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猪在用他的后腿行走”||二月份阅读记录

文摘   2024-02-29 16:13   泰国  




写在前面:


记录这些,并非炫耀读了多少书和读了什么书,主要的是为了督促自己少把时间浪费在刷手机上,而是去阅读。想要多读书的欲望,其实是一种虚妄,因为书是读不尽的;况且读完一本书,这本书就真的读完了吗?


读书,是很累人的一件事。首先是时间成本。花了大量时间去读书,用在工作和家庭的时间就会减少。还经常读得眼睛发花。其次,读书不会得到立即的经济收益,这对于讲求实际的成年人来说,不划算。


那为什么还要读呢?好书,就像是一扇扇窗口,对于经常憋在“我”这个屋子的人来说,推开一扇窗,就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大家肯定都喜欢阳光洒进室内的感觉吧。另外,身体需要每天吃饭,作为能量补充;对于灵魂来说,亦如此。读书,不失为最简单,也最偷懒的办法。


主要是年前和春节所读,近半月忙于工作。


心理教育类:


 (英)罗伯特·戴博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有段时间,经常听到人们谈论这本书。向来不追求时尚,同时也后知后觉的我现在才读,发现真是一本好书。大众之所以喜欢的东西,并非没有理由,至少戳中了很多读者的问题。往前推十几二十年,中国人是耻于谈心理问题的。好像这个名词等同于精神病,是见不得人的。看心理医生,本身就是沉重的心理负担。


但谁没有心理问题呢?就像一个人的身体,谁能不出点小毛病呢。心理问题真的是心理有问题或疾病吗?换个中性词,心里状况?无论怎样讲,一个人要成长,要认识自己——如何认识?那不就是认识自己的情绪、性格、心理吗?


蛤蟆先生有讨好型人格倾向,被父亲压制,被朋友指责,自己弄得有些郁郁寡欢,便去苍鹭开的心理诊所看了十次。他找到新的自己,变得勇敢、自信。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蛤蟆。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之前,沿着天津海河还有旧书摊。有时间就会约着朋友逛一逛,选些中意的书。有次就买到了《窗边的小豆豆》。读第一遍并没有感觉,除了“巴学园”这个学校名字,基本都忘了。重读,是因为自己有了孩子,也因为自己做了阅读和写作的独立教师。书中小林校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我很想学习,用来和自己的孩子与学生打交道。不搞权威,不冷着脸,而是随和、有趣,跟孩子玩在一起。


整本书讲的是小林老师的教育理念,以及在巴学园的实践。书后附录很多学生名字和现状,可以用来说明这种友好教育的好处吧。尽管巴学园开办了没几年,便在二战即将结束时被砸毁了。一本童真的书,背后影影约约的全是炮火声。

岸见一郎等:《被讨厌的勇气》
前几年同样是畅销书,我读了,确实是一本好书。通过困惑求教的青年和禅师的辩论,把很多心理学概念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颠覆了我的很多观念。准备买来纸质版接着学习。以上三本,读完都想推荐给妹妹的,认识过去,学会接纳和爱自己。

蔡志忠:《开悟者的微笑》
关于禅宗的一些故事。多读几本,会发现心理学、教育学、佛学都是相通的。甚至各类学科都是相融相通的。


例如这段:“禅:不说生之前;不说死之后。不说过去;不说将来。它最重要的法门是观察:此时、此地、此刻、当下、刹那、瞬间!生命是件很奇妙的事!无论我们的一生有多长,我们永远只能兑现:此时、此地、刹那、当下、瞬间的一微小切片时间。我们不能让时间回头,也不能让时间快速走。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把握任何当下,为自己负责!’”


心理学讲到最后也会跟你说:觉察自我,安住当下。




文学类:


(英)斯蒂文森:《金银岛》

海盗小说,用来做写作教学的参考文本。孩子们大多都喜欢海岛故事,文学中的海盗超出了道德主义的范畴,成了探险的英雄主义者。


好的文学文本不仅整篇故事好,拿放大镜聚焦到个别片段,仍会拍手叫好!把水手外貌刻画得好,把心理描写得这样细腻......

(法)巴尔扎克:《驴皮记》
老巴尔扎克是个伟大作家,看他的书就打瞌睡。在乡下,邻居有本《高老头》,读得瞌睡连连。一直喜欢《驴皮记》这个寓言故事,便找来读,发现“叶公好龙”了,仍是瞌睡得不行,读一半放弃。


我好像从未完整读过巴尔扎克的一本书。

(匈)马洛伊·山多尔:《烛烬》
文字绵密,读得停不下来。200多页的故事,仅发生于两个老友四十多年后相聚的秉烛夜谈。对友谊的探讨,对爱情的质询,对时间的追问。印象最深的是把女人的牙齿比喻为“明亮的雨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无论友谊还是爱情,最后抵不过阶层与教养差别的吞噬。

(德)黑塞:《黑塞童话集》
黑塞的童话不同于安徒生或格林童话,充满了奇情异想,或者说幻想。黑塞对大自然情有独钟,写童话也是这样,绵密的地方,类似于巴洛克风格的花边。有的童话更接近寓言。《奥古斯图斯》《爱丽丝》《魔法师的童年》《矮人》都是极好的篇章。

(英)奥威尔:《动物农场》
作为伟大的政治讽喻小说,还是针对社会主义的,每读一次都会惊叹。虽是动物农场,处处都是人类社会。真正的问题是:我们也是一头动物农场的猪,你意识到了吗?意识到了可否有突围的可能性?如何突围?


这次读到后面,发现了奥威尔的文学想象力,你以为故事要结束了,后面又有了反转;反转好几次,故事在令读者惊心动魄中,变得越来越深刻。



其他:


尚爱兰:《作文课》

蒋方舟妈妈,在老家襄阳新华路一所学校教书,多年作文教学经验。她写道:


“真正能教会你写作文的,是某位与你的气场能神秘相通的作家。你能感知他的喜乐哀伤,他的审美也与你的一致,他喜欢的你也喜欢。慢慢地,你就开始接收他传递的那些知识,比如他熟知历史,他对科幻感兴趣,他创造的情节跌宕起伏,他的表达和句式你甚至也能一学就会……你开始模仿和学习他,直到不知不觉中,你觉得自己技艺长进了,继续寻找更厉害的老师。”


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师承文学大师——我们完全可以如此——而老师只是一架梯子。甘做一架梯子。


杨照:《给女儿爱的书写》

就是想看看喜欢的杨照老师会如何与孩子打交道,如何写自己的孩子。


鹤见俊辅:《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

听梁文道先生介绍这本书,对侵华战争之前知识分子的“转向”问题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一个读书人如何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被某些宣传所迷惑,这是读这本书的原因所在。年前读,读了一半去过年,现在还放在床头。


史蒂芬·平克:《思想本质:语言是洞察人类天性之窗》

太长的一本书,翻了翻。不过平克提出的问题,即“语言与人性”五部曲,显然是非常新颖且重大的题目。一时还没办法搞懂。



黑麦与荞麦的园地
自由、独立。用脚步丈量或者用心灵漫游,关于这个忧伤而又温暖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