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身边的女科学家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文摘   职场   2024-03-08 17:00   德国  


又是一年国际妇女节。


作为一名曾经的学术妇女,我最近常常想起那些年曾一起奋斗过的几位优秀女性。在得知她们的近况后,很想在此时写一写这群在教育和智力上都拔尖的女性,在做了不同选择之后都要面对什么。



哪怕是在极力想要打破性别失衡的欧洲大学,生育,对女科学家的职业发展来说,也几乎是横刀一劫。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生娃之前,在工作上从未觉得自己跟男人有任何不同。


但生娃之后,就直接被绊住大腿,迈不开向前的步子,只得眼看着无娃人士开始腾飞。



一位曾与我有过几面之缘的荷兰师姐M,曾是我眼中优秀女性的代表。她博士出身荷兰著名的脑与认知研究所,导师是我们领域的大牛。


M师姐博士期间就发表了很优秀的文章,博后还到美国某常青藤大学去深造,回荷兰后拿到了一个国际著名的研究基金,并顺利的做起了独立研究员。


那时M师姐干劲十足,俨然一颗科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即便是大着肚子期间,也能跑前跑后的组织国际学术会议。


可四年之后,当我再一次听到她的名字,是在某个社交媒体上读到了她自己写的一篇文章,主题是,离开科研界的感悟。


我诧异的发现,她转行了



她在公开的陈述里写到,做完第二个博后的她,在一场全力以赴申请助理教授的竞争中,失败了。


那是既能满足自己学术兴趣和背景,又满足家庭因素(老公无法轻易换工作,以及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人照料)的唯一能够申请的职位。


正在休二孩儿产假的她,手上没有大项目基金。而根据荷兰法律,做完这个博后,她再拿不到教授职位,大学就不会再给她工作合同了。


(类似的要求德国也有,我在《哈佛女校长与政治正确》 一文中提到过)。


所以,一个生娃前一帆风顺的科研新星,在生育俩娃后,就突然划下了学术生涯的句号


虽然后来证明,她非常喜欢现在的某科学顾问的职业,也多次写文章鼓励更多的科研人有勇气去选择非学术类的职业发展,但想想她曾达到的高度,我不得不唏嘘,一个哪怕只有部分为家庭妥协的优秀女性,在学术界,也很难得到善终。



M师姐不是唯一一个被迫离开的优秀女性。


我读博期间,同所某实验室负责人(我们叫PI),华人女性H博士,杰出的外周神经感觉系统领域学者。她作为一位优秀的女前辈,曾分享给我许多宝贵经验,让我非常感激。


本来约好我博士毕业后再见一面,但后来她生二胎,表示实在无法在指导学生、带新生儿之外,再跟我闲聊了。


在她不得不取消约会的道歉信中,我看到了一个因分身乏术而无奈的学术母亲


几年后的今天,我在网上已经搜不到她的近况了。


这意味着,她大概率也退出科研界了......



可能很多非科研界的读者不明白,为什么生育可能会严重阻碍女科学家的发展。我简单解释一下:


德国大学(至少巴登州是这样)有规定,从博士毕业算起,如果7年之内拿不到教授,大学就不会给你签博士后合同了,必须走人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是拿教授,就要从读博开始,马不停蹄、箭在弦上的做研究、发表论文、扩展人脉。


也就是从二十几岁一直到四十岁之前,脚都要踩在油门上,一刻都不能松懈


但即使奋力拿到申请的资格,最后也会悲催的发现,每个教授职位可能会同时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候选者。


那时你会意识到,科研,真的是一个人力资源极度饱和的领域


这种极端的生存状况下,连男科学家都顶不住。


一个后来证明是非常成功的男教授,曾亲口跟我说,当年在他几番申请教授失败的时候,已经准备好随时打包去公司做程序员了。


WHAT?世界知名的睡眠界学者在四十多岁的年纪去公司做程序员?


(但这种迥异的画风太常见了,我还见过四十多岁的中年博后从头开始读医学院打算转行做医生呢......)


