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保靖黄金茶》||文/宿云胜||【京西纪事】总801期

文摘   历史   2024-08-30 16:24   北京  

文史 | 人物 | 胜迹 | 军政 | 轶闻 | 钩沉

20240830 163期 总801





 今年梅雨之季格外长。湿漉漉的天,湿漉漉的地,湿漉漉的日子和情绪。最好,酉水河边寻一茶楼,二三好友,静坐“偷得时光半日闲”,啜饮芳茗或闲聊人情世故。

杯中的茶,在烧开的泉水冲击下,展现一种金黄色的质地,穿过岁月的沧桑,看见我们和他们的身影。

此茶,当保靖黄金茶。

天生丽质难自弃

保靖黄金茶生活在湘西保靖县,处在北纬神奇的28度。这句话有点拗口,但是也是必须的。

保靖这地方,在酉水的中游,酉水是沅水最大的支流,沅水是湖南四水之一,浩浩荡荡汇入洞庭湖。

一片好茶叶的诞生,需要土壤、气候、基因和人文的综合作用。

这里的土壤。吉首大学张永康教授通过二十多年研究,发现湘西州在地理位置、气候、土壤以及地质结构因素的影响下,潜藏着三个优势。据此,他提出大湘西“三带”理论:微生物发酵带、富硒带、亚麻酸带。保靖属寒武纪地质,独特的红砂岩土壤,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为茶叶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对人体均具有良好的保养治疗作用。原产地(核心产区)的品质最好,得益于土壤中含有特异的绿磷矿。磷是茶树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它参与很多极其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对提高茶叶的品质特别是香气和滋味两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这里的气候。武陵山枕高原瞰平川,吕洞山千沟万壑。保靖县吕洞山一带,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山高林密,溪河众多。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春夏之季,气温上升,雾气缭绕,温润宜人宜茶叶生长;秋冬时节,无长时雪凌,无致命严寒。专业一点讲,多云雾天气,散射光丰富,活动积温、极端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率均有利于茶树生长和茶叶有效物质成分形成

这里的基因。茶源位于吕洞山下的黄金村,曾经十分偏远、毫无工业污染、充满乡村气息和民族风情。龙颈坳、格者麦、德让拱、库鲁、夯纳乌、团田、冷寨河七大古茶园,像七颗明珠镶嵌的古老的大地上,默默传承黄金茶独特的基因,潜藏一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茶园中古茶树主干围径在30cm以上的古茶树有2057余株,明代古茶树718株,清代1339株。

这些是大自然恩赐给保靖人民的财富,盛大而稀缺。

这里的人文。保靖县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南边吕洞山周边苗寨在茶园中,茶园得苗寨魂交。酉水流域以土家族为主,多元文化在此传承融合,充满着神秘神奇。苗蛮,边墙,征伐,斗争,熔铸成此地人文底色。尽管这些成为历史的遗迹,但是引发后人观察与反思,思索与感叹。

众里寻他千百度

中国的苗族,曾经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据说,历史上的苗族曾经多次大迁徙。以蚩尤为首“九黎”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到了春秋至战国时期,坚韧的苗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了“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秦吞巴并蜀灭楚后,苗族又大量向西向南迁逃。他们中的大部分溯沅江,进入武陵地区的“五溪”。历史上苗族的迁徙,大体是由东向西。经历了很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直到十九世纪(近百年)才定居下来。

苗族迁移到了吕洞山地区定居,先民被发现此地多茶树,满山、满溪沟的。现在叫夯吉的地方不少。夯即峡谷(山谷),吉即茶。

从此,茶深深融入这个民族的血液和生活中。

从吕洞山扩展到整个保靖,你会发现,保靖这地方和茶很有缘分。专家考据,秦朝是世界茶文化策源地,“秦人取蜀,始知茗饮事”(明代顾炎武《归知录》)。秦朝统一中国后,种茶制茶饮茶在长江流域传播开来,史料《桐君录》有吕洞山种茶制茶记载。四方城遗址(公元前202年)和魏家寨古城考古出土的文物中,杯、壶、钵、炉、缸等陶土生活器皿,应当与饮茶相关。试想,酉水作为链接大西南的重要通道,保靖自然是茶叶重要传播节点。

一种山野普普通通的茶树,得到贵比黄金的美誉,既有传奇色彩,又有偶然中的必然。故事是个标准版本。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农历四月,湖广贵都御史陆杰巡视兵防,途中,一行多人染瘴气,行至冷寨河苗寨(今保靖县吕洞山镇黄金村)已不能行走。当地苗族老阿婆摘茶沏汤服用后,身体立愈。陆杰当场谢老阿婆黄金一两,并将此茶列为贡品,岁贡皇朝帝君。

