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去做一些不重要的小事,就是因为内心抗拒去做那些我们明明知道很重要的大事。
01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在得到APP的订阅人数突破60万。这个数字的创下来得到APP的历史记录,应该也算是国内,甚至是世界上卖得最火的年度专栏线上课程。
记得当时的课程主编分享了一些关于这门课程背后的故事。
在这门课程上线前的两三个月,当时正在紧张筹备,但是薛兆丰老师并没有着急写稿,而是把心思都用在了其他地方,例如他纠结于课程介绍页面的文字,据说他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改,最后用85个字对这门课程做了极其精准的定位,但让人尴尬的是,这根本不是他应该干的事情,这是课程的负责人应该做的。
他还特别操心课程开篇前的提示音乐。自己挑来挑去,总是不满意,最后还让儿子做了三首短的配乐。
除此以外,薛老师自己还买各种各样的话筒,在家里尝试录音,但是要知道,得到公司据说有最顶级的录音设备。
这些事情,压根就不是一个作者应该操心的,他唯一要做的就是每天按时交稿。
课程主编甚至拉下脸和薛老师沟通,如果再这样下去,课程就没有办法按时上线了,同时也不断地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刺激薛老师,例如吴军老师就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不论是刮风下雨,不论是身在哪个国家,不论是忙还是闲,吴军老师每天雷打不动,都能够按时交一篇稿子。
如今,薛老师的经济学课程已经突破60万了,这门课程的讲义也卖的很火。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也曾备受拖延症的困扰。
02
连名人都有类似的困惑,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每次写稿子之前,我都习惯打开手机,美名其曰“查资料”,其实只不过是刷刷新闻,看看中美局势,看看世界500强公司的故事,看看最近的头条新闻。
这些全部都和我的写作无关。
后来没办法,只能把手机丢到客厅,不带到书房。但诡异的是,不到10分钟,我就总感觉好像有人要联系我,我的手机是不是响铃了?以至于实在忍不住,跑出去看看。
结果发现除了几条APP推送的信息和垃圾短信外,根本没有任何人想联系我。
等到我把手机安顿好了,甚至不得已使用了“专注模式”,确保手机被锁死,除了打电话啥也干不了了,才开始在电脑前准备写稿子。
让人再次无奈的是,我并没有打开word,而是登录了QQ、微信,打开了浏览器,再点击音乐软件,准备挑一首特别适合写作的背景音乐……
你懂的,在忙活了半天以后,我一个字也没写。
这样有意思的心路历程,在其他人、其他事情上,都可能会遇到。我们明明有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做,却总是不自觉地把注意力全部放到不重要的小事上。
对于写作,其实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坐在电脑前,打开word,开始打字,和其他所有杂七杂八的事情都没有关系。
03
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总是从内心里拒绝面对生命中很重要的事情?总是害怕开始,害怕去执行,去完成它们。
后来才发现,是我们认为自己这些事情太难了,自己可能做不到、做不好,因此总是推迟这件事情的启动,告诉自己,我不是不会,只不过是还没开始而已。我还是做点不重要的小事,先攒点经验值再说吧。
例如,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这件事非常重要,它影响着我们是否能顺利毕业。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毕业论文可能都不是按照计划逐日推进完成的,很可能都是在截止日期前的一段时间,点灯熬夜打鸡血,最后踩着线提交的。
但有意思的是,等你真的完成了这件大事以后,你会发现,原来它好像也没有想象得那么难,以至于自己花费心力抵抗了这么久。
我曾经和一位同事聊天,他谈到写硕士毕业论文的那些事儿,因为是在职读的研究生,平日里工作忙,因此总是抗拒写论文,一直拖到最后一个月,再不写就完蛋了,只能每天熬夜到一两点,第二天还要精神抖擞地去上班,搞得十分狼狈。
他说,自己原本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也做了持续三个月的写作计划,但是因为工作比较忙,有时候下班迟,或者有应酬,晚上连电脑都懒得开。即使正常点下班,吃完晚饭,坐在电脑前,也经常无法集中注意力,一会儿忙忙工作,一会儿打开新闻,一会儿看看视频,写论文的进度极为缓慢。
当然,经过了这一个月的淬炼,他也发现了一个新的规律。那就是当你在某方面突破了自己以后,以后再做量级小一点的同类工作时,就会发现无比轻松。
例如,当你写完了三四万字的硕士论文以后,再回头看一万字的本科论文,简直是小儿科,这就是“降维打击”。相信你自己也有类似的体验。
在我们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都有极为重要的事情要处理,虽然我们知道,做完这些事情,自己就有一次大的跃迁,就有一次大的收获,但却因为心里抗拒、自我否定,或者精益求精的原因,始终无法聚焦于任务,而是在任务的周边游走。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心动不如行动,行动不如立刻就动。
完成比完美重要,先动起来,做出1.0版本,然后再逐步迭代,而不要把目光和精力都留给了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
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请保护好它,把它全部投入到最需要我们完成的事情上。这才是我们的成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