在这种情况下,和生育严重冲突的女科学家们,就面临着“大逃杀”——生育,会严重干扰女科学家的职业发展途径。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诸多研究数据显示的:


一个于1956年美国婴儿潮开始的研究*,跟踪调查了83000位科学家的职业发展途径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只有 27% 的成为母亲的女性科学家能够获得终身教职,而这一比例在成为父亲的男性科学家无子女的女性科学家中分别为 48%46%


显然,妈妈们在前六年的终身教职率与其他助理教授相当,但之后就落后了。这表明她们面临着更高的早期生产力标准。”


M和H,就是最好的例子。



生娃对女科学家是个风险,那不生娃的又会怎样呢?

 

I博士,另一个所里的女PI,世界著名的脑情绪环路科学家。瘦小精干,开朗爱笑。


她的专业能力是顶尖的,我曾跟她探讨过课题,十分折服于她清晰的思路和强大的行动力。而且她曾在美国和瑞士受过训,也发表过非常棒的论文。


所以当我在德国遇到她时,很惊讶于她居然也在焦虑尚未拿到教授的现状。


她没有孩子,老公也非常支持她的学术生涯。她十几年如一日,全力以赴她的科学研究, 科研几乎就是她的生命。


所以,当她面临“非升既走”的巨大压力,一向热情开朗的人竟也在实验室里崩溃大哭


像很多学术界优秀女性一样,I博士为了全力奔赴理想而放弃了生育。可一旦评不上教授被迫转行,而在四十大几难以再生育的年纪,I博士这样的女性要面临远远大于男性的社会压力。


而像我这样选择家庭的凡夫俗子,在事业不顺的时候,好歹还能用孩子自我安慰一下。



眼看着I博士即将面对中年危机,那时尚在读博士的我倍感绝望。这么优秀和顶尖的科学家都拿不到教授,那我们下面这些虾兵蟹将们真的趁早转行吧,别再浪费人生了。


所幸,在我毕业一年后,我高兴得听闻I终于拿到了一个德国南部大学的教授职位。我仿佛看到了I博士像个小孩子一样跳起来欢呼,并自豪的让她先生称呼她“Frau Professor (教授女士)”,这是他俩平时开玩笑时的叫法,现在终于成真了。



有没有家庭事业都兼顾的很好的女科学家呢?


当然也有,我自己研究生时期,两个国内的师姐,就凭借自己极为出色的个人能力,成为了事业家庭两不误的典范。


据我观察,成为女科学家中的人生赢家,必须有两个重要条件


一、 卷赢其他所有人

二、 家人必须很给力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第一条不必多讲,打铁还需自身硬,更何况是在大浪淘沙的学术界,业界对成为母亲的妈妈,似乎更为苛刻。


“在平均结婚年龄 (27 岁)之前,科学家母亲的专利申请量分别是单身女性和无子女已婚女性的 5.3 倍和 2.5 倍,而学术论文发表量,则是后两者的1.3倍。”【*】


换句话说,也只有那些前期积累了更多学术成就的女性,才更敢去“冒险”生娃。


我认识的那两个国内的师姐就是这样,她们在生娃前就成为了自己领域的佼佼者,成果卓著。


第二条,更显而易见。


无论在智力或者体力上,科研都是一个需要参与者全情投入的行业。而照顾一个幼小的孩子,在至少体力上和所花时间精力上,绝对不输科研。

而一个正常人,是无法同时做两份高强度工作,还能拥有正常睡眠的。


这就是我在“妈妈三年”系列文章里说的:

带娃、工作、睡眠,只可能同时存在两个


你要想正常的活着的话,是必须保证一定量睡眠的。所以,就只能在(自己)带娃和工作中选一个了。


我那两个师姐家人们很给力,有丈夫和老人轮流带,她们自己才不至于被娃耽误多少时间。

(国外女科学家就得仰仗健全的幼儿托育机制了。)


但即便自身极其优秀,女性科学家整体的存活率也少得可怜:


“与男性相比,女性科学家受教育程度更高,结婚的可能性只有男性的一半,生孩子的可能性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一,但在科学领域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却只有男性的一半。【*】