至此,茶名黄金茶,寨名黄金村。

至此,“一两黄金一两茶”不胫而走,名满天下。

不经一番彻骨寒

哪来梅花扑鼻香

当那个叫做春天的季节走来,茶树从半年的休眠中苏醒,阳光将茶树的芽头轻轻拉起。保靖的十多万亩黄金茶园,绿得让人心醉。

一个新的茶喜剧开启。采茶工们从周边赶来,从事一场采摘希望和幸福的劳动。绿意盎然的田野、山坡,人头攒动。单芽、初展、一芽一叶、一芽两叶。远远近近的茶商赶来,一车两车……

鲜嫩鲜嫩的茶们,走入车间,接受炼狱般的涅槃之旅。

保靖黄金茶炒制古法,也不知道传承了多少代,也不知道融入多少炒茶师的经验和智慧。摊青、杀青、初揉、杀二青、复揉、杀三青、做条、烘干等程序,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颇难。时间把握、湿度控制、温度拿捏、软硬掌握,每个阶段都需要经验和感觉的充分契合,才能成就一份好茶叶。一般干茶,三万多个芽头炒成一斤,极致好茶,五万多个嫩芽只做一斤茶。

自然的茶的出彩在于深深融入人的生活。严格来说,制茶的过程就是杀死自然茶的过程,锻造文化茶的过程。因为劳动的介入,因为火和热的介入,因为微生物的介入,茶由死向生,由死而生,进入一个物质和精神和谐的境界,茶休眠了,等待有缘人和沸腾之水的激发,等待重生。

好酒也怕巷子深,好茶更怕深闺藏。一些标志性的时间和事件需要我们铭记,2010年农业部批准对“保靖黄金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00年湖南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进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率先在全国开启茶种质资源保护之先河。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入列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获得马德里国际注册证明商标授权保护。同时,两次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告精准扶贫产品,多次获得国内外茶业大奖。

林林总总,一二十年来,保靖黄金茶收获的荣誉可以装几箩筐,几乎要用牛儿车拖。这些荣誉和口碑有力推动保靖黄金茶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旗舰店、直播带货等营销方式不断推出,茶农不再像几十年前,提一个麻布袋子,满世界缩头缩脑到处推销,“要黄金茶不?要黄金茶不?”

时间演进不以人意志为转移,人在时间的演进中不断努力,终究成就美丽的风景。这组数字是壮观的,也是令人欣慰的。保靖黄金茶由当初的不足千把亩,发展到目前的15万亩,前年综合产值超过20亿元,全县约2万余户8万余人因此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世间绝品人难识

闲对茶经忆古人

茶圣陆羽《茶经》写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个南方嘉木自4000多年前至今历史从未间断。

混迹于山野,视野大不过目光所及之山巅,遁形于书屋,感触深不过笔墨,步行于大地,方知世界之大之,专注之人、立志做一番事业之人时时涌现。

回望保靖黄金茶的发展史,有些人和事是不能忘记的。

张湘生,原保靖农业局技术员。走在保靖的街头,认识这位为保靖黄金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并不多。沉默寡言的她热爱这片土地,热爱土地的这一珍贵的茶种。无法大面积种植的瓶颈让茶农无奈,也让政府挠头直视,她走进黄金村,用十多年的青春研发的“无性扦插育苗”技术最终获得成功。她选育的“黄金1号”“黄金2号”优良株系,顺利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评审。从此,保靖黄金茶打破瓶颈,走出束缚,蓬蓬勃勃而立,成为保靖县的支柱产业。

“保靖黄金茶之母”,张湘生当之无愧。

彭继光,原湖南省茶研所副所长。他,慧眼识珠,自费对保靖黄金茶质量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形成黄金茶品质的成因70%在于品种,30%在于生态环境的结论。现在每每我们骄傲地向世人说这样一组数据,氨基酸含量最高达到7.47%,为当地其他品种的2倍;在氨基酸总量中,茶氨酸的含量占比达60-70%,比一般品种高10个百分点以上;儿茶素含量中,甜和性、醇和性的含量较高。这些数据是他专程到上海医科大学检测而来的。

一个团队。保靖县把黄金茶作为第一产业打造,深谋远虑,科学论证,加大投入,久久为功。2009年起,保靖县委县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黄金茶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将保靖黄金茶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培育”,连续七年出台县委1号文件把保靖黄金茶作为第一产业、第一支柱来打造,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套扶持政策,每年捆绑投入大量资金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并不断加大保靖黄金茶开发力度。与湖南省农科院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打造了“一茶三院士”高级别、高规格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

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 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终于成就一个保靖黄金茶。

待到春风二三月

石垆敲火试新茶

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早已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

