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逝的石碾石磨》||文/赵润东||【京西纪事】总811期

文摘   历史   2024-09-09 17:28   北京  
文史 | 人物 | 胜迹 | 军政 | 轶闻 | 钩沉

20240909 173期 总811








 近年来,京郊文化产业文化消费领域持续变革创新,涌现出众多兼具文化品位、创意内涵、科技时尚,能够代表当地文化消费品牌的项目,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打造新型经济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充分展示出多元化文化产品和高端化的文化服务。文化需要娱乐化,也需要教化。最优秀的表层文化应当是寓教于乐,把人类美好的行为准则融入伦常日用,渗入表象世界,以塑造良好的公民素质。

然而,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千百年来人们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众多生产生活用具已经被淘汰,有的逐渐在遗弃中慢慢消逝。其中赖以生存的石碾石磨早已完成其历史使命,部分遗存下来的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放在景区或展厅向世人展示 。许多青少年见到后都觉得十分好奇,并且要亲临体验,而一些中年人则不以为然。但是,当问起他们石碾石磨的构造和使用时,大多会闪烁其词,略知一二。因此,曾为人类付出巨大贡献的石碾石磨不仅退出了历史舞台,还将在人们的记忆里慢慢消逝。

所谓石碾,又称碾子,是用来碾米、碾面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石碾采用质地比较坚硬的石块雕凿而成,北方地区多采用花岗岩或青白石,房山地区使用的石碾大多取自于周口店镇及河北镇一带山区。

石碾由碾台(亦叫碾盘)、碾砣(亦叫碾磙子)、碾框子、碾管芯、碾棍(或碾棍孔)等组合而成。石碾的底盘是一块圆形青石大碾盘,碾盘之上是一个圆柱形青石大碾砣,在村人的眼里青石是最坚硬的了。碾盘中间有一个洞,里面牢固树立一根木柱,是整个石碾的中心轴。碾砣周围用四块方木架起来,村民称之为碾框子。碾框子的对角两头凿有碾棍孔,里面木框中间洞眼穿套在中心轴上,碾砣前面的木框碾棍孔和里面的碾棍孔插入长长的木棍,用来推碾。

过去,石碾很少闲着。每逢到了过年的时候,家家都要推碾子准备年货,石碾就更加忙活。推碾的时候至少需要两人,一个人或多人专门推碾(也可用牲畜)。一主一副,副棍只需用劲就是了。而主棍要一边用力向前推碾,一边用笤帚摊匀碾盘上的粮食,同时扫那些轧蹦到碾盘边上的粮食。一圈又一圈地推,碾磙一圈一圈地轧,碎了的粮食又一遍一遍地被过罗,直到不剩下渣子为止。

由于石碾数量少,使用碾子的人家多,所以天不亮就拿着簸箕、笤帚去排队,或把碾棍放在碾子旁边的墙角排上号。大家不争不抢,总是按先来后到,轮到谁家就赶紧打发孩子去叫,很少有人乱插队,情景十分和谐。如果有的人家急着等米下锅,大家也会理解,自觉让他先用。因为在淳朴的乡亲看来,过日子谁家没有点儿急事儿?救急和救穷一样,是做人的本分,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充分体现出深厚的乡情与亲情。一家轮上一盘碾,一用就是多半天,有推碾的,有筛罗的,碾好后回到家里一锅一锅地蒸干粮。从前,麦子少,碾的大多是玉米,也捎带碾点儿麦子面,蒸几个白面馒头,用来祭祖、祭神。

石碾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神灵,村人称之为石头神。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把祭品摆在碾盘上,燃起香,烧起纸,碾盘上空立刻香烟缭绕。碾台周围,男女老少作揖磕头,大人们脸上表情庄重严肃,口里还念念有词,不外乎丰衣足食,风调雨顺之类。孩子们围绕石碾跑来跑去,大人们说些什么也是似懂非懂,整个碾上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过去,因石碾体积大,分量重,价格贵,村中不多,而石磨不少人家都有。石磨多用来磨面,而石碾除了轧面还能碾米蜕皮,用处很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家户户谁也离不开石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下农村,石磨是最常见的农家物什之一。只要村里有几户人家,多半便可以看见石磨的影子。或大或小的石磨,通常安设在房前屋后空地上,也有些稍微富裕的人家将石磨安置在闲置的敞篷里,俗称磨棚。

