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特稿修改版,文末有小官宣~
去年的这个时候,写了一篇纪念自己生孩子的文章,凑巧赶上微信公众号开放公域流量,文章以我从未预想的速度,几天之内突破了二十万大关【前文】。
我在公号后台和私信里收到了大量海内外妈妈们的关怀和慰问,她们有的还分享了自己生娃的难处【前文】。
那时我第一次感到,无论看了多少例子、听了多少故事,只有自己生了孩子当了妈妈,才能体会到一个女人蜕变到母亲的痛和不易。
一年过去了,这些闯过生门,几乎以命换命成为妈妈的我们,过的好吗?幸福吗?满足吗?
01. 每日尽心照顾孩子的妈妈,却从照片中消失了
前段时间整理我家庭的电子相册,整理着整理着,我就发现有点不对劲了。
五百多G的硬盘里,大多数照片要么是孩子们自己,要么是爸爸和他们在一起的。
而六年来亲自带娃、几乎亲手换过每一片尿布的我,却极少出现。
当然,我喜欢抓拍孩子们和爸爸,因为觉得每个美好的亲子瞬间都值得记录下来。而我不爱自拍,所以我手机里并没有多少自己的照片。
德爸这个人,压根就不爱拍,从我俩恋爱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是这样了。
以前每次都得我强烈要求,他才会勉为其难的给我快速拍几张,也不管我头发、衣服、表情是否都配合到位了。
所以,以前他拍我的照片就很少有能拿出手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的理由是,他实在是不想为了光考虑这个照片得看上去多完美(很做作得那种),而忽略了当下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这样宝贵的时刻。
“用脑子记下来这个时刻岂不是更好?“他美其名曰。
年轻时不觉得有问题,但现在当了妈妈了,看到硬盘里我和他夸张的照片比例,忍不住会想:
万一哪天我不在了,孩子长大以后看这些照片,会不会以为小时候妈妈并没有常在他们身边呀?
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好像没办法跟任何人证明,我当妈妈这几年到底干了点什么。
别人无所谓,但自己天天陪伴的孩子,他们在前三年所形成的记忆,长大后往往就被遗忘了,这就是脑发育上大家都知道的“婴儿期遗忘”(infantile amnesia)。【1】
有天问小安是否记得我带两岁的他发现的一个好玩儿的地方,一个只有我们俩知道的地方。他眨眨眼睛想了半天,说不记得了。
虽然理解这是正常的脑发育现象,但那一刻是真的失落。
认真陪伴了三年后,孩子们却什么都不记得了。
图片来源:https://www.scienceabc.com/humans/infantile-amnesia-dont-remember-things-infanthood.html
我并不是唯一消失在家庭相册中的妈妈,我婆婆也是。
德爸小时候的照片也是以他和我公公为主。因为我婆婆和我一样,也爱给丈夫记录,却没有人为她记录。
我上一篇出来后,还有个读者妈妈留言:
所以我认为,被轻易的忽视,是妈妈们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02. 无数黑夜里,只有疲惫的妈妈一人陪伴宝宝
我生老二的那年刚好是哥哥开始上小学的第一年,也是我家整体来说鸡飞狗跳的一年。
住在德国的我们,因为希望给小安找到更好的教育环境,决定把他送到荷兰那边比较远的一个国际学校去上小学。
而那边又要求早上8点多就到学校。虽然前面写过一个科普如何快速调整孩子睡眠【前文】,但这么早起,对德爸这个千年“夜猫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了能让他爷俩睡个安稳觉,好让小安在学校不犯困、德爸在路上开车能安全些,从医院一生娃回来,我就主动承担了几乎所有照顾新生儿的任务。
这就意味着,不仅所有小婴儿白天吃喝拉撒玩儿全部都包揽,夜晚的不断醒来、奶、哄睡、继续醒来,也全部都要我一个人做。
(德爸有其他的分工,如每天来回两个多小时的接送小安,再加上给我做饭、收拾家里,也做了很多贡献。)
刚生完的时候,我还有还有比较严重的产伤(把一个8斤大娃硬顺下来,那不就是传说中“从鼻孔里拉了个西瓜出来”?【前文】)
刚回家的我每次从坐换到站立位,就感觉好像全身的血液都瞬间冲向了下体,我忍不住想会不会哪天那里突然“雪”崩了呢?
而且不说如厕时坐如针毡,连走路的时候都不能迈大步子,只能夹紧大腿只挪小腿,从后面看就像一个蹒跚的老太太......
