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间,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乃是一方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县城中有一位名叫朱廷旦的富户。他家的府邸坐落在县城的中心,朱红大门,高墙深院,庭院之中楼阁重重,回廊蜿蜒。朱廷旦家资万贯,良田千顷,在当进颇有名气。
朱廷旦虽富甲一方,却为人善良,心怀慈悲。每到灾年,老百姓无以为食,只能外出逃荒的时候。他常常下令开仓,将一袋袋白花花的大米,一桶桶黄澄澄的粮食分发给那些灾民和贫民。因此在老百姓中得到了一个“朱大善人”的称号。
朱廷旦年近五十,家中妻妾成群,那后院之中,环肥燕瘦,莺莺燕燕。只可惜命运弄人,他仅有一女,名唤琼英。对这个唯一的女儿,他很是娇宠,要什么给什么。
琼英所居住的阁楼,布置得精致典雅。窗前,摆放着一张雕花的书桌,桌上整齐地排列着笔墨纸砚。墙上,挂着几幅名人字画,为这房间增添了几分书卷气。
琼英自幼聪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生得花容月貌,那白皙的肌肤,宛如羊脂玉般细腻;双眸明亮,恰似繁星闪烁;樱桃小口,不点而朱。且心地善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朱廷旦视若掌上明珠,一心想为她寻得一位如意郎君,让她此生幸福无忧。
彼时秀水县有一位年轻书生名叫廉清。廉清家境贫寒,家中的茅屋破旧不堪,屋顶的茅草在风雨中飘摇。但他才华横溢,每日坐在那简陋的书桌前,在昏黄的油灯下,勤奋苦读。他为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虽身处困境,却心怀天下,渴望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为百姓谋福祉。
一次偶然的机会,廉清与朱琼英在城中的湖畔相遇。当时,湖面上波光粼粼,荷花盛开,清香四溢。廉清正漫步湖边,口中念念有词,背诵着诗词。琼英则在丫鬟的陪伴下,前来赏荷。二人目光交汇,刹那间,仿佛时间静止,一见钟情。廉清望着琼英,眼中满是爱慕与惊艳;琼英看着廉清,心中泛起丝丝涟漪。此后,他们时常在这湖畔吟诗作画,互诉衷肠,彼此的感情日益加深。朱廷旦见廉清一表人才,又闻他才学出众,心中也颇为满意,便应允了这门亲事。
成婚之后,廉清与琼英居住在朱家的一个小院里。庭院中种满了各种花草,四季花开不败。廉清与琼英携手站在花丛中,廉清轻声诵读着诗书,琼英则在一旁静静聆听,时而为他递上一杯香茗,时而与他探讨书中的精妙之处。夜晚,烛光摇曳,二人相对而坐,廉清挥毫泼墨,琼英则在一旁研墨铺纸,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廉清在琼英的鼓励与支持下,学业大进,对科举应试充满了信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日,朱廷旦正在书房中处理事务,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眼前发黑。他挣扎着想要呼喊,却发现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无法出声。随后他便一头栽倒在书桌前。
家丁们听到动静,匆忙赶来,只见老爷昏迷不醒,顿时乱作一团。家中上下四处求医,那些郎中们一个个神色凝重,摇头叹息,均无回天之术。朱廷旦自知大限将至,便将家中事务托付给廉清,又叮嘱琼英要与廉清相互扶持,随后便溘然长逝。
朱廷旦死后,廉清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每日穿梭于田间地头,查看庄稼的长势;又在账房之中,仔细核算着家中的收支。但朱廷旦的那些妻妾们,见廉清年轻,且并非朱家亲生之子,任什么得此富贵?心中嫉妒与不满的火焰熊熊燃烧。她们时常聚集在庭院的角落,叽叽喳喳,犹如一群聒噪的麻雀。
“哼,他一个外人,凭什么掌管咱们朱家的家业?”
“就是,谁知道他安的什么心,说不定早就觊觎咱们朱家的财产了。”
她们在背后搬弄是非,寻衅滋事,妄图将廉清赶出朱家。
这一年,嘉兴府遭遇大旱,烈日高悬,天空中不见一丝云彩。大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困苦,流离失所。差点就到了人人易子而食的地步。廉清见此情景,看着自家满满的粮仓前,决定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在他的一声令下,粮仓的大门缓缓打开,一袋袋粮食被搬运出来,堆积如山。百姓们排着长队,依次领取粮食,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感激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然而,廉清的这一善举,本是出于一片好心,却不想被朱廷旦的小妾们抓住了把柄。
“你们看,他私自开仓放粮,这朱家的粮食难道是他一个人的吗?肯定是他私吞了朱家的财产,现在假仁假义,以博取名声。”
她们污蔑的话语如同一把把利刃,在人群中传播开来。此事越传越广,很快便传到了嘉兴府知府的耳中。这知府名叫贾范,这是一个刮地三尺的贪官,他听闻此事后,也不调查核实,便下令将廉清捉拿归案,打入大牢。
琼英得知丈夫被抓,心急如焚。她的眼中满是泪水,匆匆赶到府衙,却被衙役们阻拦在外。她四处奔走,求亲告友,那些往日里与朱家有往来的人家,如今却都大门紧闭,对她避而不见。
她无奈之下,只好变卖家产,筹集钱财。家中的珍贵字画、古董瓷器,一件件被拿出来售卖。她手捧着这些物品,眼神中满是不舍与坚定,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救出廉清。她带着筹集来的钱财,来到府衙,想要贿赂贾范,为廉清洗清冤屈。
然而贾范收了钱财,却并未释放廉清,反而将他带到公堂上,严刑拷打。公堂之上,阴森恐怖,刑具摆放一旁,散发着冰冷的气息。贾范坐在公案后,怒目圆睁,大声呵斥:“廉清,你私吞朱家财产,还不快快认罪!” 廉清被绑在刑架上,衣衫褴褛,遍体鳞伤,但他眼神坚定,宁死不屈,坚称自己清白无辜:“大人,我廉清问心无愧,绝无此事,您莫要听信谗言!”
