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福涛(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教授)
引言
2021年,日本在《第六期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计划》中重新定义了Society5.0社会:一个兼具可持续性与韧性,能够保障国民安全与安心,同时实现个体多样化幸福的社会。这一愿景明确了教育与人才培养在实现这一社会转型中的核心作用,尤其强调了研究生教育作为“知识的前沿”的重要地位。然而,尽管研究生教育承载着社会对高端人才培养的期待,其实际现状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博士阶段,包括日本在内的不少国家,博士生人数的持续下降以及学术与社会需求间的错位问题,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共同面对的挑战。
以“Society5.0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其未来图景与挑战”为主题,2024年11月8日,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主办了第52届全国研究员集会,邀请来自北美和东亚相关国家的高等教育专家就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本次集会的主旨讲演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Glen A. Jones教授与东京大学的横山广美教授担任,两位教授分别从国际视野和日本本土实践出发,探讨博士教育的现状、挑战及未来方向。本文将基于两位教授的核心观点,结合会议讨论内容,探讨对中国博士教育改革的启示。
全球博士教育的共性挑战与趋势:Glen A. Jones教授的视角
Glen A. Jones教授在主旨报告中,对博士教育的全球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博士教育的培养目标、评价标准与职业路径之间的张力长期存在,而当今社会的快速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
首先,在培养目标方面,博士教育正在从传统的学术研究导向,向多元化能力培养模式转型。过去,博士教育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主,但当前,全球大多数博士毕业生选择非学术职业,这要求博士课程更加关注技能的广泛性,如解决实际问题、跨文化沟通以及领导力等。同时,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和跨学科体验的机会,也是适应多样化需求的重要举措。
其次,评价标准的多样化是博士教育改革中的另一重要趋势。传统上,博士学位的授予主要基于单篇博士论文,但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以多篇学术论文、行业合作项目报告或跨学科成果为基础的评审方式。然而,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在实践中也面临统一标准缺失的问题,需要政策与学术界的共同努力加以完善。
第三,博士毕业生职业路径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凸显了博士教育改革的紧迫性。随着高校岗位竞争日益激烈,博士毕业生需要能够胜任非学术领域的职业需求。这要求大学院教育主动与社会和行业建立联系,通过开发更具实践性的课程和项目,为博士生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支持。
此外,Jones教授还指出,博士教育面临的现代挑战主要集中在学生多样性、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影响以及可持续性三个方面。这些挑战不仅要求博士教育具备更高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也需要在教育伦理、教学方法与科研支持上进行深入反思与调整。
日本博士教育的现状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再定位:横山广美教授的分析
横山广美教授的主旨报告则聚焦于日本博士教育的现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挑战与机遇。她指出,日本的博士教育正处于深刻的结构性危机之中,尤其是在学生人数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博士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问题愈加严重。例如,日本的科学技术政策长期偏向理工领域,这导致人文社会科学在资源分配与政策支持上的相对弱势。然而,随着社会对跨学科合作需求的增加,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引发的伦理与治理问题,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正在重新受到关注。2021年修订的《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法》将人文社会科学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同时提出“综合知”的概念,强调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整合,来解决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问题。这一政策调整表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不仅是日本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博士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横山教授提出,要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复兴,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回归“真理探究”的核心价值,强化人文学科的基础研究能力;其次,推动跨学科协作,特别是在解决社会实践性课题时,实现学术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最后,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以应对全球性挑战。
显而易见,这些建议不仅适用于日本,也为中国在博士教育改革中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理工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中国博士教育改革的启示
结合广岛大学2024年研究员集会的讨论内容与国际经验,中国的博士教育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重新定义博士教育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博士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学术精英,还应致力于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跨学科创新人才。例如,可以在博士培养体系中增加产业实践模块,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评价标准的多样化是提高博士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可以借鉴国际经验,鼓励高校在博士学位授予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多篇学术论文、跨学科研究报告或与行业合作的项目成果评审。同时,推动博士生参与国际化研究项目,有助于提升其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
再次,需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博士生职业支持体系。随着非学术领域对博士毕业生需求的增加,高校应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职业转型。
最后,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融合是博士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方向。通过推动学科交叉合作,不仅能够提升博士教育的创新能力,还能为解决社会复杂问题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方案。例如,在人工智能与数据伦理的研究中,人文社会科学能够提供宝贵的价值和视角。
结语
博士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高地,也是社会发展的引擎。广岛大学2024年研究员集会所探讨的国际经验和日本实践,为中国博士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无论是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创新,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复兴与跨学科融合,都表明博士教育需要更加灵活、多元且面向未来。
中国的博士教育改革应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土实际,构建更加开放、适应性强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学术追求,还要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战略需求,为全球知识共同体的建设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