但即使这样的身体状况,夜间需要哄娃的时候,我也不得不一个人困倦的抱着妹妹在屋内慢慢的踱步。
对于一个在海外独自生娃的妈妈来说,“做月子“这种事是不存在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熟知我们家地板上每一个隐藏缺陷的位置。
因为那些地方是我在夜间要避免踩到的,不然发出吱呀的声音可能会把妹妹惊醒,导致之前的哄睡前功尽弃。
不光如此,为了他爷俩能睡个安稳觉,我在几乎从未给妹妹在夜里大哭不止的机会。只要她一醒,我就立刻把奶送上。
几个月下来,妹妹生生被训练成了“奶睡高手”,困了就找我喝奶,一喝完奶就能立马睡着。
就这样,妹妹被舒服的奶睡到一岁半,我家两位“男士”也享受了一年半的优质睡眠,仿佛家中不曾有过一个新生儿。
而我自己却因奶娃更加频繁醒来,白天黑夜的时间被切的七零八碎,而从无法投入做自己的事情。
(你们在过去这一年里在这里读到的文章,都是我要么深夜、要么清晨,半个小时、半个小时的在键盘上凑出来的。)
然而所有的这些辛苦,都是隐形的,并没有任何人看见。
记得去年,母婴圈有个育儿博主po出了一个她一个人带俩娃入睡的监控摄像画面,之间她一个人一会搂大的,一会儿哄小的,两娃翻过来倒过去围蹭妈妈,折腾了好久孩子才睡着。
我看了那个视频,心想,没在家装个夜间监控摄像装置真是亏大了!
全网都看到了她某一天中带娃的不易,而我几乎天天如此、日夜如此,却并没有任何人看到......
别说外人了,同是一个屋檐下的德爸都没看到过。
是的,因为要保证他爷俩的睡眠,在夜里我都是一个人带着妹妹在卧室,还特意关紧门,以确保多次醒来哭的妹妹不把他爷俩吵醒。
* Photo by Claudia Mañas on Unsplash
这近两年来我身体上的变化包括但不仅限于:暴增的白发、愈加深刻的法令纹、和长久的腰腿痛......
但身体上的疼痛还是次要的,被社会方方面面的遗忘,才最伤妈妈的心。
自从全职在家以来,我以前繁忙的工作邮箱就渐渐的冷清了下来。
刚离职那会儿,还有很多出版社因为我最后发表的那篇文章的影响力,找我去做报告、甚至邀请我写某专业书籍的章节。
但是刚生老二又没人帮忙带娃的我,实在没办法分身,就都婉拒了。
而后来,就再也没有人找我了。
从外界看来,我这个曾经的科研职场人,也和很多曾经来过的女性一样,后来就消失了。
如何避免女性过早从职场中退出,推荐看雪莉桑德伯格的经典TED演讲《为什么女性领导人很少见》【2】
甚至,如果不是那一次去小安学校小朋友们讲脑科学【前文】,小安自己都不知道妈妈曾经是一名科学家。
应该说“也”是一名科学家。因为爸爸是科学家,他可是早就知道了。
如果不是自己坚持在公众号上时不时的传递观点、发出一些自己的声音,我就在社会上彻底不见了。
顺便问一句,你还记得儿时偶像孙燕姿吗?梁静茹呢?陈慧琳呢?
她们结婚生子之后多年内还有发片、发专辑吗?甚至新闻报道?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但这样的牺牲,却总被社会各方面认为是“理所应当”的,特别是在传统的德国。
比如,孩子们过生日时,他们当然是全场的焦点,得到大量的礼物、祝福和亲吻【前文】,而拼了老命生他俩出来的我,自始至终都没有被提起。
我不得不在心里苦笑:我的两篇德国“闯生门”文章已经二十多万阅读了,还有数不清的妈妈私信共情我。【前文】【前文】
但在德国的家里,这一切仿佛没有发生过,哪怕是在这“生娃受难日”的时刻。
(虽然德爸肯定也带孩子们给我庆祝“母亲节”了,但我仍偷偷“自私”的想,哪怕就提一句“生你这一天妈妈可吃了不少苦”呢,是我太矫情了吧?)
就连年轻时既带娃又工作的我的德国婆婆,在听我谈起职业女性生娃后面临的身份危机时,也只是说了句,“做妈妈不都是这样?我那会儿也是这样过来的。”
我期待中的女人对女人的共情,没有出现。
可能他们心里都默认,生娃、育儿这些事,本来就是母亲的本职工作,有什么好拿出来提的呢?
