文展示





     作文教学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甚至多半壁江山。阅读需要作文的目标引领,口语需要书面语的反哺。作文就是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传递信息,因而,作文教学不能不关注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叔本华说:“谁想得清楚,谁就说得清楚。”奥威尔说:“思想的浅陋,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粗俗而有失准确。”古人说写文章要“有物有序”,这序就是思想的条理,思想的内在逻辑。合乎逻辑的文章,才能清通,甚至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王力先生说:“要把我们的思想表达清楚,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一般人所说的这句话不通,往往是逻辑上有问题。”

一、类比的智慧:学习模仿

作文技能是在实践中习得的,但首先是学得的,是跟别人学来的。作文在本质上是类比思维,是“照虎画猫”。从用词用字,到句子结构;从写段落,到写篇章,都要类比和模仿。所以,小学第一学段没有作文,只有写话;第二学段开始,才是完整的作文。学习了“飞流直下三千尺”,就可以写夸张。学习了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就可以写博喻。学习了“夫得言不可以不察”,就可以学会开门见山,学会双重否定。学习了《忆读书》,就可以仿写长句结构。学习了“他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就能尝试写长短错落,整散兼行的句子。学习记叙文写记叙文,学习论说文写论说文。
类比思维是或然的。因此,学生作文的类比和模仿经常有失误。一种句式、一种方法在作家那里、在课文那里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而在学生的作文中却有不妥,这往往是语境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失误需要在作文的实践中调整,也需要在以后的阅读中了解语境与表达的关系而又有新的类比、适合语境的恰当的类比。类比和模仿,往往不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有时,一个句式的运用可能在数年之后。所以,语文一定要多读,形成正确的语感。因而,语文教学的评价要有长效机制。没有学习就没有样板,没有学习就没有“眼高”,“眼高”才能通过实践达到“手高”。作文需要创造,但一定离不开类比和模仿。作文的内容是创造性的,但形式是学来的,是类比和模仿的。从另一个维度说,写作在本质上是创造,文学创作则是更高层次的创造。但语文课程中的作文不同于一般的写作。一般人写作应求高格,而学生作文当求正格,有了当下的正格,才有将来的高格。作文的评价应当坚持基础教育的底线评价原则。
这就是说,作文教学其实是从阅读教学开始的。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需要呈现言语文本或言语材料,而不是直接呈现语言知识和写作知识,就是为了学生的模仿借鉴,就是因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在本质上是类比。因此,语文教材应当坚持文体组元,将需要学习的要点凸显出来。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学会作文。阅读教学若不引导学生作文,而批评学生作文不好,那是不教而诛。语文课程中的读,主要目标就在于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首要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出,是有道理的。在语文课程中,尽管读有获得思想和陶冶情感的功能,尽管读的目标不完全在写,但主要在写。与表达无关、与语言形式无关的阅读,完全为内容的读,完全为获得知识、获得思想情感的读,一般意义上不存在于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还有学会阅读的目标,但写的能力中渗透着读的能力。写作水平高的人,读的时候往往能够心领神会。很难想象很会写的人,读的时候会很麻木。不重视阅读教学的教师,作文教学一定是盲目和被动的。心目中没有作文教学目标的教师,阅读教学也是盲目而不知所措的。而那些优秀教师往往能够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得益彰。湖北名师李爱梅专有“跟着课文学写作”的课题研究。
作文的类比,应当渗透着归纳和演绎。优质的类比应当是类比事物的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有密切联系。这就需要渗透归纳和演绎,通过归纳理解其中的规律,再用这规律演绎到新的具体。因而,阅读教学在引导学生汲取作者言语智慧、学得作者言语方法和技巧的同时,应当伴随着对语言规律的理解。例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有这样的语言现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归纳其中的语言规律:排比句往往将最长的语言片段放到最后。这样,学生在作文的类比模仿时,就伴随着语言规律指导的演绎。又如《武松打虎》,其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懂得“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明白要怎样把事情写得曲折而有波澜。

