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民间花会知多少》||文/赵润东||【京西纪事】总829期

文摘   历史   2024-10-04 03:01   北京  
文史 | 人物 | 胜迹 | 军政 | 轶闻 | 钩沉

20241004 192期 总829








 大美房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娱乐项目。旧时每逢年节与庙会,乡村自发组织起来的各档花会就从四面八方涌到举办地点,在喧天的锣鼓声中,龙腾太平盛世,狮舞国泰民安,旱船行云流水,高跷惊险传神,秧歌喜庆祥和,其场面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如今,这些深受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花会,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与传承。
据《房山县志。礼俗》载:“系于水土谓之风,成于政教谓之俗。燕自召公建国化行俗美下,逮汉唐远在边境渐染强悍之风。自金亮迁都,元明清因之未改,号首善者又已六百余年矣。房山地隶幽燕,民之习尚由来已久,欲知其俗,必先考其风之所自来尔雅。”
又据《房山区志》记载:“花会概源于汉,兴于隋唐之后。房山花会源起虽无征,但口碑资料仅述及清末民初。斯时,房山花会凡数十档,每档或乐或耍,曲目及舞式颇多。尔后,先是军阀争雄,后是日寇入侵,战火连绵,民朝不虑夕,花会自然断续不兴。及新中国建立,社会安定,民生得安,民间花会复兴。每逢节日庆典,花会成为乡村主要娱乐项目。”由此可知,民间花会历史悠久,且长盛不衰。
房山地处京畿,有名的花会有哪些呢?据不完全统计,房山域内的民间花会有40余档。如房山南关杠箱会,房山北街铜锣会,北市村炮会,顾册村吵子会、银音会,周口村少林会,支楼村银音会、牛头虎,西甘池、黄山店、北窖、长操等村大鼓会,大次洛村叉子会;公议庄村五虎少林会,芦村叉子会、少林会,苏村小车会,天开村礼佛会、好佛礼、太平鼓,瓦井、吉阳、新街、坨头、张谢、河北、长沟峪等村高跷会,北甘池、孤山口、天开等村旱船会,黄辛庄村龙灯会、狮子会,北窖、长操等村狮子会、跑驴会,河北、班各庄、北窖、长操等村银音会。此外,还有大头娃娃会、大肚和尚斗玉翠、猪八戒背媳妇以及秧歌等。
说起高跷会,房山较为普遍,是传统花会中的重要一档。高跷会前面陀头手拿两根木棍,互相敲打。卖豆儿的手拿马鞭,渔翁拿手帕。前六个以武功为主,樵夫、老坐子、打铛铛2个,打俊鼓(武生)、打丑鼓(武丑)、打腰鼓伴奏,蹦跳、打斗、上桌子翻板凳;后六个以唱功为主,单角12人,双角24人。逢年过节,集日庙会,旱年祈雨,常有高跷会表演助兴。
旧时,房山从平原到山区460多个村中,有高跷会的村不少于20个。据《房山区志》记载,周口店镇瓦井村和河北镇河北村的高跷会成立较早,名声亦响。瓦井高跷会师宗涿州,传入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民国十一二年间达于鼎盛;河北高跷会师承东流水村,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54年)传入,原为本村刘鞍子铺家族私会,后渐传为村会,至今传承九代。当年,瓦井村中踩高跷青壮年不下六七十人。该村高跷腿功叫绝,且扭、跑、跳、唱结合,唱腔系由河北梆子演变而成的13套大折高腔,唱词多引自《三打祝家庄》《打渔杀家》等戏曲。角色分陀头、豆儿、公子、座子、渔翁、渔婆、樵夫、俊鼓、丑鼓、俊花、丑花、买药先生12个角色;河北高跷会角色与瓦井高跷会基本相同。高跷五尺五寸,表演单角12人,双角24人,曲调为山西九腔十八调之一的高腔调,词谱多为古代名人趣事、神话典故。原有词谱500余首,现存350余首,分群曲、单曲两种。所有角色着戏装,绝活有陀头(大头鬼)的蝎子爬、大蹲裆、怀中抱月、苏秦背剑、座子的大翻身等。
那么,迎喜庆贺,各档花会全情投入,尽展绝活,其寓意如何呢?
首先是杠箱会。杠箱会为群会之首,房山南关的杠箱会曾盛极一时。杠箱会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杠是后杠的简称,箱是钱粮箱的简称,原意为地方向三霄娘娘(云霄、琼霄、碧霄)进贡钱粮,敬神祈福的意思。
