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农夫因为喜欢吃牛肉而被地府捉拿,因救过一对母子而免于刑罚

文化   2024-06-22 10:09   河南  
明末,德州城东边的村落里,有一个农夫叫张清,张家祖上薄有田产,小日子过得还可以,张清家里人很喜欢吃牛肉,因此他们家世代都养牛宰牛。
养牛宰牛在古代也是一个利益链,他们在牛马市买来农民的瘦牛,等养肥了再加价卖给当地的回人,由他们宰杀之后卖肉。

在饲养的过程中,牛吃草拉出来的牛粪,又是肥田的好施料。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化肥,农家肥是主打。而上了牛粪的田地,自然能比别人多打三五斗。在卖牛的时候,由于养肥了,重量增加了,利润远远超过了本金。
可以说,张家就是凭着这一手,从农民手里得到利益。
张家养牛,少的时候都有六七十头,多的时候有一百多头,规模不小。
这一天,张清在市场上买了一头肥牛,才花了两贯钱,他牵着牛刚要回家,被一个农夫拦住了:“老哥,您这牛挺肥的,卖不?我原再加二百钱买了它!”
“不卖!”张清冷笑,心中暗想,待我养上几个月,长膘了再卖给那些宰牛的回人,至少能再赚个好几贯,我看得上你那几百钱?
那个农夫又加了几百钱,但张清不为所动,牵着牛马回了家。
过了几个月,他将牛牵到了镇上的回民马三家里,马三是专业宰牛的,由于当朝禁止宰杀耕牛,喜欢吃牛肉的多,有价无市,所以马三一看到这头牛,高兴地差点蹦起来,当即给了张清四贯钱,张清拿着钱,笑得眼都睁不开了,他割了几斤牛肉,美滋滋地回到家,一家人吃了一顿土豆炖牛肉。
当天晚上,他正美滋滋地抱着媳妇睡觉,突然传来了敲门声。他打开门,发现是两个身着皂色公服的差身站在他面前。
“你可是德州的张清?”
“小老儿正是,不知道差爷有啥事上门?”
“废话少说!你摊上事了,有人告你。”为首的一个粗壮汉子从怀里掏出一张拘捕令,在他面前一晃,接着解下腰间的铁链,套在他的脖子上,不由分说就要带他走。
“差爷!”张清想掏点银子贿赂这两位差役,却发现自己只是出来开门,只著着单衣。只好一脸堆笑:“差爷,不知道是谁告的我?”
为首的人皮笑肉不笑:“你自己做了什么事,你自己不知道吗?”
说着一抖手里的铁链,张清差点摔了一个跟头。半路上两个差役不停地埋怨,大晚上出来跑差,连一口水都没有喝。他们表面上在埋怨,实际上也是在索贿。

张清一脸为难:“差爷,我出来得急,身上啥也没有。要不你们放我回来,取得银子?”
“想得美!误了时辰,大老爷的板子可是打得很。”
张清陪笑:“那这样吧!待我官司了结,回到家,我一定加倍奉还。”接着他说了一大堆不要钱的好话,才哄得两位官差面色转霁。
半路上,他们经过一道山,山上有好多牛,个个骠肥体壮,一看就能卖得上好价钱,张清愣了,本地啥时又多了一个养牛的?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一头公牛带着牛群(不是相声演员那位)带着了官差面前,前腿一弓,跪在了地上:“差爷,就是这位张清,为了口腹之欲,宰杀公羊,致我族群死于刀俎之上,您一定要禀告上官,给我们报仇啊。”
张清愣了,啥时候这牛也会说人话了?
为首的差役手扶腰间的铁尺,朗声道:“我等就是为了这场官司而来,我家大老爷一定会为你们主持公道的,待过了堂,一切明了,现在不要为难我们。”听他这么说,这群牛纷纷让开道路。
张清这才明白,抓他的哪是什么官府的差役,分明是地府的鬼差。他心乱如麻。
下了山,没走多久,他们进入了一座大城,进城又走了一里路,来到一座官衙前,这气派,啧啧,比张清去年进德州府看到的按察府衙门还要宏大气派,得是多大的官啊。
他如行尸走肉,跟着差役进入了大堂之上,发现一个身着王服,头戴九梁冠的官员坐在上方,一头牛跪在台阶上。
这头牛一看到张清,就大骂道:“张清,你擅杀耕牛牟利,大老爷是不会放过你的!”
随着一声惊堂木,台上的官员开始审案,一边的红衣判官拿出一个账簿,将张清何日何时,买了几头牛,最终谋利几何,都讲得明明白白。张清有心辩解,但在事实面前,只能低头承认。
那个官员大怒:“尔巧夺人财,忍心害物,应该受刀山之刑。”说罢,一挥手,马上有牛头马面上来,将他给拖走了。
没多久,张清看到一座山,极其陡峭,山上利刃纵横如密竹,山上的人都被剖肠刺腹。鬼差催促张清上山,他吓得浑身发抖,哀号不已,退缩不前。鬼差用巨锤击打他的头,他痛得难以忍受。
就在他以为自己死定了的时候,突然有一个鬼差拿着一封公文来了:“王爷有令,案情有反复,着张清回衙听审。”
张清听到这话,如同获得了重生。