可一旦妈妈们没满足世俗的期待,往往会受到各方谴责。
比如,我婆婆会对她幼儿园孩子的年轻妈妈颇有微词,只因她们没有早早去接孩子,而是去健身、去沙龙、或者见朋友了。
“她们不是称职的母亲”我婆婆曾这样评价。
我差点就问出口:所以,我这样把什么都抛下留在家中的母亲,算是你心中“称职的母亲”了吗?
不光在个人层面妈妈们被无视了,在德国社会中,还有各种隐形的、系统性的对妈妈的忽视。
举个例子,为了鼓励国民生育和照顾家庭,德国会对有一个愿意留在家中照顾孩子的夫妻,减免税费。
而大家都知道,德国是个高税收高福利国家。你挣的工资越高,所缴纳的税费也就越高。
很多“双职工”家庭一算,发现两个人都出去工作,既无法更好的照顾孩子,又多交了不少税。
这样下来,两人都出去工作实际上也多挣不出多少钱来。
那还不如干脆留一个人在家把孩子带好,另一个出去挣钱。
考虑到对新生儿的照料的便捷性,这个全职在家的人往往就是妈妈(更不要提我们这些非德语出身本就不好找工作的外国妈妈了)。
而政府退给家庭的税,往往默认直接打入工作一方的账户(往往是爸爸的账户)。
所以,因妈妈全职在家而获得的家庭收入(退税),没有转到妈妈自己的账户下,而是丈夫名下的账户。
在我看来这是很不公平的。
要知道,很多(在德)妈妈长期在负责挣钱的丈夫面前感觉“低人一等”,自己默默承受自我贬低等长期负面情绪。
可她们明明对家庭增收是有直接贡献的啊!只是德国社会默认全职妈妈“从属”于这个丈夫,根本就没有体现出她们对家庭收入的直接贡献。
要不然,为什么就不能直接把钱打到妈妈名下的卡上呢!
即便存在这样的系统性忽视,妈妈们还是该做什么做什么,因为她们从来不是为了回报才去为家庭而付出。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一个“非升既走”的升职关头,可以暂时放下科研事业,全心照顾和陪伴孩子【前文】
但失去的自我身份,以及整个社会的各种隐形忽视,又让我不得不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发挥我的价值。
因为我知道,生活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一旦选择了眼前的舒适,日后一定会因放弃了自己而被因此而来的麻烦所追打。
只有当妈妈们真正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从属于”你的另一半,才有可能真正赢回自己的尊严。
德爸奶奶那一辈连出去工作都需要丈夫同意,我婆婆这一代能选择自己的职业,却也接受了德国社会给她们的女性角色设定,而我这一辈的妈妈们很多都像我一样在背娃创业。
我不知道哪一天才能让全社会都正视、重视为家庭默默付出的妈妈们的贡献。
但我希望通过我等的努力,让我女儿这一代,能至少得到大众的平视。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本可以躺平的带娃时间段里,我宁可一篇文章前后用深夜或清晨的零碎时间里写上好几天(因此永远错过热点)、宁可在疲惫的一天之后,依然在娃睡下挣扎的爬到电脑前码字。
希望妹妹长大了,能理解妈妈曾这样的努力的原因。
现在,20个月大的安妹能吃能喝,长势良好,运动能力出众,也慢慢戒掉了夜奶,能睡大长觉了。
德爸也在我“难道我远在天边的父母亲就不想看到自己女儿的生活的样子?”的灵魂发问下,逐渐开始拿起他的手机,把镜头对向了我。
他开始更多的体谅我这两年来的不易,越来越多的承担起陪妹妹玩儿的任务。
这才能有竞一逐渐支楞起来的可能。
作为社会的每一分子,我们都需要重新审视和重视母亲的角色。母亲不应只是家庭的默默付出者,她们更应该是被社会看见和尊重的对象。
在对妈妈重要的日子里,哪怕只有一句简单的 “妈妈辛苦了”,这其中包含的“看见”和“感激”,都会宽慰在无数漆黑夜里孤军奋战的妈妈们。
祝我的云妈妈姐妹们,每一天都是母亲节!
是的,就像你注意到的那样,这个公号
改~~名~~啦~~
竞一自己的IP,不再做家庭背后的隐身者,咱要支棱起来!
在这里会继续为大家书写我们跨国家庭在德国的故事、孩子成长的烦恼和小惊喜,同时我以后也会给大家分享,从一个神经科学学者的角度,对孩子成长、对妈妈心理健康、以及对AI时代父母的思考。
点个赞,或留言鼓励一下,让我们继续结伴而行吧!
竞一
于德国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键词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