据介绍,杠箱会的表演形式与道具十分讲究。表演队伍最前面是巨型铜锣开道,花会旗帜均为三角形,中间一面大旗,为黄旗蓝字,篆书“天地”二字;两边是钱粮科两面旗,均为黄旗红字,录书“钱粮科”三个字;跟着是八面八卦大旗,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黄旗黑边,黑白两色八卦符号。四块虎头牌,上书“回避”“肃静”“钦差”“威武”字样。4个衙役手拿黑红大棍,2个师爷文人装扮,手拿羽扇,显示足智多谋。中间是杠箱官,奉王命押解钱粮并代理民讼,四五品朝服,乌纱、蟒袍、玉带、朝靴。随后是杠箱,两个人抬着长3米,直径约30厘米一根红色大杠。大杠两头有铁箍,中间系黄色绸带。大杠共两根,杠夫穿明代士兵服装,胸前背后黄地红字,为隶书“钱粮”二字。大杠上骑着一个10岁以下6岁以上的男孩。行进中杠夫抬着杠箱,颤颤悠悠,行走甩亮掌,轻松敏捷,表现出各种高难动作。衙役、师爷相互戏耍,但杠箱官不失威严。根据举报,杠箱官可随便将观众中的任何人抓来打官司,审讯内容当然无中生有,既幽默又滑稽,经常逗得在场观众捧腹大笑。
狮子会别具一格,大狮子两个人扮演,小狮子一个人扮演。狮子头用牛皮做成,狮子头的眼珠、嘴巴都能活动。狮发长飘,脖颈上有缨络和铜铃铛。大狮子分红头、青头、黄头、绿头。表演滚绣球、上桌子,互相打斗。一般两只或四只大狮子,多则六只、八只大狮子。又有比大狮子多一倍的小狮子围大狮戏耍。当年,北窖村狮子会较为出名。狮子会原为本村刘氏家族私会,据传因避村中“四条腿瓮桥”传说之祸而建会,自1808年至1989年传承七代。舞狮分为黄狮和青狮,选用木头、牛皮和黄麻布制作而成,分为狮头、狮身、狮颈。金漆饰狮头、缀彩穗,圆眼张合,活灵活现;狮颈佩銮铃、攒璎珞;狮身系黄蓝狮毛,以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狮子会,会内现存狮子头已有200多年历史。狮子会以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反映了当地淳朴民风,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当年的大鼓会也不可小觑。大鼓会主要器具有大鼓,辅器为铛子、钹子、沉子(小锣)。大鼓巨大,扁圆,牛腰般粗。通常用椿木、黄牛皮制作。一道会大鼓数目不等,都是双数,一般为有八面、十二面、十六面等。鼓面直径80公分,鼓重20多斤。鼓谱分三级,俗称三套鼓,寓意春、夏、秋三季。一级谱击打鼓榜三下,象征喜鹊叫春,春雨及时;二级鼓打辅器,象征风调雨顺,钹子谱仅有一套;三级鼓象征五谷丰登。出会时,旗手在前,铛子手其后,鼓手又后。鼓手(壮汉)系红布带,将鼓斜挎在肩背上,排成纵队,听从头鼓指挥,可打出鼓点八九十种。铛子、钹子、鼓配合敲打,震天动地,气势洪壮。鼓队后面为打旗队伍,人数不定。北窖村大鼓会成立较早,创建于清嘉庆年间创建,据传师承南窖水峪村,可考历史210余年,至今传承八代。
北窖村的音乐会和上英水村的银音会均被选入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说北窖村500多年前就有了音乐会。自1804年高武至当代已传承六代,可考历史200余年。音乐会乐器有管子、云锣等十余种。管子为主要乐器,红木制成,上有9个方形音符孔,两端饰以青蛙金箍,寓意鸣蛙震宇。云锣为代表性乐器,云锣架由6根立杖和12根横杖组成,内有10个方格,四角雕盘龙悬挂小云锣,其余挂大云锣,分高低音击打,另有野山羊角骨锤。现在会内仍存有明天启年至清光绪年间古谱集,收录《醉太平》《震动山》《喜相逢》《三皈赞》《春景》《夏景》《秋景》《冬景》等108首曲目;上英水村银音会创始于明代,由村中真武庙道教音乐演变而成。所谓银音会,是因乐器云锣所发响银之音而得名。银音会表演形式有座会和盘街两种,即固定会场表演和沿街边走边演。表演乐器分为吹奏乐和打击乐,吹奏乐为管子、笛子、笙和云锣。因打击云锣能发九音,故与吹奏组合。打击乐为大鼓、中鼓、板鼓、大镲、小镲、铙、磬、撞钟等。演奏时,打击乐和吹奏乐相互交换,有序衔接,声音起落有致,富于变化,和谐统一,浑然一体,深受村民喜爱。