村民用石磨磨物叫推磨,可谓简洁、传神。如果要碾磨的东西少,各家随时抽空就可以进行,如果要碾磨的东西多,则要挑选相对空闲的时间。尤其是进入年底腊月,家家都忙忙碌碌准备年货,磨豆子蒸豆碴糕,磨粘面蒸年糕,这时石磨也最忙。几户人家问好末尾,排队等候,不争不吵,和谐有序。赶上事少,还相互帮忙,气氛十分友好融洽。

推磨时,有的是人工,有的套上毛驴。套上毛驴必须捂上其双眼,否则它不肯转圈拉磨。有些个别小石磨可以一个人连添带磨完成,而大多数石磨需配备三人。推磨前,只需将木棍的前端插入石磨一侧的缝眼里,在磨口下方放置桶或盆,预备工作即告完成。推磨时,两人推,一人添,如是一人推、一人添,则比较费力。推磨也有技巧,双手握住推把,用力向前推,力气要使得均匀,以便推动石磨匀速行进,也能方便添磨的人顺利添科,顺利倒进磨眼。远望近瞅,推磨的动作还挺好看,只见人推呀推,石磨转呀转,颗粒添呀添,碾碎的物什便不断流人石槽,或是直接流下,或是被扫下,全都进入桶或盆内。用完石磨后,还要做好清洁事宜,以便下次再用。

推磨的时候,推磨人添磨人多半要谈点闲事,说点轻松话语,有时会形成一处临时的娱乐中心,尤其现场有漂亮妹子推磨、添磨,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那都是一道美丽的乡村风景。下雨天不出工、不出门之时,或者是哪家来了客人之际,家里掌事的常喜欢让家人做豆腐吃。要磨黄豆,这时候推磨常常很有趣,倘若推磨人和添磨人是关系密切的亲戚,那气氛就更加热烈,很远就能听到嘻嘻哈哈的欢声笑语。当然,这都是陈年往事了。现在的乡村改造,高楼矗立,已不易见到石磨的影子。村民磨面有现代化的面粉厂,想吃玉米糁村中有磨房,一按开关,电磨轰响,几分钟就了事,这能说不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进步吗?

岁月悠悠,古人们创造了石器时代,从打凿石器发展到时代变迁,不断改进不断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经济活动开始从采集——渔猎过渡到了农耕——畜牧,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早在先秦时期汉族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农耕快乐的情景。遗存下来的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碾石磨,成为我们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

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一个地区的发展前行,离不开文化的呵护滋养。文化,是中华民族永不湮灭的灵魂;文化自信,广泛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已进入崭新的现代化的文明时代,但历史发展过程不应忽略,乡愁记忆应永远赓续。



赵润东
1955年6月出生,汉族,北京房山人,大学学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酷爱文学与史地民俗文学,1978年始发表文学作品。在20余家书刊发表论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碑文、楹联等500余篇,近400万字;撰写《古塔风韵》《古刹常乐寺》《红螺三险》《张坊古战道》《皇后台》等5部电视专题片脚本,在北京电视台和房山电视台播放。著作有《琉璃河古镇史话》《琉璃河民俗风物》《名镇阎村史话》《中华瑰宝汉白玉》(与人合作)。另外撰写出《古镇张坊史话》《名镇韩村河史话》《京畿满族第一村—固村》等以及“漫话系列”、“历代名人在房山题诗并撰文系列”,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好评并产生较好影响。作者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主      编:方言

副  主 编:思文
创研部长:稀土
图片来源:作者及网络
投稿邮箱:870413692@qq.com
主编微信:870413692
公众号码:JXJSSJXJ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京西纪事】

京西纪事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