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引发了临床对糖代谢异常的广泛关注。针对临床上如何对糖代谢异常进行筛查与管理这一问题,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心血管健康大会(CCHC 2024)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黄恺教授分享了中国居民糖代谢负担的最新调查研究成果,并探讨了如何对糖代谢异常进行筛查和管理。本文将该报告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黄恺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FACC),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专家。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心内科教研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梨园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代谢异常与血管衰老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理事、高血压分会常委、胸痛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心血管代谢联盟执行主席,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心血管病专委会主委,湖北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委,湖北省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主任、湖北省胸痛中心联盟主席。
中国代谢性疾病现状
四十年来,中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从1980年的0.67%增长到2018年的12.8%,四十年间发病率增加了19倍,发病人数达到1.4亿,糖尿病前期人数也达到4亿[1]。同时,调查显示我国同期心血管死亡率持续增高,农村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从2012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2]。
目前,我国糖尿病人群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城镇化、肥胖化、老龄化和遗传易感。其中,农村居民在转移到城市中生活后,营养状况发生巨大改变,导致代谢不适应;而肥胖人群的增加,尤其是青少年的肥胖会进一步加重未来糖尿病的发生率;同时,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导致老年人群糖尿病发生率高于年轻人群。此外,相较于高加索人群,东亚人群对糖代谢不耐受的遗传易感性增加60%[3]。解释了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大幅增加的根源所在,一方面,生活条件的改变对疾病的发生产生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东亚人群糖代谢不耐受的易感性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糖代谢异常全国队列汇总研究
虽然糖代谢异常会增加中国人群的心血管死亡率,但是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对中国人群死亡的具体影响程度尚无明确的全国性数据。黄恺教授团队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周脉耕教授团队合作,对CCDRFS(2013)人群队列进行了深入研究[4]。该研究共纳入17万余人,有效入组135 405人,中位随访6年,共随访810 939人次。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与中国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增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显著相关。对人群特征的分析显示,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的发生与居民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收入越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发病率越高;受教育程度越低,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也越高;同时,与血糖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的酒精消耗更高。这表明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收入和文化程度都会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并加重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不同糖代谢人群的基线特征、病史和现状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群糖代谢异常的人群比例随年龄增高而增加,正常血糖的人群平均年龄为48.3岁;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3.9岁;糖尿病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7.9岁。另一方面,收缩压在糖代谢异常人群中显著上升,正常血糖人群的平均收缩压为127.8 mmHg;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平均收缩压为135.2 mmHg;糖尿病人群的平均收缩压则达到了142.8 mmHg,说明糖代谢异常加重会逐步增加血压,也表明糖代谢异常是中国人群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
同时,研究调查了不同糖代谢人群对其他相关疾病的知晓率。结果显示,糖尿病人群与糖尿病前期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较高,而对CVD和癌症的知晓率很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血压的测量相对简便,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检测相对困难。
对中国人群糖代谢异常现状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和农村人群糖代谢异常的比例相似,但城市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男性显著高于女性。此外,60岁以上城市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农村。
糖代谢异常对主要死亡原因和预期寿命的影响
该研究就糖代谢异常对主要死亡原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均增加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其中糖尿病显著增加全因死亡风险61%,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59%,增加肿瘤死亡风险31%。而且首次证实糖尿病前期增加全因死亡风险8%,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10%。考虑到中国庞大患者数量,糖尿病前期同样造成了非常大的疾病负担。该研究还就糖代谢异常对预期寿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如果患者在40岁时患糖尿病,预期寿命将减少4岁,患糖尿病前期则减少0.7岁。而且患糖尿病的年龄越早,对预期寿命的影响越大,这与疾病暴露时间更长密切相关。
该研究指出,CVD是我国糖代谢异常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分别导致44.7%的糖尿病人群死亡和43.3%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死亡,这一比例远超肿瘤导致死亡的26%和32.3%。虽然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比例要低于糖尿病前期,但实际上可能因为CVD导致了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早期死亡,使得死于肿瘤的糖尿病患者比例下降。
对年龄分层分析表明,越早患糖尿病,发生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越大;对性别分层分析显示,女性年轻患者患糖尿病后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正常人群的十余倍。城市和农村分组分析显示,农村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与农村的医疗条件差和健康意识薄弱有关。
早筛查、早诊断与多学科管理
2015年发表于European Heart杂志的研究显示[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2hPG]),在冠心病患者中新检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比例超过70%。而依据美国心脏协会(ADA)标准(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冠心病患者中新检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比例接近90%。这说明,对心血管住院患者进行糖尿病筛查时不能只检测FPG,HbA1c同样重要。
代谢疾病管理需要多学科、多维度合作,美国医学杂志在2019年3月已经呼吁建立心血管代谢疾病专科,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也提出培训血管代谢专科医师的构思,主要负责具有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等代谢危险因素患者的综合管理,以减轻疾病负担[6]。
代谢相关疾病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进行规范化诊疗,多学科协作进行全周期管理,而且要医疗科研相融合。中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数量庞大,仅依靠专科医师进行管理远远不足,必须依靠基层医疗卫生力量。具体到临床实践中,应该由多学科诊疗团队(MDT)指导、加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上下联动、平诊急诊结合、对患者进行全链条全周期管理。
总结
目前,我国糖代谢异常的现状不容乐观,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在国内造成了严重的死亡负担。同时,糖代谢异常的早筛查早诊断意义重大,多学科管理是解决代谢异常疾病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心肾代谢时讯》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