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后的10年预后和死亡率预测因素
健康
健康
2025-01-01 16:09
北京
导管消融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的主要治疗选择,它在电风暴的急性治疗中起关键作用,可治疗结构性心脏病(SHD)患者的VTs,并能减轻VT负担。近日,在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杂志的这项研究中,作者报告了前瞻性德国消融术登记处登记的患者在心房颤动消融后10年的临床结果。VT与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尽管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s)已被证明在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方面有效,但它们并不能预防VT的复发。虽然可以挽救生命,但ICD电击已知会限制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心力衰竭恶化,并与死亡率增加有关。ICDs联合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部分减少了VT发作的发生。然而,这种方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并常导致显著不良反应。导管消融是特发性VT的主要治疗选择,在电风暴的急性治疗中起关键作用,并已成为减轻SHD患者VT负担的重要治疗策略。关于最佳围手术期患者管理、手术时机和VT消融策略的数据相互矛盾,各电生理中心的手术方法也有很大差异。既往关于VT消融后临床结果的研究报告随访时间有限,大多数不超过2年,关于VT消融后长期复发和死亡率的资料很少。本研究报告了前瞻性、多中心德国消融术登记的临床10年结果,纳入38个电生理中心接受导管消融术治疗的持续性VT患者,包括结构正常心脏(SNHs)和先天性或获得性SHD患者。本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评估SHD和缺血性心脏病(IHD)在10年全因死亡率中的作用。此外,还确定了死亡率和心律失常复发的预测因素。对334例患者中的118例((35%))行VT消融的结构正常的心脏病患者,以及334例患者中的216例(65%)SHD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其中包括38个中心的216例中161例(75%)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随访率为94.8%。中位观察时间为10.8(4.3~12.3)年,10年全因死亡率为39.4%。与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相比,SHD患者的VT消融与更差的临床结局相关(SHD患者的10年死亡率约为54.8%,而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为12.1%)。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在室速消融后的10年死亡率最高(62.4%)。室速消融后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素包括年龄(风险比[HR]为2.35[1.90~2.92] /十年)、左心室射血分数≤30% (HR,2.11[1.44~3.10])、糖尿病(HR,1.73[1.14~2.61])、持续性室速(HR,2.96[1.74~5.03])、线性病变(HR,1.46[0.99~2.16])和急性手术失败(HR,2.57[1.39~4.77])。手术失败是随访期间室速复发的唯一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子(HR,3.76[1.59~8.91])。图1.VT消融后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和10年随访结果
表1. 在10年随访期间使用Cox回归模型预测死亡率
这项基于一项大型前瞻性消融登记的数据,报告了室性室导管消融后10年的全因死亡率和预后预测因素。在所有患者队列中,室速消融后的10年全因死亡率为39.4%。VT消融后的死亡率在SHD患者中较差,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最高。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①总体而言,在所有患者中,经导管消融后的10年全因死亡率约为39.4%。②与SNHs患者相比,SHD患者的心室导管消融与更差的长期预后相关(SHD患者的10年全因死亡率为54.8%,SNH患者为12.1%)。③VT消融术后10年的全因死亡率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最高(62.4%),与其他原因的SHD患者相比显著更高(33.6%,P=0.001)。④ VT消融后长期全因死亡率的预测因子为年龄、糖尿病、LVEF≤30%、持续VT、线性消融病变和急性手术失败,其中手术失败是唯一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非致死性VT复发的预测因子。⑤在长期随访中,与SNHs患者相比,SHD患者因VT和ICD电击而再次住院和再入院的频率更高,但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和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之间无差异。这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研究表明,VT消融后10年死亡率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最高。SNHs患者的死亡率高于预期,需对患者进行仔细随访,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大的患者。研究结果强调,老年晚期心力衰竭患者或持续性VTs患者的预后更差。然而,急性手术成功在VT复发和长期死亡率中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LauraRottner , Andreas Metzner, Matthias Hochadel, etal.Ten- Year Outcomes and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Following Catheter Ablation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J Am Heart Assoc. 2024;13:e034814. DOI: 10.1161/JAHA.124.034814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凡原创文章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