二、演绎的力量:必然地得出

      学生的作文是从记叙文开始的,但最重要的作文类型其实是议论文。写作是用书面语跟别人交流,而思想交流是最重要的交流。思想的表达是人与社会对话的主要方式,最能够显示一个人的社会存在。思想的表达也最容易得到反馈而带来语言表达的成就感。议论文写作一般来说难度更大,同时,议论文写作严谨周密的要求最容易促进语言的发展。而且,议论文写作所带来的思维和思想的发展,可以反哺记叙文。
      写议论文就是讲道理。提出一个思想和主张,就需要理由,就需要论据,而且应当有理论论据。从教学实践看,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往往在于堆砌事实论据而缺少理论论据。写《论刻苦读书》,就堆砌名人刻苦读书的例子,匡衡凿壁、孙康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而不善于论证为什么要刻苦读书,甚至没有意识到应当有理论论据。有一位名人年轻时也写过《论刻苦读书》,他将“我们应当刻苦读书”这个中心论点分解为“人是需要读书的”和“读书是应当刻苦的”两个分论点。这两个分论点也正是中心论点的两个论据。
      从逻辑上说,举例属于归纳论证,运用了归纳推理。但归纳推理是或然的,你举一万个例子也不能必然地证明自己的论点。而演绎推理和演绎论证却是必然的。即论据对于论点具有100%的支持度。逻辑的力量就在于从真实的前提“必然地得出”真实的结论。好的议论文往往运用了演绎论证,善于写议论文的作者往往是演绎的高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是一个三段论,属于演绎推理,这样的论证就是必然性的。再如:“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深层的逻辑是两个三段论构成的连锁三段论,表层的逻辑是概念的限制。步步推进的演绎将逻辑的力量表现得鲜明生动。
      议论文教学,只有学生学会了演绎论证,才算达成了目标。语文教学,应当实实在在地教学生逻辑推理和论证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论证意识,教学生学会演绎论证。有一个简单的训练方法,就是用问答题的方式来构思,可以将论点作为一个问答题来回答。写《论刻苦读书》,就要回答“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写《早睡早起身体好》,就要回答“为什么早睡早起身体好?”写《学习方法很重要》,就要回答“为什么学习方法重要?”清华大学钱颖一说起他的导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指导学生论文时,就经常问“为什么这样?”于是学生只好拿回去重写。演绎论证的逻辑教育,其宽泛的意义,还在于引导学生说明白话,拒绝无病呻吟。
      在语文界,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和“例证法”“喻证法”“引证法”等说法。这些说法实际上是不科学的,不成立的。其实“举例论证”就是“归纳论证”,“比喻论证”就是“类比论证”,“引证法”就是引用这种修辞方法在议论文中的运用。而且,引用名言只能加强论证的力量,不能代替自己的论证。如果引用名人名言,只是单摆浮搁,那是没有意义的。前几年,有人想要否定和取消“论点”“论据”“论证方式”的“议论文三要素”,但其所有的理由都不能得出“应当否定议论文三要素”的结论。
      议论文写作的素养可以反哺记叙文写作,是说议论文写作带来的思想修养可以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故事有价值。记叙文写作需要两个能力,一个是把故事讲得生动,另一个就是知道什么样的故事有价值。其实,这后一种能力也许更重要,也更难培养。从根本上说,记叙文的语用意义也是讲道理,是委婉地甚至隐讳地讲道理。因此,要写好记叙文就要懂得什么样的故事中有什么样的道理。莫言的小说也许不适于中学生学习,但他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讲故事的人》却很适合中学生学习。他的演讲词可以深刻地启发学生,究竟什么样的故事有价值。
      当我们谈到议论文写作的时候,有必要提起余党绪老师的“公民写作”。余老师的解释是:“以公民姿态,就公共事务,作理性表达。”“公民姿态”既是角色定位,又是培养目标。“公民写作”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善于表达的公民。要改变文曲星式的培养目标。“就公共事务”,就是要关心社会文化生活,就是要改变“替圣人立言”的培养模式。“作理性表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就是合乎逻辑。

