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ch, A. E. (2012). Access to inequality: Reconsidering class, knowledge, and capital in higher education. Lexington Books.
摘编:陈紫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通往不平等:重新思考高等教育中的阶级、知识与资本》由艾米·E·斯蒂奇(Amy E. Stich)撰写,于2012年出版。书中探讨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阶级不平等问题。斯蒂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麦金利学院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访谈,结合课堂观察和文献分析,深入分析高等教育中的阶级分化、知识资本的不平等分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社会流动性。研究聚焦在麦金利学院(McKinley College),一所位于美国的公共大学,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斯蒂奇的研究核心问题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阶级不平等如何通过知识的分化和机构的声誉得以维持和再生产?斯蒂奇运用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学理论,“惯习”(Habitus)、“资本”(Capital)、“场域”(Field)等概念,分析高等教育中的阶级再生产机制。通过对麦金利学院的案例研究,探讨阶级、知识和资本在高等教育中的相互作用,揭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不平等机制。
研究发现
1. 声誉的影响:麦金利学院作为一所“工人阶级”大学,其声誉被视为“次等”或“非精英”学校。这种声誉不仅影响学生的招生和资源分配,也影响学生自我认知和学术表现。斯蒂奇指出,声誉是一种“社会事实”,它通过话语和实践得以维持,进而影响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学生的学术机会。麦金利学院的学生和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的声誉影响了他们的学术表现和未来的职业机会。不少学生表示,他们选择麦金利学院是因为经济原因,而不是学校的声誉。这种选择反映工人阶级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结构性劣势。
2. 知识的阶级分化:麦金利学院的课程设置和知识分配方式反映社会阶级的不平等。精英大学强调通识教育和学术性知识,尽管麦金利学院声称通过“通识教育”,事实上课程设置更偏向于实用性和职业导向,而不是学术性和理论性。这种知识分配方式进一步巩固了工人阶级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边缘地位。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学校的社会地位,也影响了学生的学术机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3. 话语与阶级再生产:麦金利学院的学生和教师通过话语和实践,再生产了社会阶级的不平等。比如不少学生认为,麦金利学院的教育质量不如精英大学,这种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学术表现和未来的职业选择。除此之外,麦金利学院的教师认为,该校学生缺乏学术能力,这种认知影响他们的教学方式,这种话语不仅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也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
书中结尾部分,斯蒂奇对民主化进程进行了反思。她认为民主化进程的失败在于其单向性。当前的民主化进程主要关注如何将精英知识和文化资本“普及”给工人阶级学生,而忽视工人阶级学生自身的文化资本和知识体系。这种单向的民主化进程不仅忽视了工人阶级学生的需求,也进一步巩固了精英知识和文化资本的霸权地位。斯蒂奇建议高等教育体系应停止依赖扩张,转而关注如何重新评估和修订知识分配方式。同时也呼吁重新评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职业教育应被视为一种受尊重的学术知识,而不仅仅是工人阶级学生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