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棚文学及民间艺术》中篇||文/张玉良||【京西纪事】第807期
文摘
文化
2024-09-05 16:51
北京
2024年09月05日 第169期 总807期
▊ 在经棚,民间文化喜闻乐见,形式多样。有民间舞蹈,包括舞龙、高跷、秧歌、小车子等,民间说唱、民间剪纸等。经棚民间艺术活跃期,主要是在春节和其他重要活动期间。传统的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表演或气势雄浑,令人惊叹,或诙谐有趣,惹人捧腹。以新春文化惠民为主题,持续主办新春民俗文化活动、文艺专场演出、书画作品及非遗展、根雕展、元宵节灯谜竞猜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人民的新春文化生活。特别是民间舞蹈,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对吉祥、喜庆、祝福、信仰总结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也是群众自发内心自娱自乐、抒发情趣的活动方式。它是劳动人民智慧勤劳、向往和热爱生活的艺术结晶,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之瑰宝。中国特有的龙文化派生出了许多与龙相关的民俗文化内容,舞龙就是其中之一。多数人认为,舞龙是汉族的传统民间舞蹈,它与汉族的节日——元宵节密切相关。舞龙习俗也因地方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多彩的特点,又因其伴随着中国传统的年节文化,更加增添了许多喜庆祥和的色彩,是节日不可或缺的文体活动。根据《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记载,1915年,舞龙是由山东省济南移民杨源太(回族)、李文正(回族)传入。当时,在经棚商会的支持下,杨源太制作了龙,李文正在回族青年中挑选了三十余名舞龙者,排练演习。此后一直流传至今,历经百年传承不衰,是当地民众情之所系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生产生活上对当地民众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地的舞龙表演,其道具的制作者和耍龙的把式是以回族人为主的。文化的流动,给这座塞外小镇打上了更深的民间文化烙印。在经棚,民间高跷艺术为春节活动的主要项目。它与龙灯、小车子、旱船融为一体。每年各乡镇均有此类活动的组织者,特别是经棚镇的高跷比较出名。20世纪40年代,高跷艺术就传入经棚,开始有来自北京的老客,在“在理公所”以汉族为主发起,组织传授高跷艺术,后来经棚的高跷艺术主要表演者是回族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棚高跷艺人以回族青年为主,如文跷中的俊妞和公子扮演者何玉发,扮演白娘子的何玉珍,扮演跑驴的何玉明,扮演丑婆的马长才,傻柱子扮演者杨五等,这些人都是当时比较出名的高跷艺人。只要他们参加演出,现场顿时气氛热烈,赞不绝口。扭秧歌也称作“秧歌”。秧歌是独立演出的形式。秧歌队的人数不等,20人的也能演出,七八十人的演出更是锦上添花。秧歌队领头的称为“伞头”,也是秧歌队指挥。他的扮相一般为青衣礼帽,手持一个蝇甩儿,边舞边唱,即兴发挥。伞头后面是一个挑担的货郎,服饰华丽、飘逸嫣然,其他男女装扮成各色人物跟随其后,有手持手帕、彩绸的,有拿扇子的,戴大头娃等道具不等,边走边舞,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秧歌的舞蹈形式多样,有卷菜心、安四门、变八字、拧麻花、走穿插、挂葫芦等。扭起来,挺胸昂首,双臂飞展,步法稳健,格外引人注目。秧歌中舞蹈和音乐配合得异常活跃而又紧密,尤其是唢呐的吹奏,那动人的曲调、丰富的旋律,与人物喜、怒、哀、乐的表演结合得水乳交融,还能根据剧情奏出笑声、哭声和呼喊声多种戏剧声音效果。小车子也称小车子舞,在克什克腾旗流传较广,可能是由于小车子在过去和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创造了这种舞蹈形式。小车子用竹布扎成,有顶篷,形似旱船。在车下方的围车布上画上车轮。表演时,车上面坐一个装扮艳丽的美女(一般是男扮女装),手持彩扇,车后面有一老者推车,其装束威风凛凛,鹤发童颜,戴一弯曲卷沿毡帽,抖肩动胯,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与车上美女紧密配合。前面有两三个童男童女,粉饰娇艳,手挽车绳拉车。随后跟一婆娘,俗称老婆子,她浓妆艳抹,故意在肥肥的脸上制作出几颗明显的麻子坑来,夸张的嘴巴,画得斜而大。她身穿斜襟大花袄,左手持笊篱,右手握把长杆子烟袋,一步三摇,嘴里不时呼喊:“孩子们,使劲呐!”车的两侧各有一人,一个是花花公子,一个是黑傻柱子。花花公子身着花袍,手拿折扇,一双色迷迷的眼睛,盯视着车上的美女,不时用放荡不羁的动作进行调戏。傻柱子满脸污垢,反穿羊皮袄,身挎串铃,手握短鞭,不时阻止公子靠近美女。此情此景,生动表现了“傻柱子娶媳妇”的场景。小车子动人之处,在于“扤车”的场面。车上的美女,摇摇欲坠,逞半卧状态,推车老者气喘吁吁,全神贯注,恰似汗流浃背;老婆子一跳三蹿观察势态,助威呐喊;傻柱子急中生智,用短鞭杆演绎给车膏油的动作;花花公子急忙为美女用扇消暑,关心备至;全体演职人员倾心尽力,大呼小喊。这时,锣鼓急促,持续三四分钟,就此结束。“杌车”动作充分体现了舞者们的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面貌。小车子最累的要数车上的“美女”,因为整个车架子是斜挎在他的双肩上,尽管是前面“拉”,后面“推”,根本解决不了车的载重量。一场戏下来,“美女”通身是汗。小车子的配器唢呐、锣、鼓、钗。与小车子一起玩耍的还有跑旱船,旱船的框架由木头制作,顶有篷,船体用白布围绕起来,白布彩画上河水的浪花,因为跑旱船关键在于“跑”字,所以多为男扮女装。一般2—4条船同时跑,艄公在前面做划船状态,一起一伏、一颠一簸,惟妙惟肖,好似在江海里游荡一般。除此之外,还有原书声乡的打金钱,经棚镇的跑驴、耍狮子等。(中篇结束,下篇待续)
张玉良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赤峰市作家协会会员,克什克腾作家协会主席。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陆续发表作品300余万字。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老经棚•尘缘旧梦》、文学作品集《静静的雨夜》《拾零集》、史料文集《回溯经棚》、理论文集《克什克腾草原公路文化》《〈公路赋〉解读》、歌剧《弘吉剌部婚礼》、话剧《乌兰布通之战》、电影剧本《锹的故事》,主编《克什克腾旗公路交通志》。副 主 编:思文
创研部长:稀土
图片来源:作者及网络
投稿邮箱:870413692@qq.com
主编微信:870413692
公众号码:JXJSSJX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