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适应期真的过去了吗?孩子体内一种“无声的抗议”正在累积......

文摘   2024-09-11 20:24   德国  


幼儿园开学已经过去一周了,你家娃适应的怎么样?

你是否也曾像我一样幻想过,好好在家陪伴孩子几年时间,等到该上幼儿园了,就可以开开心心上学去,当天跟妈妈微笑挥手再见,然后就光速开启快乐的幼儿园时光?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我完全理解家长们特别是全职妈妈们渴望解放、恢复自由的心情(我也一样......),但“迅速适应幼儿园”这种事真的不存在。

反而,科学上的证据表明,孩子真正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适应期可能相当之漫长(能长达6个月啊!)

你可能不相信,觉得我的孩子也就是在幼儿园哭了几天,现在已经不哭了,能在幼儿园正常玩儿上一整天了。这不就已经说明孩子适应了么 ~

但你不知道的是,孩子看上去很好的表面下,一种由外部压力导致的激素却在悄悄累积......

幼儿园入园的适应期,可能真比我们想象的要长的多。

01. 压力激素皮质醇——孩子体内无声的抗议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我们很容易能看到他们情绪上的波动。但更有一种你看不见摸不着、但过多会危害健康的物质却在孩子体内飙升

—— 压力激素——“皮质醇”。

皮质醇的典型日常模式是,皮质醇水平在醒来时上升,早晨水平最高。皮质醇水平在一天中逐渐下降,晚上水平最低。

(看这24昼夜中优美的波峰波谷,我们的身体自有它的节律)

可当孩子第一次离开家、面对全新的环境时,他们的皮质醇水平会大幅上升。

研究显示,相比于在家被照料的同龄孩子,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体内皮质醇的分泌要高得多[1],而且这种高压力激素的分泌能长达10周。

(儿童体内皮质醇分泌量对比图:蓝色为居家,粉色为日托机构)[2]

02. 入园适应期可能比想象中的更长

这种激素的飙升并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即使孩子在幼儿园表面看起来适应良好,皮质醇水平仍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

一项综述汇总了7个相关研究,涉及三百多个幼儿的样本后发现,虽然孩子入园后的表面情绪逐渐稳定,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的皮质醇水平在下午时段依旧偏高(正常情况下,我们人体的皮质醇在早晨的分泌高峰后会在下午回落,但幼儿园的孩子们下午降不下来)

这提示我们,孩子表面上看似“适应”了,但实际上可能还处于持续的压力状态。

而皮质醇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有的孩子可能需要6个月之久。这种“超长应激”的状态,特别容易出现在那些三岁以下的小孩子上[3]

这种长期压力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尤其是情绪调节和记忆相关的区域,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03. 飙升的皮质醇对幼儿园孩子的大脑意味着什么

当皮质醇的持续飙升时,会潜在负面影响大脑的海马体(学习和记忆的中心,也参与情绪调节) 和杏仁核(情绪中心)的发育。


高水平的皮质醇会削弱这些区域的神经联结,进而在不同程度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记忆力、情绪管理、和冒险行为等。

比如有研究表明,3-5岁学龄期孩子的压力激素反应,可预测5-9岁时海马脑区的功能连接[4]表明学前期孩子经受的压力对大脑有持久的影响。

对于那些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的人来说,身体在长时间分泌“战斗或逃跑”皮质醇后,最终会“下调”激素,从而抑制应对生活所需的能量、注意力和活力[5]

("失去能量"、"失去活力",听上去像不像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不过,看到这里的家长们先不要过于担心。

因为孩子在幼儿园经历的一般性因不适应而带来的阶段性压力,在我看来算不上是会严重损坏大脑的“毒性压力”。

毒性压力是指身体压力管理系统强烈、频繁或长时间地激活。长期、无法控制和/或儿童得不到关爱成人支持的压力事件,往往会引发这些类型的毒性压力反应,比如长期的忽视、各种心理和躯体上的虐待。——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

我认为,如果孩子在日托由于短暂与父母分离和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可能更像是一种“可忍受的压力”。

可忍受的压力是指可能对发育中的大脑结构产生负面影响的压力反应,但通常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发生,使大脑有恢复的机会,从而有可能逆转潜在的有害影响。——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

所以,也就是说,我们家长依然有机会,来最大程度的帮助孩子从日间的日托压力中恢复回来。

04. 在孩子入园适应期,我们大人应该做一些什么来降低孩子的隐形压力

我想先特别强调的第一点就是:

缩短孩子在日托的停留时间

特别是,开始的时候要避免让孩子一整天待在幼儿园

前面提到了,幼儿在进入幼儿园的最初阶段会经历显著的压力和焦虑,使得体内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的上升。

