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之二||文/谢春生||【京西纪事】总815期

文摘   历史   2024-09-14 19:49   北京  

文史 | 人物 | 胜迹 | 军政 | 轶闻 | 钩沉

20240914 178期 总815



 李庄村是一个较大的自然村落,在其周围还星罗棋布着多个小的自然村,从东到西分别为琉璃河南头、西上坡、刘井、段井、吴家场、王家场、三合庄、李家坟、南地,直至最西边连着西东村的六合庄,在行政管理上统一称为李庄村。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统一规划撤销南地和六合庄两个人口较少且占地面积很大的自然村,整体搬迁到李庄村村里来,原来的宅基地恢复为耕地,就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些自然村的形成经过:

出琉璃河南门向西很近有个小石桥,在桥西道路两旁,住有人家。在路南住的都是从四面八方来的单姓人家,有宋、马、葛、王、陈、田、郭、赵姓的人。路北有李、杨、马、贾姓的人,这两边住的也就是十几户人家,这边住户属于房山,南门里的属于良乡,在南边洋桥那就是属于涿县了,这里属于三县交界处,俗称“三不管”。在南门里的琉璃河人把属于房山地界的称其“琉璃河南头”,一直延续至今都称“琉璃河南头”以后归李庄,有生产队后称“李庄九队”。

我国民间地理称谓的由来,许多都是以其特有的功能、地理位置、历史的人物而命名的。比如:场、井、店、铺、人名等等。李庄村的几个自然村的叫法就有,吴家场、王家场、段井、李家坟等,也就是现在的第七生产队。地理位置正处在挟河与大石河的交汇处,在几百年前,这里就是水、旱两路的交叉地,水上有码头泊位(大石河分支),过往的船只装货、卸货直达天津。同时衍生了看船的行当,俗称“看船李”。李姓家族垄断了看船的行当。陆路有行人、马车、骆驼等各种运输方式到此卸货、装货货物主要为(煤炭、石灰、粮食、果品等等)。同时衍生了行人住宿、餐饮等行业。过往的行人多了,饮水就成为大事,段家、刘家自筹资金挖水井,据传只用柳木作盘放入井底、青砖砌壁到顶,用水车绞水,很是讲究,供所有过往行人、牲畜等用水,从不枯竭。段井、刘井等称谓就由此得名。吴、王两大姓氏自备场院,供大秋、麦收等农作物收、晒、贮等。大几亩的场院很是气派。居住地则散落其边。段井儿的段氏最早是随着明朝的迁徙大军先到河北省任丘县,后来是文辈用挑儿挑着小哥俩,从任丘来到段井儿这块土地上,大哥俩长大成家后,老大住在西侧,老二住在东侧,从明朝开始繁衍至今已有五十几代人,据了解大都住在段井儿这块土地上,总之吴家场、王家场、段井、刘井等亦可追溯到明朝以前,最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

琉璃河自然形成了水上、陆地均衡发展的小城镇,也成为当时山区、平原交汇处一个综合的物资集散地,由于琉璃河镇沿一条自北向南转向西的街道而形成街面,故有北门、南门(实际正西)两个门。而第九生产队正处在琉璃河南门外,又称“南门”或“西上坡”。原琉璃河南门外的道是正西方向,出镇后拐向正南,依次为南头村、李家坟、刘井等,而东临挟括河。同样修有码头,李家一户在此看坟,几十座坟,二三百亩地不止。房山史料记载琉璃河三街杨家于清代又重修挟括河、加宽、加修码头泊位、下行直达天津。

总之,现在行政村李庄村在明朝时正处于琉璃河水、陆、交通的重要节点上。这里的人们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1806年前后,是王镕兄弟四人分家后来到这里的。其四弟在琉璃河有个商铺号称“成河王记”,他是一个买卖人。他在琉璃河经营油坊、药铺等店。颇具经济实力,在李庄等地他们还有不少田地,分家时,大哥去了蒋家坟,置了不少地。中间的王镕和排三的兄弟就分到了李庄。到李庄后,哥俩又分成了东、西两个大院。每家都有近二百亩地,还各有四亩园田,中间有枣树分界。院外有一块大场地,收秋打场用。那时,就有王家两户,因为有场地,就以“王家场”而得名。后来陆续搬进几十户,延续至今。