看到这,也许你会替我们这群“可怜”的学术女性而打抱不平,或者偷偷把“成为科学家”这一选项从女儿的人生计划中划掉。


但就在绝大多数女性都纠结于生娃和事业如何二选一时,依然有一些个体,努力掌控自己的人生。


我最后必须要提一个“另类”的女科学家。


S博士,我专业领域曾经的青年翘楚,一位非常聪慧的德国女科学家。来德国前,我就曾拜读她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作,而后来居然有幸坐在她对面的办公室,时不时会以“迷妹”的心态去“偷窥”专注于工作的她。


我一直都相信,即使在竞争惨烈的德国——只有约5%的博士能最终成为教授——S也应该能成为教授的。因为她的优秀,让人望尘莫及:


博士期间就发表世界级研究,和我领域最权威的科学家一起,写出了我领域最著名的综述文章,早早名声在外。


我以为像她这样优秀的人才博士毕业就可以直接拿到教职,但她却为了解答由科研带来的困惑,心理学博士一做完,就跑去英国学习了一年(在我们俗人眼中完全没用的)纯哲学硕士。


回来后继续心理学博士后研究,不慌不忙,却每年都有3-5篇像模像样的研究拿出手。而且她不但亲自指导两三个博士生,还同时指导来我实验室进修的外国博士后。(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天赋型选手了)



这样一个能人,又是单身,没有家庭负担,就在我们所有人认为她马上就要拿到教授职位之时,却惊闻,经过深思熟虑后,她拒掉了那封别人梦寐以求的教授聘书而且逐渐终止了继续做基础学科的学术研究,开始在不惑之年重新接受临床培训,转攻精神问题的临床治疗方向。


无数人都替她惋惜,明明自己拼了那么多年,而且因各种阴差阳错也没有伴侣,能拿到手的稳定生活怎么就不要了呢?


S才不管,如果她当年能自己做主在博士之后立刻去读个其他(对找工作没啥用的)专业的硕士,只为给自己解惑,那她现在就能不受限于自己曾颇为辉煌的学术职业成就,拒绝多少人拼而不得的学术教授职位,急速转身投身于自己更感兴趣的人生方向。


所有人都只羡慕那个所谓的教授头衔,但这世俗眼中的香饽饽,在她眼中只不过是一份既死板又压力巨大的工作罢了。


人生有那么多可能,何必要活在别人的期许中呢?


我真的是大写的



我最后想说,改善女性科学家职业发展现状很重要,适当帮助女科学家,让她们不要因生育或其他家庭原因被迫退出,这些都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尊重她们的个人意志,不要盲目推举,不要为了改变表面数字而搞“政治正确”,不要给年轻人灌输那些看上去完美到让人怀疑的“成功人设”


要让年轻人认清楚事实真相,从而勇敢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实现自己(而不是他人)的理想,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和我一样曾挣扎(或继续挣扎)在科研一线的女性们。


我们都很棒。


祝姐妹们国际三八妇女节快乐。


竞一



参考资料


*https://www.nber.org/system/files/working_papers/w29436/w29436.pdf


本文相关文章内容,点击关键词查看!

成为妈妈的这三年(2): 新冠下的科研父母


生为女性意味着什么?女儿,我想告诉你这些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键词查看!

【神经毒素系列】德国Vd | 慎用儿童含氟牙膏 | 孕期摄氟

【德爸鸡娃系列】三岁会阅读 | 一岁学科学 | 鸡娃也爱娃  

【妈妈三年】没想到的事 | 科研父母 | 当妈失与得

【爆文】顺转剖 | 剖转顺 | 睡眠与新冠 | 睡觉能减肥?

【海鲜系列】孕妈和孩子该不该吃鱼 | 海洋食品安全

脑妈在de国
德国某700年老校的神经科学博士,前国内某top高校心理博士后,现长居德国儿女双全的妈妈,在这里分享跟德国“神仙爸爸”组队如科学探险的育儿经历,用理性的脑和感性的心,守护孩子大脑成长,呵护妈妈心理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