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于孩子,就像河床之于流水

文摘   2024-03-09 18:14   泰国  

(生病在家休息,跟爸爸学叠小船)



随手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开一页,这一页写道:“把写作当成呼吸一般。”“眼光放长远一点,你的使命乃是写作,或找出写作的意义。”“只要念念在兹你对狂野、傻气又美妙的写作练习的使命便行。”每一句都像是对我说的,读起来很舒服。再随手翻开另外的章节,依然如此,我便明白,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这本书比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励。


娜塔莉·戈德堡的《写出我心》。吃完午饭,麦麦不睡觉,拖着一个大黄鸭抱枕爬上床,又爬下去。一会儿扔了抱枕,捡起熊猫玩偶,或把一个牛角状的发箍当成“兔兔”,紧紧抱在手里。一会儿又扔了“兔兔”,去床头捣鼓开关,开了关,关了开。我躺在垫子上,让他坐在自己身边玩,他倒玩得很专心,可没多久,屁股重重地砸在我身上。醒了。跟他交待一下,又睡着了,又被砸醒。


干脆拿起一本书坐在床头看。麦麦走到他的小书架边,也拿起一本shark(鲨鱼)的绘本,右脚抬起伸上床尾,两条胳膊一撑,也趴上来了。他竟然没有让爸爸讲,而是紧挨着我,自顾自地看起来。看的同时,嘴里嘟囔着“baby shark”,大概是学校老师教的儿歌。本来我的手边还放着手机,忍不住就拿起来,用书挡住,手指划拉不停。一看麦麦坐过来,这么认真,我也只好专心起来。


在教育孩子方面,大人经常很虚伪。要么抱着一个很强的教育目的,为了做某事而做某事;要么为了“示范”,把自己装扮成道德君子。狐狸尾巴迟早会露出来,而不觉察的虚伪更是可笑。比如,我经常教育麦麦要早睡,还因为担心第二天起不来而吼他,但我自己却是一只“猫头鹰”,先是假寐,等他一睡着,立即爬起来。这不是阴险、诱骗和虚伪,又是什么?


参加学校的海滩拾垃圾活动,有的父母不怎么动手,好像这个活动是给孩子报的,让他来锻炼锻炼。活动临近结束,让小朋友五人一组,学习垃圾分类。他们首先需要进到“圈”里,外围都是筐。就听到有家长催孩子,XX快进去,管他干什么先进去再说。还有的孩子嫌太阳晒,或者抱怨鞋子湿了,催妈妈快回去,把妈妈弄得心力憔悴。


成人之后,很少有人还能够保持童心。尤其父母,将自己作为权威者、教育者的角色,动不动训斥、教导,一副如此模样——“你不懂我懂,你得听我的”。这样的招数可能小时候还管得住孩子,但到了十几岁所谓的“叛逆期”,孩子有了自己的独立看法,还会这样服从吗?所谓的叛逆,不过是权威与反权威,专制与革命,你的路与我的路。假如权威与压制一开始就不存在,孩子和父母走在同一条“路”上,还会有叛逆吗?


(在诊所玩小木马)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有的是示范者,父母埋头苦干,孩子顺其自然。你看我都这么辛苦,这么努力了,你不可以像我这样吗?很多时候,孩子还真看不懂你的努力,孩子当然更喜欢好吃好喝,开心玩乐。


为何不可以是合作者?营造一种共同体的感觉。我们是同伴,是合作者,一起来做某件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创造,有了成就感,他还会厌烦吗?如果妈妈拿起大垃圾袋,跟儿子说,我们一起捡,装满这一袋就回家。这样的效果会不会好些?


白天,把麦麦的澡盆拿到门口的太阳底下晒,晚上洗澡再拿进来,我喊麦麦过来一起抬。他小嘴笑得都裂开了,还喜欢走在前面,倒着走,走几步都要回头看看路。先开始是喜悦,慢慢地成为责任,从门口穿过客厅再到洗澡间,这一路不能丢下盆子,还得照顾好自己。


到了洗澡间,衣服都顾不上脱,一脚踏进盆里(也不说不洗澡了)。我想,他应该很有成就感,自己竟然跟着大人(爸爸)一起做了件了不起的事,“麦麦长大了”。


圣诞节假期,去新加坡玩几天。飞回普吉时,在新加坡机场排队安检,队伍不是很长,可麦麦哪里肯安静待着,一会儿跑动,一会儿跑西,根本拽不住。我跟妈妈说,把你包里的雨伞给他,告诉他待会儿递给前面阿姨安检。小家伙儿立即安静下来,神奇得像变魔术。他认真地排在队伍里,一点点地往前挪,到安检口,递给阿姨,像完成了一件光荣的任务。


小孩子虽小,但他喜欢模仿,喜欢尝试这个(成人)世界的一切事情。他也喜欢荣誉,喜欢奖励,喜欢有成就感。这样开放、合作的机会不用创造,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有。就在于我们有没有敏感的意识,懂不懂孩子的心,敢不敢让他去尝试。


平时,麦麦习惯晚睡。九点钟关灯,陪他在床上假寐一个半小时,躺着什么都不做,还得留意他别玩着玩着磕碰到。这种体验得有多痛苦。经常是,大人几乎睡着了,他还在嗯嗯啊啊,蹦蹦跳跳,或者翻滚大叫。有时,我把灯关掉,麦麦哭着跑过去,再把灯打开。打开可以,再玩一会儿自己关掉,好吗?不好。非得再强行一次。他不到两个眼皮打架睁不开,根本不睡。


可是昨晚,九点多,麦麦竟然走到床头,主动关掉灯,说自己要睡觉了。当然没有立即睡着,玩了一小会儿,倒头便睡了。


小孩子是最讲道理的,蛮不讲理的是大人。小孩子是最讲信用的,出尔反尔的是大人。小孩子最听父母的话(教导)了,不听话是因为父母的话不值一听。小孩子做事最认真了,不认真是因为这个事情不好玩或者还没学会做。


“儿童是成人之父”(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有人说,要与孩子做朋友;也有人说,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这些道理简单得就像废话,听太多也会无感。但实实在在地,要想孩子行为习惯好,先反思并改正自己的行为方式。要想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突破自己的某些观念。


毕竟,孩子生活于家庭中,就像水从河床上流过,就像小树参照大树。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便成为什么样子,这里有一种或隐或显但必然存在的关系。



黑麦与荞麦的园地
自由、独立。用脚步丈量或者用心灵漫游,关于这个忧伤而又温暖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