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与孩子们共读《世说新语》||黑麦的古文课

文摘   2024-06-03 19:22   泰国  

(竹林七贤)




通过图表,讲述了嵇康之死。今晚又讲了阮籍醉酒。深入浅出地讲解,孩子们能够很好地理解,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了。(重点是,阮籍守礼,却不崇礼教。)



有趣的问题:司马昭为何总是请阮籍吃饭?吃饭时,为什么还能够包容阮籍的“放肆”?(把司隶何曾类比为班主任,阮籍是学生,司马昭是校长)


阮籍那么大的名士派头,你会发现,派头很多时候还真的靠装出来的,装,在这里不是贬义词。名士有个性,那最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和别人一样。



嵇康曾与山涛公开绝交。嵇康被司马昭处死后,把儿子托付给了谁?——山涛。


一个小年轻儿,父亲被司马氏处死,可谓有不共戴天之仇,怎么可能还为司马氏效力?可是一个读书人,出路不是做官还能怎样,不做官可能连饭都吃不上。怎么办?


做,还是不做?——这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追问。



他没有办法啊,便去和山涛伯伯请教,山涛会和他说什么?“我早就为你想好了……”


最后呢?这个年轻人为保护司马昭的傻儿子牺牲了。


嵇康九泉之下会怎么想?


短短几句文言,意味无穷,血风腥雨、人情世故、命运波涛尽在其中了!


没法翻译,没法翻译,只能无限靠近地去意会。




读到竹林七贤中的王戎了。


其实在和几个孩子聊天。


先复习前面部分,找到嵇康篇中的王戎,他们是邻居和“铁哥们儿”;找到阮籍篇中的王戎,阮大哥带他一起去泡酒吧;找到山涛篇中的王戎,王戎别具一格地夸赞这位“中等生”大哥……


再说一说王戎家世,爷爷是幽州刺史(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爸爸是凉州刺史,和阮籍是同事关系,但阮籍更欣赏王戎,直呼小名,可谓青眼有加。


读古文,王戎小时聪明、勇敢、讨人喜欢,少年时结交名士,度过潇洒自在的文青时光,中年时家庭幸福和睦(卿卿我我),直至读到下面这一段,到了老年,官至尚书令,官不可谓不大,为何如此怀念曾经的时光?



短短几句文言,对曾经忝列名士的骄傲,对逝去时光的留恋,而今无法言说的苦闷、忧愁、压力、陷入罗网、身不由己(赶上八王之乱,当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看尽了一个人的一生。


“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一句感叹,一点不比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感染力差。


真是好极了!


昨天与朋友探讨为什么做阅读,为什么要阅读,也许,这种结合古文的闲散神聊,与文章引申来的感慨是最珍贵的了!





竹林七贤中,刘伶、阮咸可以归为一类,放荡不羁的酒鬼。读起来也很愉快。刘伶出门带着酒和仆人,仆人扛着一把铁锹,“死便埋我”。喝酒得了口渴病,妻子苦口劝诫,他还不忘耍个诡计,又骗妻子拿来一坛好酒喝,“天生刘伶,以酒为命”。阮咸也很夸张,酒杯不过瘾,和族人抬出酒缸,大家围着喝。这时候冲进来一群野猪也不在乎,干脆与猪共饮。


这些轶事,读起来都很爽。


向秀呢?向秀是嵇康的粉丝,跑去和嵇康同住,讨论学问,并且嵇康打铁,他向秀拉风箱。为什么这样做?他认可嵇康。可是嵇康在公元263年被司马昭诛杀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司马昭让向秀去做官,向秀不敢不去(他的性格——不是嵇康那样的狷介之士,敢去和石头碰撞)。向秀去了,司马昭半斜着眼睛望向他,“不是很牛气吗?不是很傲娇吗?不是喜欢和你的偶像待一块儿吗?不是不肯出来给我司马家做官吗?今儿咋了,怎么站到我面前了?”


向秀是这样回答的:“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向秀真的在说巣父和许由这样的古代隐士吗?他明明说的是他曾经跟随的、十分亲密的好友嵇康啊!“嵇康这样的人,不足以效仿”——这样的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


人的一生,究竟要忍受多少才够?向秀迫于现实的无奈,被羞辱的痛,背叛朋友的耻,对司马氏的恐惧,苟且偷生的罪......他都吞下了。经此一“难”,向秀有没有悟到更多?


竹林七贤,我们讲的最后一位就是向秀。关于他的故事,可以说是最少的,但特别令人感慨。“王大咨嗟”,连司马昭也跟着感慨起来。


此后十年,向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更多精力用来注释《庄子》,未完成,经郭象补充,成今日中国人所用的《庄子》定本。





继续读《世说新语》。今晚给孩子们介绍了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建安文学主要是三曹、七子的文学圈子,“七子”概念最早也由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提出。打个比方,曹丕有点像班长,搞了一个学习小组,流传到1800年后的今天。


孩子们能读懂吗?当然能懂。你看“世说”里边的故事多有趣。曹丕写诗好,有才,这是其一。其二,曹丕猜忌任城王曹彰,暗地在枣里下毒,假装与胞弟边下围棋边吃枣,将其毒杀,又逼着另外一个弟弟曹植七步成诗,这是狠毒。其三,曹丕好色,临终母亲卞太后去探望时门都不进,说了一句:“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骂他禽兽不如,该死......


接下来读了孔融、刘桢、王粲的故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便出自于此。


我们直接读古文,故事有趣,人物可爱,有什么难理解的?反而是读得津津有味。(当然也有提示,尽管故事不一定真,但反映出来的人物性格可信。)


想想,读书,其实是带我们去认识很多很多的古人,他们是鲜活的,有个性的。读傲骨的嵇康,读醉酒的刘伶,就和孩子们说:你看,我们中国还曾有过这样的人!



黑麦与荞麦的园地
自由、独立。用脚步丈量或者用心灵漫游,关于这个忧伤而又温暖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