再次回到大堂之上,他看到那官员面色相比刚刚和善了不少,心里稍微放松了些。
官员说道:“你所做的事,本来是没有再生之理的,但你生前曾救过母子二人性命,所以本王嘉奖你的善行,让你还阳。你一定要痛改前非,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否则冥界的惩罚最终还是不能免除的。”张清连连称是。
官员派原来的两个差役送张清回家。到了家门口,为首的那个差役说道:“之前说的话不可食言!”张清连连称是。
他一进了家门就醒了过来,原来他已经死了两天了。他立即起床,让家人买了两块金银纸箔作为冥资,亲自在大门外焚烧。
那官员,也就是阎王说他救过一对母子的性命。他想了好久,才想到这事发生在前几年。
那一天,张清看到一群村妇围着一个少妇在劝解,他好奇地问是怎么回事。一个妇女说:“刚才看到这个少妇坐在这里,她抱着的孩子哭得很厉害,但突然就不哭了。我们觉得很奇怪,就急忙去看,发现这个少妇用带子围着孩子的脖子,快要勒死了。
我们问她,为什么要谋害亲生骨肉。
少妇说说她丈夫去德州做生意,两年都没回来,她抱着孩子去找丈夫,一直没有下落。现在钱用完了,她羞于乞讨,就想勒死孩子后自杀。”这时还有很多妇女在劝解少妇,一个妇女说:“不必多劝了,在这里劝了也没用,万一她换个地方还是勒死孩子,谁能一直跟着她劝解呢?”张清听了,觉得有道理,就问少妇的来历。少妇说:“我丈夫叫李智,是济阳人。”张清说:“你先在我家住下,等旺月时我送你回去。”少妇听了,含泪磕头感谢。
少妇在张清家住了两个月。这时,李智回家发现妻子不在,就一路追踪到了德州。夫妻相见后,张清还稍微资助了他们一些钱,送他们回了家。张清救母子二命的事情,应该就是这件事。
经历了地府二日游,张清再也不敢重操旧业了,他努力告诫家人不要吃牛肉,还把自己养的牛都卖给了需要耕种的农家,对于那些在市场上偷偷卖牛的回族人,他也坚决追回并责令他们改正。这天他看到官府发布的禁止宰杀耕牛的告示,认为这对重视农业生产和减少盗贼十分有益,于是抄录下来,用以告诫子孙后代。告示的内容大致如下:
“农耕首在畜牧,屠杀耕牛隐伏祸根。依大明法律,如一家宰杀耕牛,发被发现,四邻也有隐瞒不报之罪恶,根据情节严重,或杖刑,或流放。哪怕自己家的耕牛,私自宰杀,也要受到惩处。
最近不良风气日行,有人为了牟利,而忽略农耕之根本,有些大胆之人,借卖牛肉之名聚集同伙,完全不顾百姓的灾难,只依赖厨师的刀工来掩饰罪行。他们等待时机在田间偷盗,为了贱卖而不顾牛肉的来源,甚至藏匿残皮,试图销毁罪证。这让原本用来帮助人们耕作的牛,变成了血腥的牺牲品。
为了严惩这种行为,我们发布了此告示。希望大家能明白,耕牛之重,关乎社稷万民,不是随便可以宰杀的。
自从张清之后,张家三代人一直过着温饱平和的日子,家族中已经有人取得了功名。虚白道人曾评价说:“赏罚分明,是神道最公正的表现。看到坏人做坏事就给予惩罚,看到好人做好事就给予奖励,这不正是神道所倡导的吗?张清改正了过去的错误,神道就保佑他的后代,这也是神道对改过自新者的嘉奖。”
在古人看来,"牢"这个字是由"牛"构成的,"狱"这个字是由"犬"构成的,如果不食用牛和犬,那么牢狱之灾便可避免。这是因为牛被视为上天玄武之精,而犬则带有地土牢狱的气息,这些动物不是用来在郊祀中祭祀的,就是用来供奉天神的,因此,牛当然不是民间应该随意食用的。更何况,牛能犁耕万顷的田地,对社会有巨大的贡献;它们在三春时节吃草,也不会对人造成任何伤害。我们怎么忍心既利用它们的劳力,又吃掉它们的肉呢!它们耕田时气喘吁吁,汗如雨下,田垄边的血汗还未干透;而我们却剖开它们的骨骼,剥下它们的皮,使它们成为厨房中的食物。这是多么令人哀伤啊!
如果地方官员能严格禁止并缉拿那些宰杀耕牛的人,让屠夫们警觉,那么这侯百里在《周书·王会》的注解后面附上了伊尹四方献令的例子,《左氏传》和《太史公书》中这样的例子尤其多;在正文后面附上禁止宰杀耕牛的告示,这种方式可以追溯到古代最久远的案例。
当然,随着社会的变化,农耕的主角由耕牛变成了机械,耕牛的地位才一再下降,就是另外的说法了。


木子君的小屋
读诗,读史,读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