由陌生环境带来的压力是随时间攀升的。

也就是说,孩子离开养育者的时间越长,在幼儿园待的时间越长,压力激素累积的就越多。

但好消息是,这个”压力山大“的状况可以由爸爸妈妈来终结。

研究发现,在日托机构中体内压力激素开始升高的孩子,在见到养育者后,体内压力激素升高的幅度就会显著减少,甚至可以终止孩子本来会出现的”飙升高峰”[6]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能尽早出现在幼儿园把孩子接出来,孩子的压力激素就可以更早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不至于长时间处于高位。


我猜你现在的内心戏一定是这样的:

    —— “不是吧,我刚欢天喜地的把娃送出去,你竟然让我马上接回来?!不是有老师吗?负责任的老师也可以安抚孩子吧?”


很遗憾,研究发现,只有家长亲自出现时孩子的压力水平才会下降,除此之外再好的老师都没办法帮孩子解压[7]

因为只有先前跟孩子建立起安全依恋关系的人(往往是父母),才有可能真的让孩子放松下来。

所以,一定要早点去幼儿园接孩子!!!

其他缓解孩子入园压力的建议

建立正向联系:

在接孩子回家的过程中,父母可以通过积极的互动,如温柔的拥抱和对视交流,帮助孩子释放在幼儿园积累的情绪压力,逐渐降低他们的皮质醇水平。

维持日常作息:

家长要尽量保持孩子在家时的作息一致,特别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有规律的饮食,这能有效帮助孩子在应对幼儿园的新节奏时有一个稳定的心理基础。

适应期应尽可能灵活、以孩子的感受为中心:

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他们的适应速度,不同孩子对幼儿园的适应时间不同,有些孩子需要更长时间来熟悉这个新环境,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表现灵活应对。

具体做法可以参考非常人性化的德国幼儿园的做法:

在处理分离焦虑这件事上,德国和荷兰幼儿园大不同?

逐步适应幼儿园,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支持,有助于降低他们在新环境中面临的压力,避免过早陷入长期的高皮质醇状态,这对他们未来的脑发育和情绪管理至关重要。


结语:大人的压力可以自我调节,但孩子真的需要我们的帮助

作为一名自己亲自哺育两个孩子多年(也累的半死)的科普自媒体妈妈,我深知父母们希望孩子快点适应幼儿园生活、自己好重新恢复正常工作的迫切心情。

然而,避免孩子处于长期高压力环境这件事家长真不能掉以轻心!

幼儿园入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过度的压力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和脑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孩子毕竟不是个笔记本电脑,移到哪里都能正常使用。

他们是一个和我们建立了几年深厚感情链接和依恋关系的,除了我们之外无所依靠的(可怜)小人儿,他们对这个陌生外部世界充满了怀疑和恐惧是不难理解的吧?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他们和这个陌生的世界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哪有可能那么快呢?

别说一个孩子了,就我们自己,在第一次离家去上大学、换了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我们作为成人还有诸多不适,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呢。

我们凭什么就认为一个对这个世界完全无能力为的幼儿,就应该“迅速”适应呢?

请家长们再多一点耐心吧,理解并包容孩子们初入这个社会时的恐惧和焦虑,多多陪伴在他们身边。

哪怕这个过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谁让我们父母,是帮孩子解除分离焦虑和入园不适的,唯一的那把钥匙呢。


参考资料


[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376573/
[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885200606000421
[3]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6-11665-010
[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8929319303238
[5] https://earlylearningnation.com/2022/03/chronic-stress-can-affect-preschoolers-resilience-and-self-control-sensitive-parenting-can-mitigate-those-risks/
[6]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745691616680612#body-ref-bibr104-1745691616680612
[7]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745691616680612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键词查看!

【神经毒素系列】德国Vd | 慎用儿童含氟牙膏 | 孕期摄氟|孕妈和孩子慎吃鱼 | 海洋食品安全

【德爸鸡娃系列】三岁会阅读 | 一岁学科学 | 鸡娃也爱娃  

【妈妈三年】没想到的事 | 科研父母 | 当妈失与得

【爆文】顺转剖 | 剖转顺 | 睡眠与新冠 | 睡觉能减肥?


脑妈在de国
德国某700年老校的神经科学博士,前国内某top高校心理博士后,现长居德国儿女双全的妈妈,在这里分享跟德国“神仙爸爸”组队如科学探险的育儿经历,用理性的脑和感性的心,守护孩子大脑成长,呵护妈妈心理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