在狱中廉清受尽折磨。牢房阴暗潮湿,散发着腐臭的气息。地上铺满了稻草,却依旧冰冷刺骨。墙壁上爬满了青苔,老鼠在角落里穿梭。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他坐在牢房的角落里,借着微弱的光线,诵读着诗书,心中坚信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而琼英也没有放弃,她每日都到府衙门前哭诉,那凄惨的哭声回荡在府衙上空。她跪在地上,双手合十,祈求上苍能够保佑廉清,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期待。
这一日,琼英在府衙门前遇到了一位名叫曾九功的年轻书生。曾九功生得眉清目秀,气质儒雅。他见琼英哭得可怜,便上前询问缘由。琼英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曾九功听后,义愤填膺,他紧握着拳头,说道:“这等冤案,我绝不能坐视不管!” 他决定帮助琼英,为廉清伸冤。
曾九功四处走访调查,穿梭于大街小巷,询问每一个可能知晓真相的人。他来到朱家,仔细查看账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又与朱家的家丁、丫鬟们交谈,从他们的话语中寻找线索。他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怀疑是朱廷旦的小妾们与贾范勾结,陷害廉清。但他手中的证据并不足以翻案,还需要更多的线索。
与此同时,廉清在狱中也结识了一位名叫陈仲鱼的老囚犯。陈仲鱼头发花白,面容憔悴,但眼神中透着一股坚毅。他因被人诬陷而含冤入狱,在这狱中已经度过了多年时光。他见廉清为人正直,且与自己同病相怜,便与他结为好友。在那阴暗的牢房里,他们时常相对而坐,相互鼓励。
“廉清啊,莫要灰心,真相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的。”
“陈兄说得对,我相信善恶终有报。”
他们探讨学问,诵读诗书,在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一日,陈仲鱼突然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是一个深夜,他在狱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忽然听到隔壁牢房传来两个狱卒的谈话。他悄悄起身,将耳朵贴在墙壁上,仔细聆听。其中提到了朱廷旦的案子,似乎与贾范的一个心腹有贾大有关。廉清听后,心中一动,他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于是,廉清拜托陈仲鱼设法将这个消息传递给曾九功。陈仲鱼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利用自己在狱中多年积累的人脉,贿赂了负责送饭的狱卒何九,让他将消息带出了监狱。
曾九功得到消息后,立刻展开调查。他四处打听贾范心腹贾大的下落,历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那个人。在曾九功的威逼利诱下,那人心腹终于吐露了实情。原来,朱廷旦的小妾们为了争夺家产,与贾范暗中勾结,设计陷害了廉清。她们伪造了账目,买通了证人,精心策划了这一场阴谋。
曾九功拿到了证据,立刻前往府衙,将证据呈交给了贾范的上司 —— 浙江巡抚。浙江巡抚与贾范并不是一个派系,并且双方还有私怨在身,得到了这个把柄,他喜出望外。拿到曾九功递来的证据,他越看越阴沉,气得他一巴掌拍在桌子上:“贾范啊,贾范,我以为你不过是一个贪婪的小人,想不到你如此丧心病狂。”
他当即下令,让人将贾充请过来,说有要事相商。
范贾与他虽然关系不好,但好歹是上下级的关系,上级有命,贾充正在家里陪着一个美艳的小妾聊天。赶紧换了袍服,乘轿子来到了巡抚衙门,谁料到他刚进门,就被浙江巡抚衙门的人给抓了起来。
范贾大声呼冤,但巡抚大人将那证据扔在他的脸上之下,范贾当时如拔了气芯的轮胎,瘪下去了。
巡抚大人当即开堂重审此案,有人证在手,他又派人搜罗了县衙,又找到了一些物证。最终,物证人证确凿,范贾被罢官免职,朱延旦的那些小妾们,也挨了板子,有娘家的赶回娘家,没娘家的直接发放教坊司。
而廉清也被平冤昭雪,并且由于他赈灾有功,还被巡抚大人送了一块匾额。
廉清出狱的这一天是大晴天,从黑洞洞的大牢走到外面,那刺眼的阳光晃得他睁不开眼。他用手挡着那一缕缕的阳光,待他将手下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妻子琼英俏生生地站在门外,含泪盯着他,唇边却带着一丝微笑。廉清上前一把将妻子抱在了怀里,二人相拥而泣。
曾九功的义举也在当地传为佳话,人们纷纷称赞他为 “义士”。大街小巷都在传颂着他的英勇事迹,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着长辈们讲述这段传奇,眼中满是敬佩。
经此一难,廉清更加珍惜与琼英的感情。他回到家中,更加刻苦攻读,那书房中的灯火常常彻夜通明。终于,在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成为了一名朝廷官员。他为官清正廉洁,造福百姓。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兴修水利,开办学堂,深受百姓的爱戴。百姓们见他出行,纷纷跪地叩谢,高呼:“青天大老爷!”
而琼英则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与他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幸福的一生。他们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了许久,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段佳话,时刻提醒着人们善恶终有报,正义永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