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阅读季·新课改】语文教学“不确定性”的价值追求 ——“预设下的开放式”教学初探(下)

文摘   2024-08-07 10:07   山东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暑期阅读季】

邀您一起鉴赏期刊精选美文!



语文教学“不确定性”的价值追求

——“预设下的开放式”教学初探(下)


何其平

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摘  要:倡导“预设下的开放式”教学实践,关键是预设高质量的探究性问题。以紧抓关键预设问题、随文探究预设问题、剖析人物预设问题、探究主题预设问题为例,创设真实情境,构建教学支架,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教师评价灵活、适度,从而验证语文教学“不确定性”的价值追求效果。

关键词:预设下的开放式;教学价值追求;问题预设;方法与路径



正文展示




2024 SUMMER

上篇提出了“预设下的开放式”教学的主张和思考,为的是追求语文教学的“不确定性”价值。本篇通过具体课例分析,谈谈“预设下的开放式”教学的实施路径,以验证语文教学“不确定性”的价值追求效果。

一、“预设下的开放式”教学问题


“预设下的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情,创设合适可行的真实情境与学习任务,所以预设高质量的探究问题,是“预设下的开放式”教学成功的关键。所谓高质量,即预设的问题对深层次解读文本是有意义的,对学生的思维提升是有价值的。下面就几种常见的预设问题方法作简单分析。

1.紧抓关键预设问题

抓准关键句巧妙预设问题,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如教学《论语》中的“侍坐”篇,可紧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预设三个问题构成问题链:①夫子为什么赞成曾点的观点?②既然赞成,为什么还要惆怅叹息?③你赞成谁的观点?

第一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因文本内容的不连续性、思维的跳跃性较大,若处理不好,容易出现“夹生”现象。暮春三月,大人、小孩在河里洗洗澡、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这算什么理想?夫子竟然还赞成!对于这个问题,有的教师是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有的教师想讲但又讲不明白,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曾点的观点描绘出夫子“为政以德”的理想境界——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与夫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非常吻合,夫子当然“与点也”。

第二个问题表现曾点是高手,一心能两用,且情商高,“舍瑟而作”,说出了夫子心中治国的愿景,但眼下礼崩乐坏,城邦分崩离析,夫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毫无建树,传《易》删《诗》把治国理想寄托在弟子身上,但夫子心中错综复杂的心情又能向谁诉说?唯有“喟然叹”。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这个问题的预设很容易,前提是必须解决好前两个问题。

“开放式”教学是鼓励学生善思考、敢质疑,但学生的言之成理必须是在对文本准确理解之上的自圆其说。学生通过对文中四人的言志分析比较,结合时代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理想,发表个性化见解,教师可点评:理想有不同,但无高下之分;国家有大小,但无高低之别;个性有差异,才能有不同,人尽其才而已。

2.随文探究预设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直接预设问题。比如,苏轼的《石钟山记》在结尾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不迷信古人,质疑求真精神可嘉;但他叹郦道元之简,笑李渤之陋,殊不知后人亦笑其浅矣。我们可以预设问题:事目见耳闻了,就可以臆断其有无吗?

(2)结合单元学(研)习任务内容预设问题。再如,鲁迅说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请问你赞成“精神胜利法”这样的处世态度吗?

(3)延伸阅读预设问题。比如,《边城》的结尾写道:“这个人(傩送)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种开放式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悬念,赋予读者充分的解释权。这句话充满悬念和不确定性,让人既期待又焦虑,同时也反映了翠翠的内心世界。那么,你认为“这个人”会回来吗?

3.剖析人物预设问题

比如,《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有人说曾经是真的,后来半真半假,现在完全是假。那么,你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探讨这个问题不是为了简单得出或真或假的结论,而是要学生根据剧本内容,特别是语言等细节描写品味背后的“潜台词”,揣摩周朴园孤独、寂寞、痛苦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样剖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就会鲜活丰满起来,感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总是那么不堪一击,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之后的恐慌与责问,就暴露出人性的弱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当初是真的,哪怕现在也还是有真的成分,只不过这份特殊的感情在家庭、地位、名誉等面前,又是何等脆弱!其实,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不是“真假”二字就能简单概括的,过去真心相爱,后来真诚怀念,现在鲁侍萍突然出现,让他猝不及防。他恐惧的责问、苍白的安慰、赎罪的表达,何尝不是其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呢?