高跷、跑驴、舞龙、舞狮以及旱船、小车、太平鼓等会多以民间舞蹈表演为主,铜锣、大鼓、银音、吵子等会又以乐器演奏见长,而少林会和叉子会则是以武术功夫表演的民间会社。
芦村少林会和公议庄五虎少林会均为武术功夫表演为主,所用器械有刀、枪、剑、戟、斧、钺、钩、钗、镗、链、槊、棒、鞭、镜、锤、抓、拐子、流星十八种兵器。已成为北京市“非遗”项目的公议庄五虎少林会,以少林武术为核心内容的武剧形式,展现明初《赵匡胤董家桥斗五虎》评书故事,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花会典范会档。明、清两代每年参加涿州娘娘庙进香庙会,距今有430年历史,追溯明确的师承关系有9代190余年。文场以鼓、镲、钹、钵、唢呐构成小吵子,分两拨乐谱伴奏。演奏激昂、震撼、火爆、热烈,乐声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武场角色着古装,画花脸,有红脸(赵匡胤)、黑脸(郑子明)、净脸(柴荣)等,另有董家五虎,着玄衣、画花脸、挂虬髯,呈凶恶状。所用器械有棍、枪、剑、拐、单双刀、朴刀、大刀、双枪、双鞭、钩镰、洋镰、两节棍、乾坤圈等。传承下来的有徒手套路、对练15路,个人单器械4路,器械对练13路,五人阵法4路,群打8路,融合传统武术与民间花会的双重文化内涵,表演者武艺精湛,神情鲜活,打斗激烈,动人心弦。
叉子会又称飞叉会、耍叉。据传起源于古代战争,其技艺至今有数百年的历史。民间把以飞叉技艺为表演内容的花会称为开路会,因其每逢走会都在队伍最前,飞叉技艺也因此俗称为“开路”。
耍叉表演以古代兵器花叉为主要道具,鼓、钹、打击乐为辅。韩村河镇大次洛村叉会,以《目莲僧救母》《五鬼捉刘氏》为题材。而芦村叉会化妆表演,取魑魅魍魉人神共诛之意。其基本技巧有迎面花、手串儿、鲤鱼挺身、倒流水等。叉会历史悠久,技巧花样多。可单人耍,也可双人、众人耍,一人耍双叉,两人耍三叉等,围观村民簇拥着叉会表演,人声鼎沸,掌声不断,其乐融融,场面蔚为壮观。
更为有趣的是,有的花会表演起来配合默契,滑稽、幽默,整个场面欢乐活泼。如在陆地行走的旱船,船两头有掌舵划船的,中间女子坐船。虽说坐船,下边双脚照常行走。船行当中,任凭风浪晃动,坐船女子却安然无恙。船两边各有六人,像在岸上和水里女子戏耍,也有乐队伴奏。作为表演者的坐船的小姐,看似在上面稳坐,其实下面独立行走,到头来是“坐一天船,磨了两脚泡”。
房山“非遗”项目即民间花会数十种,以多种表演形式,展现了劳动人民爱憎分明的真性情。现在,这些“非遗”项目已成为参加人数最多的群众性娱乐健身项目,又成为新时期文化立区、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注释
逮:到。
《尔雅》是辞书之祖。




赵润东
1955年6月出生,汉族,北京房山人,大学学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酷爱文学与史地民俗文学,1978年始发表文学作品。在20余家书刊发表论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碑文、楹联等500余篇,近400万字;撰写《古塔风韵》《古刹常乐寺》《红螺三险》《张坊古战道》《皇后台》等5部电视专题片脚本,在北京电视台和房山电视台播放。著作有《琉璃河古镇史话》《琉璃河民俗风物》《名镇阎村史话》《中华瑰宝汉白玉》(与人合作)。另外撰写出《古镇张坊史话》《名镇韩村河史话》《京畿满族第一村—固村》等以及“漫话系列”、“历代名人在房山题诗并撰文系列”,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好评并产生较好影响。作者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主      编:方言

副  主 编:思文
创研部长:稀土
图片来源:作者及网络
投稿邮箱:870413692@qq.com
主编微信:870413692
公众号码:JXJSSJXJ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京西纪事】

京西纪事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