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W. Lent丨走向职业与学术兴趣、选择和表现相统一的社会认知理论

文摘   2024-12-27 13:10   北京  


引用:Lent R W, Brown S D, Hackett G. 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94, 45: 79-122.

从左至右:

Robert W. Lent: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现为马里兰州立大学教授

Steven D. Brown: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咨询心理学教授

Gail Hackett: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心理学系主任

摘译:许丹东(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理解职业选择和发展的社会认知框架,包括:(1)职业兴趣的形成,(2)学术和职业的选择,以及(3)教育和职业追求中的表现。该框架主要源自班杜拉(1986)的一般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行使个人能动性的方式,以及增强或限制能动性的外部因素。特别是,我们关注自我效能、预期结果和目标机制,以及它们如何与个人的(例如性别)、环境的(例如支持系统)以及经验/学习的因素相互关联。提出了12组命题来组织现有研究结果并指导未来对该理论的研究。

    本文构建了一个解释职业选择与发展的概念框架,该框架主要借鉴了Bandura1986)的社会认知理论。为了实现简约性和全面性的平衡,我们在构建框架时采用了几条准则。

    首先,因为打算强调可能有助于塑造与职业有关的兴趣和选择的机制,所以我们将主要局限于职业进入以及与职业选择的准备和实施相关的生命时期(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早期)。

    其次,我们将框架概念化为与学术和职业行为都相关的框架。一个理由是学术选择和成功的模型通常假设的因果机制与职业发展模型中被视为重要的因果机制非常相似。另一个理由是,我们认为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学校期间培养的兴趣和技能理想情况下会转化为职业选择——尽管社会和经济因素经常会影响选择的水平和内容。

    第三,我们将基本模型锚定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该理论强调自我参照思维在指导人类动机和行为方面的作用。这样的决定不会降低情感、发展、生物或其他影响的重要性。相反,我们试图在不同程度上处理这些因素。

社会认知的假设与机制

    班杜拉提出了一种三维互动模型来解释个人属性(例如内部认知、情感状态以及身体属性)、外在行为(不同于人的内在和身体素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作用。在对其中的个人决定因素进行分析时,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各种认知、替代、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过程(Bandura1986)。

我们的框架强调了三种似乎与职业发展特别相关的社会认知机制:(a)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s)、(b)结果期望(outcome expectations)和(c)目标表征(goal representations)。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其组织和执行实现指定类型表现所需行动的能力的判断”(Bandura1986391)。这些信念被视为构成个人能动性最核心和最普遍的机制(Bandura1989)。具体而言,自我效能感知被认为有助于确定一个人对活动和环境的选择,以及一个人在遇到障碍时的努力、坚持、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

结果期望

    个人对可能的反应结果的信念,称为结果期望。自我效能信念与一个人的反应能力有关(即“我能做到吗”),而结果期望则涉及执行特定行为的想象后果(“如果我这样做,会发生什么”)。尽管Bandura1986)肯定了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的双重作用,但他也认为这两种信念通常具有不同的效力,自我效能是行为的更有影响力的决定因素。

然而,重大的生活决策似乎要求我们必须同时考虑预期结果和个人能力。例如,如果一个人在数学方面有着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但预见到选择科学密集型职业领域会带来负面结果(例如,得不到重要他人的支持、工作与家庭的冲突),那么他或她可能会选择避开这些职业领域。

目标

    目标是职业选择和决策理论中无处不在的元素,尽管通常是隐含的。职业规划、决策、抱负和明确选择等概念本质上都是目标机制。目标可以定义为参与特定活动或实现特定未来结果的决心(Bandura1986)。通过设定目标,人们有助于组织和指导他们的行为,即使在没有外部强化的情况下也能长期维持这种行为,并增加实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

将社会认知理论扩展到职业发展:三个相互关联的模型

    我们将兴趣发展、选择和表现划分为三个不同但相互关联的模型。为了处理职业行为的复杂性并建立与其他职业理论的更清晰的联系,我们假设了某些理论联系和方向路径,这些联系和方向路径不一定遵循班杜拉模型。框架中的方向箭头说明了我们认为的主要因果路径。然而,为了忠实于社会认知理论对因果关系的相互的观点,我们承认(a)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理论要素(人、行为、情境)将倾向于双向相互影响;以及(b)在任何给定的时间点(或对于特定个体而言),某些变量将具有不同的因果权重。