4.探究主题预设问题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越是优秀的作品,越需要深层次、多角度赏析。比如《老人与海》的内容很简单:一个孤单的老人出海捕鱼,第85天在远海终于捕到一条大马林鱼;返回途中遭遇一群鲨鱼连续不断地攻击,老人与鲨鱼展开了五个回合惊心动魄的搏斗;当老人筋疲力尽地回到岸边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残骸了。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成为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经典作品?因为这个作品提出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两难问题:桑地亚哥到底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两派——胜利者、失败者,让双方展开辩论。这是一场一开始就异常激烈,但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的辩论。在辩论过程中甚至还会有少数学生临场改变立场、观点。海明威营造了一个两难的未知结构,这是一个属于人类本体问题的无穷尽的话题。每一次胜利都可以找到失败的因素,每一次失败也都可以找到胜利的因素。这种未知的结构可以让人有无限思考的空间,这就是伟大作品的无限魅力。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探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激励无数人的话,永远响彻人类历史的天空,激荡在每个读者的心头。老人不是一个简单的失败英雄形象,我们通过一个个富有活力的细节分析,特别是感受老人的内心独白,引导学生深切体悟小说所赞颂的“人的灵魂的尊严”的作品主题。


二、“预设下的开放式”教学实践探索

“预设下的开放式”教学是一种“寻求意义”的深度学习,是强调学生主动、合作和建构的反思性学习,从而实现对知识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下面以两节课为例,探索“预设下的开放式”教学实施要求和路径。 

1.《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联读课

课题名为“循自然之景,体生命之思”。课堂设计了三个学习环节:

任务一,品人生五味之痛;

任务二,品山水自然之景;

任务三,见徜徉山水之人。

猛一看挺有新意,但仔细推敲,笔者认为设计有三个较大的问题:

一是活动一(“任务”改为“活动”为好)的问题设计以偏概全,《兰亭集序》写到了“悲”和“痛”,但那更多的是作者哲学意义上的“悲”“痛”,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生五味之痛;《归去来兮辞并序》侧重写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快乐,教师对文本解读存在一定偏差,过度放大了“悲情”。

二是三个活动的顺序安排不合理,第一个活动涉及情感思想的品鉴,应该放到最后为宜,从自然之景到山水之人,再到人生况味,循序渐进,由外到内,由浅及深,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教学规律。

三是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没有一个问题具有开放性的质疑特征。所以,这节联读课,教师虽然做了精心准备,学生学习状态也非常好,但因为没有质疑探究的空间,学生便没有展现自己发现的机会,教学中看不到随机的生成,更看不到思想碰撞的火花。课前有分组,但名存实亡,连小组讨论的形式都没有出现;所有发言都是教师点名的。

像这样的经典联读,至少要预设一个探究性问题,通过这个问题预设来联结两篇课义,通过质疑探究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兴趣,营造思维空间。结合上述课题,不妨在活动三预设问题:王羲之和陶渊明对“生命之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谁的观点?

2.《项脊轩志》教学

这节课教学预设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每个问题又包含若干小问题;教师引导有序,点拨有方,堪称“预设下的开放性”教学的理想样态。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表达充分;学习有聚焦,能落实;活动有梯度,能争鸣。整堂课开合有致,兴味深长。设计的预习单如下:

一是字句推敲。(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中的“借”有“借来;凭借”两种解释:你赞成哪一种?(2)“万籁有声”和“万籁无声”,哪一个更能表达寂静的效果?(3)“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与“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不同版本的断句有差异,你认可哪一种?

二是语段考辨。《项脊轩志》原文有这样的内容:“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1)你认为作者的观点和创作意图是什么?抒发了其怎样的情怀?(2)课文节选把这部分内容删去了,你认为是否需要补上?

三是章法研讨。比较赏析:《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与妻书》:“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两篇文章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个更好?

从教学设计上看,这是一堂富有创意、极具挑战性的课。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准确地说应该是学习设计,从头到尾都以探究性问题构成,所有问题均直接指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课堂教学看,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学生通过比较、鉴别修正自己的意见,在课外拓展延伸(作业)中进一步整合、完善自己的见解。从教学效果来看,“预设下的开放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各自的才能和智慧。虽然教师不一定对教学做完整总结,讨论分享的问题也可能没有定论,但正是教学的这种不确定性,留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碰撞、纠正、完善的空间,而这恰恰是教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全文完)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上)[M]//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语言的方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课堂观察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周·高中)2023年第9期。]



阅读评点





课堂的预设是一门艺术,需要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解析之上,其中高质量的问题与开放的教学过程都是关键环节。预设下的开放意味着课堂的生成存在许多未知情况,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预设下的开放式问题并非为了寻找标准答案,而是追求在教学环境、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实践过程中,以各种疑问的不确定性探索作为课堂教学的杠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探索性。本文结合典型的课例分析了紧抓关键、随文探究、剖析人物、探究主题等预设问题的几种方法,探讨了预设下的开放式教学的实施路径,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实践深度,对“三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东省潮州市金山中学 郭伟波

编辑 | 赵晓文   吉萍

审核 | 张莉莉

终审 | 葛宇虹

《中语参》精品推荐:


扫码订购 

《语文的旗帜》

定价:68元




扫码订阅

《语文:培东有约》

定价:88元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微信号 | zycjsczxy533


邀您共读美文!可在下面留言讨论~

中语参教师成长学苑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旗下官方网站,致力于语文教师“教”与“研”的能力提升。汇精品文章,展精妙观点;览课例成果,阅教师风采。【为新秀指方向,为名师搭平台,为大家共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