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赠我无价宝》||文/方言||【京西纪事】总797期

文摘   历史   2024-08-26 18:36   北京  
文史 | 人物 | 胜迹 | 军政 | 轶闻 | 钩沉

20240826 159期 总797








 2024年4月中旬,我一个人在家政公司店里值班时,接待了一位进店的老人。这位老人虽已耄耋之年,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身体健旺,还能独自骑自行车到府前广场(现在官方已更名为:房山人民公园)锻炼。

我和他经过一席聊谈,才得知,原来这位自称“老宋”的老人早已是我公司的老顾客,前前后后从我的门店里已经选用、调换过不止一个保姆了。他和老伴如今都已经八十多岁,他的身体硬朗,无需他人伺候,找保姆主要是为了照顾她的老伴。据他所言,老伴身体欠佳,每天都需要有人伺候饮食、起居,上下午还需要有人陪同到府前广场那里活动一下筋骨儿,和一群老姐妹们打打桥牌。

通过聊天,我感觉这位宋老谈吐不俗,别看年事已八十多岁,但思维敏捷,逻辑清晰,语速不紧不慢,应该是一位老领导。于是我便试探着询问他退休前在哪个部门工作。宋老说,我叫宋成明,以前在区史志办上班。我这才恍然大悟。

我在房山文化圈里,是个入门晚、辈分低、作品少又不成熟且资历浅的小字辈,对文坛往事又知之甚少,所以房山本土的很多文化名人,我都是只知其名不识其人,甚至有的人我连名字都说不出来。但是,我在担任政协委员那几年,从政协编纂的《房山文史资料》里曾经看到过“宋成明”这个名字撰写的多篇文章,但一直未能与宋老谋面。真没想到,此时此刻我竟然和宋老在我的小店相遇了。

宋老回答完我的问话,继而又对我说,他每天都从我的店前门口经过,到公园去锻炼,偶尔也会到店里转一转,歇歇脚儿。来店里很多次了,但还是第一次见到你,也可以说是专门来“碰”你的。他的话,顿时令我很疑惑,宋老为什么说是“专门”来“碰”我的。宋老微笑着说,我看这店里放了这么多的书籍,便隐约地感觉到这店的经理应该是个文化人儿。

我很惭愧,被宋老称作“文化人儿”,其实我是有自知之明的,肚子里本是没有几点墨水儿,不过是不甘寂寞,写了些招摇的浅薄文章,在小小县城的文人圈里囫囵混了个诨名而已,和“文化人儿”这一级别,还差得太远。于是,我赶紧向宋老汇报了一下自己近年的创作情况,他听后很高兴,连声说:不简单,不简单,继续努力吧!

那天,我和宋老聊谈大约一个小时,他得知我正在创作剧本之后,便说,下次过来,我送你一个礼物。

5月6日下午,宋老再来我的小店,他便真的给我带来了他收藏多年的一本手工刻版油墨印刷话剧剧本。剧本的纸张已经发黄,当我轻轻打开它的时候,册页之间竟然发散出淡淡的油墨的清香,这种墨香,是一种久违的香气,它弥漫在我的整个童年。剧本的内页很完整,但封皮和扉页已经丢失,故话剧的名称不得而知,剧本的内容描写的是1960年前后,房山县河北人民公社修建水渠的事情。
宋老说这个话剧,他已经保存60来年,话剧当年曾在河北公社大戏台上演过五场,剧情矛盾冲突很激烈,人物刻画、语言都非常生动,那时观看演出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戏台下的大空场被挤得水泄不通,演员在台上表演,群众在台下跟着剧情时而欢呼时而呐喊,演出效果非常之好。现在我把这剧本送给你,希望对你的写作能有点帮助。
本文作者与宋成明老师合影

对于我而言,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这发黄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剧本,不仅仅是一份珍贵文献资料,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我非常激动地收下了宋老赠送给我的这份无比贵重的礼物,并表示一定认真学习它,争取写出好看的作品。



方 言
作家、编剧。本名孙海潮。京西孙家铺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老舍文学院首届高研班学员,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曾在新华社任编辑工作。贾岛书院院长。现已出版长篇小说《一辈子也别丢下我》《爱之幻梦》等四部。其他作品散见《青年文学》《北京文学》《阳光》《延安文学》《太湖》《安徽文学》《小说月报原创版》《大地文学》《作家天地》《胶东文学》《都市》;《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环境报》《文艺报》《北京日报》;中国作家网等报刊。







主      编:方言

副  主 编:思文
创研部长:稀土
图片来源:作者及网络
投稿邮箱:870413692@qq.com
主编微信:870413692
公众号码:JXJSSJXJ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京西纪事】

京西纪事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