兴趣发展模型

    图1展示了基本职业和学术兴趣的社会认知决定因素的假设,以及兴趣如何促进职业相关活动的参与和技能习得。

在童年和青春期,人们的环境使他们接触到各种与职业相关的活动。通过反复的活动参与、模仿和重要他人的反馈,儿童和青少年可以提高技能、发展个人表现标准、形成对特定任务的效能感,并产生一定的结果期望。这些对自我效能和结果可能性的认知在兴趣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图1中的路径12)。

在班杜拉的一般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假设兴趣会导致进一步接触的意图或目标(路径3),从而增加后续选择的可能性(路径4)。反过来,活动参与或练习会产生特定的表现成就(路径5)(例如成功和失败),从而导致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的修正(路径6)。这一过程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重复。

在兴趣形成过程中,结果预期很可能部分由自我效能决定(路径7),因为人们可能期望在他们认为自己能胜任的活动中取得理想的结果(Bandura1986)。此外,结果预期可能通过兴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活动目标(路径8)。也就是说,人们制定活动参与目标,部分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活动感兴趣,部分是因为他们预期的回报(外在和内在)。结果预期也可能直接影响活动选择(路径9)。

自我效能感知,如结果预期,被认为对活动目标和选择产生直接影响(分别为路径1011)。由于自我效能信念在帮助人们解释、组织和应用他们的技能方面发挥着作用,因此它也被视为直接有助于一个人的表现成就(例如,实现的任务成功水平:路径12)。我们不会对结果期望假设类似的路径;相反,我们认为后者在激励活动选择方面比在确定人们在所选任务中的表现方面更具影响力。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注:原文在每个命题后都提出了数量不等的具体假设,摘译中省略):

命题1 个人在任何时候的职业或学术兴趣都反映了他或她同时存在的自我效能信念和结果期望。

……

命题2 一个人的职业兴趣也受到其职业相关能力的影响,但这种关系受到一个人的自我效能信念的中介。

……

职业选择模型

    职业/学术选择过程模型如图2所示。该图包含了图1中的基本因果关系,主要区别在于活动目标和选择变量现在具体代表职业/学术选择目标及其制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该模型是基本兴趣形成过程的延伸。

    我们认为,图2中所示的基本模型可以解释一生中大量的学术和职业相关选择行为。当然,在“现实世界”中,各种重要因素(例如文化和经济条件)将缓和该模型的解释力。在后续部分中,我们将重点介绍构成“机会结构”的情境因素的影响。

    以下假设总结了我们选择模型中的关键因果关系,该模型结合了前面提出的兴趣发展模型:

命题3 自我效能感信念直接和间接地影响选择目标和行为。

……

命题4 结果期望直接和间接地影响选择目标和行动。

……

命题5 人们将渴望进入(即制定选择目标)与其主要兴趣领域一致的职业或学术领域。

……

命题6 人们会试图进入与他们的选择目标相一致的职业或学术领域,前提是他们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他们的目标在实际进入点附近以明确的措辞表述。

……

命题7 兴趣通过影响选择目标间接影响进入行为(行动)。

……

表现模型

    这里对表现的定义很宽泛,包括成就水平(例如,课程成绩)以及行为持久性指标(例如,学术专业的稳定性)。图3突出显示了自我效能、结果期望、表现目标和任务完成水平之间的具体联系。除了上面讨论的模型关系外,这里的能力(通过成就、才能或过去的行为指标评估)被视为通过两种主要途径影响后续成就:(a)直接以(或多或少)发展的任务掌握技能的形式影响;(b)间接通过感知效能和结果期望影响。该图忽略了兴趣作为中间机制,因为我们认为兴趣对于职业/学术活动的选择比对表现目标的选择更为重要。事实上,人们普遍发现兴趣在预测职业选择方面比职业成功标准更有用(Hansen1984b)。

以下命题和假设总结了表现模型中的关键因果路径:

命题8 自我效能信念通过其对表现目标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职业/学业表现。结果期望仅通过其对目标的影响间接影响表现。

……

命题9 能力(或天赋)将通过其对自我效能信念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职业/学业表现。

……

个人、情境和经验因素的影响

    本节旨在更全面地描述职业发展过程,简要讨论几组额外的因素:个人输入,例如明显的身体属性;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的特征;以及与职业相关的学习经历。这些因素可能充当(a)社会认知变量的预示,(b)某些关键理论关系的调节因素,或(c)直接促进因素或阻碍因素(例如,限制特定选择选项的选择实践)。

自我效能和结果信念的经验来源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信念主要由四个信息来源决定和改变:个人表现成就、替代学习、社会说服以及生理状态和反应。

    个人在特定任务上获得成功的经历往往会提高效能估计值,而反复失败则会降低效能估计值。

    观察类似的其他人在某项活动中成功或失败(替代学习)也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效能,特别是如果一个人几乎没有直接经验来评估个人能力。

    社会说服可以有助于让人们尝试或维持某些行为。

    执行任务时的生理状态也可能影响效能判断。例如,在执行任务时表现出焦虑、疲劳或抑郁可能会降低自我效能,而镇静、耐力或兴奋的感觉可能会提高感知到的任务熟练程度。

    为了阐明效能和结果信念的经验来源,我们提出三个命题:

命题10 自我效能信念源自与特定教育和职业相关活动相关的表现成就、替代学习、社会说服和生理反应(例如情绪唤起)。

……

命题11 与自我效能感信念一样,结果期望是通过对教育和职业相关活动的直接和间接经验产生的。

……

命题12 结果期望也部分由自我效能信念决定,特别是当结果(例如成功、失败)与一个人的表现质量或水平密切相关时。

……

个人因素

    种族和性别在某种程度上是生物学属性,但很少有人会否认它们深刻的社会意义。事实上,它们与职业发展的大部分相关性并非源于它们本身的身体存在,而是源于它们可能从社会/文化环境中引起的特征反应,以及它们与学术和职业行为所处的机会结构的关系。

    如图2所示,我们认为性别和种族对职业兴趣、选择和表现的影响将部分地受到产生自我效能和结果期望的差异学习经历和后果的影响。此外,性别和文化因素通常也与制定和实施学术/职业目标的机会结构有关。

情境决定因素

    虽然关于环境对学术和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还有很多需要学习,但我们认为推测一些可能产生影响的因果路径是合理的。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我们怀疑机会结构的特征(情境影响)可能会调节(a)兴趣与选择目标的关系和(b)目标与行动的关系。例如,兴趣-目标和目标-行动关系在感知有利环境条件(如充足的支持)的人中往往更强,而在感知不太有利条件的人中则较弱。

    除了潜在的调节作用外,我们还认识到某些环境条件可以直接影响选择过程或影响某些认知决定因素的相对强度。例如,最佳的社会经济和教育条件使人们能够将他们的主要职业兴趣转化为相应的职业目标。然而,人们早已认识到兴趣和职业选择并不总是一致的(Williamson1939)。当选择受到教育背景或经济需要等因素的限制时,职业目标和行动可能较少受到兴趣的影响,而更多地受到工作机会、自我效能和结果期望的影响。

总结

    本文提出的兴趣发展、选择和表现的社会认知模型被视为不断发展的结构,需要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我们的目的是让这个框架服务于理论的趋同而不是扩散(Lent & Hackett1994)。本文的标题暗示了“统一”职业理论的目标。虽然统一理论可以看作是一种神秘的科学最终状态(Dawis1994),但该领域仍然可以从统一理论的努力中获益,即在看似不同的理论和现象之间寻找联系的过程(Lent & Savickas1994)。Super1990)将学习理论描述为连接职业发展的许多部分和决定因素的“粘合剂”。如果是这样,我们希望强调关键学习和体验过程的当前观点最终有助于更全面、更有凝聚力地理解职业的选择、发展和调整。


博士生培养
本号为北京大学中国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的公众号。发布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实践动态、学术资讯等,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研究生提供信息共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