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县太爷巧断糊涂案

文化   2024-11-21 00:35   河南  

清朝嘉庆年间,在县城东边小村子里,有一位于老太太。

这一天,于老太太去看望女儿,在女儿家一直待到了晌午,这才急忙向家赶,虽说是晌午,但阳光依旧毒辣,如烈火般炙烤着大地。

于老太太正沿着那尘土飞扬的小路,从女儿家往自家赶。

她弓着背,挎着个半旧的筐,筐里的几升粮食压得她有些吃力,粮食下面还藏着女儿偷偷塞给她的八百文铜钱。

老太太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汗珠不停地滚落,打湿了衣衫,她时不时抬手抹一把汗,嘴里嘟囔着:“这天儿,可真要命。

走着走着,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于老太太回头一看,是邻村王家的媳妇。那王氏年轻体健,脚步轻快。于老太太喘着粗气说:“是王家媳妇啊,快来帮我拿一下,我这老骨头都快散架啦。”王氏笑着应道:“于婆婆,您受累了,我来。”说着,便接过了筐,大步向前走去。

没一会儿,王氏就走得老远,她回头喊道:“于婆婆,您太慢啦,我在前面村子等您啊。”

于老太太挥挥手:“行,你先走。”等于老太太好不容易走到前村,却见王氏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站着。

于老太太急忙赶过去,放下筐就翻找起来,找了半天,脸色变得煞白:“我的钱呢?王家媳妇,我筐里的钱没了!”

王氏一脸惊讶:“于婆婆,我可没看见啊,您再好好找找。”

于老太太急得眼泪都出来了:“这可咋办,这是我闺女瞒着女婿给我的,那是她纺纱织布一点一点攒的啊!”说着,就开始骂起来,边骂边要去拉王氏的衣裳,像是要搜身。

就在这时,本地县令叶芸士大人的轿子从东边缓缓而来。县令听到吵闹声,下了轿,皱着眉头问道:“何事在此喧哗?”

于老太太“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诉道:“大人啊,我的钱没了,这可让我怎么活啊!”

县令看了看王氏,王氏站在一旁,神色有些紧张,不过那容貌倒是清秀,穿着一身粗布夏衣,腰上鼓鼓的,像是缠着东西。县令心想,自己身边的差役都是男人,男女有所不便,若是贸然搜身,毁了这女子的清誉,怕是要寻短见。这如何是好?

他抬眼望去,旁边有一座古旧的庙宇,像是一座关帝庙,便说道:“都随我到庙里去。”

众人进了庙,里面阴森森的,关老爷的神像在昏暗的光线里显得有些威严。

县令让差役把当地管事的人找来,吩咐道:“天太热了,去打四两酒来。”

管事的人不敢怠慢,不一会儿就把酒买回来了。县令让人拿来秤一称,眉头一皱:“分量不足,这是怎么回事?”

差役赶忙把卖酒的人带到庙里。县令大声问道:“地方管事的人买酒,给你钱了吗?”

卖酒的哆哆嗦嗦地回答:“大人,如数给我了。”县令一拍桌子:“哼!既已如数给钱,为何酒的分量不足?本应重重罚你,念你是个无知村夫,罚你出八百文钱,少一文都不行,速去取来!”

卖酒的吓得脸色苍白,急忙跑回去拿了钱来。县令把钱递给于老太太,温和地说:“老人家,您的钱或许是忘在女儿家了,莫要再为难这妇人了。”于老太太千恩万谢,拿着钱走了。

县令又看向卖酒的,问道:“你这酒肆开了几年啦?”卖酒的低着头回答:“大人,五年了。”

县令接着问:“可有外欠的账目?”卖酒的眼睛一亮:“回大人,有呢,欠了二百多千文。我要了几次,快成死账了。”

县令微微一笑:“这些钱要回来,也能解你燃眉之急。”他拿起笔,在账簿上添了一笔。

说罢,他招来差役,详细嘱咐道:“你们去按账索债,这些都是穷苦农家,有钱的就让他们如数还清,没钱的就用粮食折算。若有故意违抗者,抓来重罚。”差役领命而去。

过了些时日,差役回来复命,说欠款都已追回。县令把卖酒的叫来,问道:“罚你的钱,让你受委屈了,如今可还有怨言?”

卖酒的磕头如捣蒜:“大人真是青天啊,小人感激不尽,哪有怨言。”说完,欢欢喜喜地走了。

再说邻村的王氏媳妇,其实是她从于老太太的篮子里摸了那八百文钱,趁着老太太腿脚慢,撩起粗布衣裳,缠在了腰间。

本以为遇到县太爷,要吃官司,谁料到县太爷是一个糊涂官,竟放过了她。

她心情大好,高兴地回到家,正准备了自己男人炫耀自己赚了八百文钱,却知道丈夫一脸晦气样。

“咋了这是?”

“别提了,这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今天县衙的差役帮县城东头老王头的酒肆收账,来到咱家,非说我欠了老王头八百文,说不给就拿粮食顶账,我没办法,只能掏了这笔钱,你说冤不冤?”

听了男人的话,王氏当时就傻了眼,原来县太爷早就知道自己偷了钱啊!只不过顾自己的名声,这没让人搜身。

后来,这桩趣事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百姓们都对县令叶芸士的聪慧公正赞不绝口。

木子君的小屋
读诗,读史,读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