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究丨跨学科组织研究:模式、驱动因素和障碍

文摘   2024-12-25 09:00   北京  

Siedlok, F., & Hibbert, P. (2014). The organiz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odes, drivers and barri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16(2), 194-210.

摘译:杨绍红(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校对:汪冰冰(郑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一、引言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跨学科研究已成为知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跨学科研究的角色和管理仍存在许多模糊之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现有跨学科研究文献进行了综合回顾,提出了跨学科研究整合的两个关键维度:知识整合的类型和整合环境的持久性。本文重点关注了跨学科研究中的四种整合模式,探讨了影响不同整合模式的主要驱动因素和障碍,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整合类型的。

二、跨学科概念的定义和界定

    跨学科研究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种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研究模式。RhotenPfirman (2007)认为跨学科研究定义的核心涉及两个或多个不同学科、知识体系或思维模式的整合或综合,以产生一种比其组成部分更广泛和更有影响的意义、解释或成果。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跨学科工作涉及持续的专业化、裂变和融合过程,因为统一的学科可能分裂成新的专业领域。为了理解跨学科研究的动态,在考虑导致跨学科整合过程之前,首先需要理解学科专业化和跨学科性之间的关系。

1.学科与跨学科性(Disciplines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研究中认为学科不仅是对知识的分类学处理,更是工具、过程和概念的集合,在这其中形成了一个学科框架或价值体系,且通过设定特定知识群体的边界来定义一门学科。学界对于学科的理解分化出了两种跨学科研究的观点:一部分质疑跨学科工作,认为其“轻视”学科界限,本质上是肤浅的;另一部分支持跨学科工作,认为跨学科知识的调和可以促进、刺激学科内的创新研究,而学科专业化既侵蚀智力互动机制的活力,也无法解决日益增多的复杂问题。总之,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跨学科和学科专业化是相互依赖的,学科能力往往是跨学科的先决条件;跨学科的主张可以依赖于特定学科边界的清晰度和独特性;学科专业化和跨学科发展是知识发展的互补过程。

2.跨学科整合(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在理解了学科与跨学科关系的基础上,作者接着阐述了跨学科整合的两个极端情况(多学科研究和超学科性),来进一步澄清跨学科研究的概念。多学科研究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强调借鉴与合作,它涉及两个或多个学科,合作而不是协作地使用自己的框架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多学科研究关注一致但独立的目标,导致不同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借用,但这种借用往往是短暂的,不造成相关学科的综合变化。它以项目或问题为重点,关注知识的表层交流而不是更深层次的整合和发展。超学科性transdisciplinarity)则强调融合与综合,被定义为知识的一致性、统一性和简洁性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学科边界变得无关紧要或被彻底重塑。超学科性为解决复杂问题进行了学科融合,对研究实践和身份产生了永久影响,并导致新的学科社区的出现。在两种极端学科研究案例下,作者进一步提出了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跨学科研究强调联系与协作,与多学科研究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学科合作的方式,跨学科研究更强调紧密互动,以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跨学科研究与超学科性的区别在于这种整合不是融合,其学科性依然独立存在,它是一种复杂的、中间层次的整合。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跨学科整合的两个关键维度:知识整合的类型和整合环境的持久性(如图1所示),并在下一部分详细阐述了这四种跨学科整合的模式。

三、跨学科整合模式

跨学科整合的模式可以区分为四种:

1.借用(souring

    借用模式中,来自不同学科的理论、工具或数据被临时采用以解决特定问题,即来自“捐赠”(donor)学科的工具、方法或数据被临时应用于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中,而这个项目是在不同的学科框架内进行的。在假设和方法方面,这种转移对于接受学科或其学科社区没有直接的影响。在这种模式下,知识受制于协调和并置,而不是整合。

2.巩固(consolidating

    巩固模式中,工具和理论从其他领域借用,并与个人或社区的技术库相结合,导致研究实践发生更持久的变化。借用的工具或方法成为接受学科的核心要素,并随时间的推移导致围绕共同工具或方法的社区之间联系的潜在发展。在这种模式下,接受学科实践的社区调整了其欣赏标准和活动模式,导致了接受转移知识的学科社区的重组。

3.协同(synergizing

    协同模式中,来自两个或更多领域的知识和工具在项目中被结合起来,尽管可能会产生新的方法,但并不影响原来的学科领域和研究实践。这种模式要求项目团队成员紧密合作,但并不会导致个人实践在其原始学科社区中产生直接变化,也不会有新学科的出现。然而,这些类型的协作联系能够在组织内部和不同组织之间的项目中促进潜在的变革性学习发展。

4.重构(configuring

    重构模式使知识和研究实践都被结合起来,这可能导致一个新领域、一个新的社区(即学科)以及新的研究实践的出现。在重构模式下,知识创造的过程涉及到知识整合,新的混合学科社区开始发展,超学科性也被视为与该模式下重叠的潜在结果(如图1所示)。此外,重构模式也在宏观层面上促进了学习,使现有社区进行了重构,并通过关系的重新连接和合作方式的重组,激发新的知识行动类型的产生。

四、跨学科整合驱动因素和障碍

    本节着重分析了影响跨学科整合模式的主要驱动因素和障碍。驱动因素包括复杂性问题、激励因素和创造性潜能的假设,这些因素推动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协同和重构模式的整合。复杂性问题强调了跨学科方法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性;激励因素涉及个人对新知识的内在追求和对学科限制的外在反应;创造性潜能的假设则契合了政策制定者对跨学科研究创新和解决方案的期望。然而,制度因素和学科传统的差异等障碍因素,对跨学科整合形成了挑战,尤其是对巩固和重构模式的整合。制度因素包括资金结构和职业发展的问题,而学科传统的差异则涉及到不同学科间的文化和方法论冲突。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和管理,影响其效果和成果。


博士生培养
本号为北京大学中国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的公众号。发布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实践动态、学术资讯等,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研究生提供信息共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