在 1920 年左右,有一个张姓的老头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子,逃荒由山东来到周庄村,住了一段时间后,经人介绍,又来到洄城村,给黄家打工,黄家看他能干又卖力气,让他领人当长工了,这样又干了几年,儿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又给老公庙太监府看地,这期间,他边看地,看河边有荒地,因为水淹没人种,他就一边看地一边开荒,还在河边较高的地方盖了三间小房子,一家人就在这住下来了。一边打工,一边种地开荒,这样辛苦了多年赞钱又买了几亩地,三个儿子大了,陆续娶妻生子,哥三就分家了,三人和老人商量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好呢?经过大家商量,便起名叫了“三合庄”,从此,一传十,十传百,这个地方就叫三合庄了,老人去世后也埋在了自家的地里,后来叫张家坟了。三兄弟共生了6个儿子,人丁兴旺,人口也越来越多,至今有二三百人。三合庄也越来越红火。直到合作化后,三合庄就称“李庄八队”了。

清朝末年。吴家是从琉璃河二街分家搬到这里的。琉璃河有姓吴的一家人,与吴润银的爷爷吴玉田等老哥三分家。有油坊、铺面,还有一百多亩地产。其中的两个哥哥懂得做生意,吴玉田则以赶马车为生,不善做生意。就分到了地产,坚持以种地为生。那时,吴玉田一家人就在这里种地、打场。后来,王永顺、老孟家,还有吴国民的父亲吴刚,买吴玉田家的地,这家三亩,那家二亩,由于吴玉田地多并有自家场院,大家就称之为“吴家场”了。一直延续至今。

“南地”原名叫丁家坟,后来因为盖房子搬家在村南得名叫“南地”,也就是后来王户人家。

据说:丁家(丁永山的父亲,是原来的老住户,后来看坟的老住户)

刘四爷,是王家过继刘家。家住在刘化营老宅院,后搬到刘家在自己的土地上建房。

老王二爷,原本是大次洛人,因家哥弟多比较贫穷,老妻黄二姑是李庄娘家,在娘家地里盖房,后来在刘家南地,后因为发大水房塌了,又在稍北边高地盖房。

丁勋,家原住在丁永江院内,后因为人多了住不下,在自家地里推土房住下。

肖家,原来住在马振家那边,后来,也在这边自己的土地上盖房。

这五户都是解放前后时间不多迁住的,因为在村南边,所以人们称“南地”了。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挟河赵家有哥俩分家,家里有大量的财产、土地、房屋,大哥愿意留在挟河,二弟说:“挟河这边财产、土地我一律不要,我只要一家人去庄子”。两人同意后,二弟就来到了庄子。

那时,庄子也同商业店铺一样,也有名号,因为庄子有七百多亩地,名叫“六谷庄”。这“谷”有五谷杂粮的意思,来时除自家人有六人外还有佣人,这个庄子有大牲畜、车辆、各种农具,还雇佣有长工、短工很是红火。由于年代久远,一代一代延续,人口也不断增加,直到后来发展,至德子辈已六代了。这里有给人看病的先生,也有给牲畜看病的兽医,盖有不少房屋,加上门前南通涿州,北通房山,西通韩村河,东通琉璃河,来往人、牲畜、骆驼络绎不绝,庄名也由“六谷庄”叫成“六合庄”了,因为六合庄地处交通要道,紧靠杨户屯石桥,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为了解放石家庄,阻击暂三军南援,曾经在六合庄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双方死伤几百人,战斗结束后,解放军牺牲战士的遗体用车运走,本村装车人还有健在者赵汝怀。国民党兵遗体就地掩埋。此战事有吉羊烈士墓碑为证。直到1975年,村里决定整体拆迁搬到李庄居住,从此结束了“六合庄”的历史。




1、本文选自《李庄记忆》一书。


《李庄记忆》 主编/谢春生




谢春生
与共和国同龄,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人,房山区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六年,其中任中学校长二十二年,做校长培训工作九年。自1963年师从著名诗人,编辑家赵日升先生学写诗歌,从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为止在《北京支部生活》《北京日报》《乡土诗人》《中外名流》,《燕都》等报刊杂志及各公众号平台发表诗歌一百多首,散文十余篇。曾经出版个人诗集四册:《诗画知我心》《春天的牵挂》《放歌霞云岭》《霞云放歌》(歌曲集),与人合集三册:《二十四位名诗人》《当代十名诗人诗歌今选》两册。虽然退休赋闲在家,依然笔耕不辍,学习诗歌已成毕生爱好。







主      编:方言

副  主 编:思文

创研部长:稀土

图片来源:作者及网络

投稿邮箱:870413692@qq.com
主编微信:870413692
公众号码:JXJSSJXJ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京西纪事】

京西纪事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