三、归纳的奥妙:材料的周遍

归纳推理是根据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这一类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但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该类事物却未必具有某种属性。只要该类事物中出现一个反例,结论就要被推翻。当人类发现一只白乌鸦时,“天下乌鸦一般黑”就被推翻了。因而,归纳推理是或然性推理。用归纳推理进行论证,则论证强度较弱。但同样是归纳推理,其结论的可靠程度是不同的。具有某种属性的个别事物分布越广,则一般性结论的可靠程度越高。如果只有双手摩擦生热,那么“摩擦生热”这一结论的可靠程度就不高。双手摩擦生热,锉刀锉铁生热,锯片锯木生热,“摩擦生热”这一结论的可靠程度就高了。三种事物摩擦生热得出这一结论的可靠程度高于一万个人双手摩擦生热得出这一结论,原因就在于前者较之后者分布广。
这一规律启示我们,写文章应当注意材料的周遍性。写文章材料“不可以全,不可以不全。”“不可以全”,是指任何人写文章都不可能将能够支持论点或表现中心的材料囊括无余。“不可以不全”,是指材料的分布一定要广,材料要有周遍性。还以《论刻苦读书》为例。如果只有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头悬梁锥刺股,论证强度就不高。人家会说,古人才刻苦读书,现代人不用刻苦读书了吧?如果再用上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工作的例子,论证强度就高了一些。但人们还会说,中国人才刻苦读书,外国人就不用刻苦读书了吧?如果再用上马克思经常读书的图书馆的桌子下面水泥地面磨出了坑的例子,论证强度就更高了。
高手写文章往往很注意用例的分布,注意内容或材料的周遍性。刘白羽的《日出》,写到了印度的科摩林海角,写到了黄山,写到了从莫斯科到塔什干的飞机上。还引用了海涅和屠格涅夫笔下的日出。这样的分布,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立意。胡宏伟的《长江之歌》,第一段:“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这是空间线索。第二段:“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这是时间线索。时空交错的结构,用有限的词句尽可能多地表现了长江的美好可爱。宏观上这样,微观上也这样。“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前一句写善,后一句写美,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伟大。一首写妈妈的歌有这样的词句:“扶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这是身心两个方面的培养。如果写“扶我学走路,教我学打球”就“窄”了。如果写“教我学说话,教我学唱歌”,同样是“窄”,均不足取。材料的周遍性,也可以说是结构布局的角度要全。注意材料的周遍性或布局的角度,古今如此。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写三件事,分别表现段太尉的勇、仁、廉。再看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这就是分布,这就叫周遍。
为了文章材料的周遍性,应当注意区别议论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议论文中的记叙,旨在提供论据。出于材料周遍性的要求,每件事情甚至每类事情都不可能用很多文字展开。请看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说到肩上负责未了的责任的具体表现:“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一句话展示这么多具体情况,分布很广,“言约而事繁”,表现力很强。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3周·教研)2024年第5期。]



阅读评点





“逻辑思维与作文教学”论题很大,本文抓大放小,只拈出类比、演绎、归纳这三大逻辑推理(论证)方法,借以谈逻辑思维于作文教学的要义。其要义,三个小标题已作提炼,我就此略作心得分享。

类比思维是从具体到具体,作文的“具体”从阅读的“具体”而来,所以“作文教学其实是从阅读教学开始的”;但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阅读的“具体”并不必然带来作文的“具体”,迁移还需要考虑语境差异;要从阅读的“具体”走到作文的“具体”,还要靠“抽象”(逻辑思维的本质属性)这座隐形的桥梁,所以“作文的类比,应当渗透归纳和演绎”。演绎思维是从一般到具体,演绎推理具有必然性,因此演绎论证具有较强的论证力,而议论文教学要特别重视演绎论证;演绎论证的训练方法是追问“为什么”。归纳思维是从具体到一般,因此归纳推理也具有或然性。包括举例论证在内的归纳论证,其论证力并不强,因此要加强其论证力,“应当注意材料的周遍性”。

本文似为谈话的笔记整理,读时不以等闲文视之,则主脉之外,还可多有启发。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陈兴华


《中语参》精品推荐:


扫码订购 

《语文的旗帜》

定价:68元




扫码订阅

《语文:培东有约》

定价:88元




  编辑 | 赵晓文   吉萍

审核 | 张莉莉

终审 | 葛宇虹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微信号 | zycjsczxy533


邀您共读美文!可在下面留言讨论~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旗下官方网站,致力于语文教师“教”与“研”的能力提升。汇精品文章,展精妙观点;览课例成果,阅教师风采。【为新秀指方向,为名师搭平台,为大家共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