专家说,在西周时茶用于祭祀,春秋时人们把茶当做菜蔬来食用,战国时期人们认识到茶的药用功能。直到西汉,茶才成为日常饮品。汉景帝墓中出土了一批茶叶,西汉王褒的《僮约》也提到‘武阳买茶’。直到唐代,茶开始在普通百姓中流行开来。宋朝开始以茶治边,茶马互市。明朝开设了茶马司,专门管理茶叶贸易。春秋时期,人们开始将茶叶放在锅里跟食物一起翻炒和蒸煮。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食用“茶粥”,将茶叶烘干、研末,再和小米一起熬制。到了唐朝,人们喜欢将茶与葱、姜枣、陈皮等研碎一起煮食。到了明代,饮茶才进入如今一样的泡茶阶段,从“吃茶”转为“喝茶”。

我们耕耘,我们推介,我们品评,为世间保留一味特立独行的茶,一个梦想和诗歌的她。茶叶不断唤醒我们对土地的热爱和生命的礼赞。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爱茶。

白居易击节而歌,“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两碗茶》)

钱起叹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与赵莒茶宴》)

元稹茶后兴之所至,一首宝塔诗脱颖而出,“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一七令·茶》)

发明东坡肉的苏轼这样写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汲江煎茶》)

当然,写茶最好的最全的诗歌是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唐代最知名的茶诗之一,与陆羽的《茶经》齐名。“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我辈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茶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一次喝保靖黄金茶,已然二十多年前的事。一个夏日,在乡里扶贫的同事回办公室,他说泡杯好茶。只见他打开柜子,拿出个塑料袋,捻出一小撮茶。“试试”。我初看,茶叶条索初粗,显得杂,颜色泛黄。但是,当开水充进杯里,茶显出琥珀色。“先闻闻。”我将鼻子凑到杯子边,一股板栗香。“慢慢来品”。一口茶入口,沁人心脾的味道,刺激着味蕾,直达全身,大脑浮现两个字“好茶”“好茶”。

这杯茶,犹如人生登山即上顶峰,极目远眺,天边云舒方卷,气象万千。山下,千沟万壑,村庄田畴,诗意盎然。茶悦人,养胃滋心灵,怡情壮格局。犹如当下时髦语,起跑即冲刺,开战即决战,一点不给你慢热的空间。

这杯茶把“四高四绝” 的特质徐徐展开。“四高”,茶叶内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叶绿素含量高,这是理化数据。“四绝”,茶叶的香气浓郁、汤色翠绿、入口清爽、回味甘醇,这是喝茶者的主观感受。

同时,保靖黄金茶作为活态植物,也是一种能喝的文物。

一群热爱保靖黄金茶的人,在归纳保靖黄金茶的特质时,提出保靖黄金茶的文化属性。

在我看来,保靖黄金茶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和”字,体现和谐之美。

从茶自身泡出的口感看,口感鲜爽,滋味醇厚,入口即化,回甘悠长,没有违和感。

从得名看,出场的明代官员陆杰,是政府官员;苗家阿婆,是被管理对象。地域上讲,故事发生的明代,正是土司制度鼎盛之时。嘉靖三十四、三十五年(1555年、1556年),彭荩臣奉命与永顺宣慰使彭翼南,前往江浙剿倭,取得“东南第一战功”。此外嘉靖年间,保靖土兵多次外出平乱。在《王阳明全集》中,有八处直接写保靖、永顺土司的篇章。八篇中,有两篇为给湘西土司的调令,五篇是犒劳和嘉奖令牌,还有一篇祭文。当是时,朝廷与土司的关系还是过得去,官与民的关系还是过得去,才有阿婆赠茶解毒的故事。

从茶发挥的作用看。保靖黄金茶发展带富一方百姓,群众安居乐业,尽享盛世安逸。目前,保靖黄金茶正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她身上体现从多民族文化融合,更契合人类共同体文化互融互鉴,远远不是其他一般茶文化(包括已申世遗成功的)所能比,因为他们呈现的主要是单一的民族或地域文化要素。我曾在司法部门工作,黄金茶发展以前,吕洞山地区少些人无所事事,到吉首、到浙江打工的多,一些青年人混社会,受到打击处理的人不少。产业壮大以后,违法犯罪的人急剧减少,社会和谐稳定,司法工作轻松很多。

这样,茶成为一种状态,一种生活。

在这里,我们与自然和谐,与自己和解。




宿云胜,男,苗族,1968年9月出生,现在湖南省保靖县政协工作,热爱写作,偶有散文、诗歌在刊物发表。



主      编:方言

副  主 编:思文
创研部长:稀土
图片来源:作者及网络
投稿邮箱:870413692@qq.com
主编微信:870413692
公众号码:JXJSSJXJ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京西纪事】

京西纪事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