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入行25年,我仍相信东方文化的力量

文摘   2024-07-10 15:58   英国  


  


作 为华人世界里最具知名度的雕塑家之一,艺术家李真于今年获得了美国以色列博物馆之友颁发的“雕塑艺术杰出成就奖”。作为一个致力于推动多元化艺文活动的非营利组织,该奖项每年推选出活跃于行业内的国际艺术家,以表彰他们对艺术世界做出的贡献,而今年李真成为了以色列博物馆之友“雕塑杰出艺术成就奖”的首位来自亚洲的获奖者。

美国以色列博物馆之友为李真颁发“雕塑艺术杰出成就奖”

由于家族信仰,李真自幼年起便对佛教文化有所熟悉,而后来家族与书法的紧密联系又使其对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体悟,可以说,李真数十年的创作生涯始终与典型意义上的“东方”概念紧密相连,而此次获奖则代表着来自大洋彼端的另一个文化对于其创作的认可。值此之际,Artnet中国与李真进行了一次对谈,他畅谈了对于此次获奖的感受、近期的创作兴趣,以及对于东西方艺术之间诸多议题的深刻思考。

Artnet中国
×
李真

李真在美国以色列博物馆之友年度晚宴现场

Q:我们很好奇,此次“雕塑艺术杰出成就奖”是如何关注到了您的创作?以及您对于获奖的感受如何?
A:最初我也是觉得很意外、很好奇。大概半年前,亚洲艺术中心得知了这个消息,而评选时我是完全不知道的。后来,我透过亚洲艺术中心去了解了这个奖项,看到过往得到这个奖项的雕塑家里不乏在海内外都很有名气的人,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是我?
后来我慢慢有点理解,因为我看到了“差异”。我想是因为辨识度,或者我的母体文化影响到我——我们是华人,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性,我们做出的东西确实与西方艺术家有很多不同。后来我参加颁奖活动,也印证了这种感觉,他们说看到了一些新的东西,觉得我没有失去文化的生命力,或者说我们自身的文化特色吧。到今年我进入艺术界已经25年了,这次这个奖项颁给我,我就把它当作一份第25年的纪念礼物。

李真在美国以色列博物馆之友年度晚宴现场

Q:我们也经常会看到有人用“东方气韵”概括您作品中的精神性。
A:我认为所谓东方的“气韵”应该是一种心灵气息的完美层次,比如我们常常讲“气韵生动”,这是一种很高妙的境界。具体一些来说,可以是某一种精神、某一种心理、某一种想要去捕捉的状态。这一次我去到纽约,以色列博物馆之友的执行长Enid Shapiro告诉我说,她看到我的作品就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虽然我们的文化完全不一样,但我觉得他们也有感受到一些作品中心灵的感觉——这个“气韵”或许在西方的解释会是一种“灵性的优雅与气质”。作品是精神和灵魂的一部分,所以可能是在这个方面碰触和感染到了他们。或许也是作品捕捉那个状态,自然就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氛围吧!

李真在美国以色列博物馆之友年度晚宴现场

Q:谈到文化的差异性,我联想到当前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有一些创作者主张要使用一种“全球性的语汇”,创作出一些不带有明确地域风格的作品。对于这类作品您怎么看?
A:我非常有意见。任何一个文化都有脉络,有自己独特的线索,除非你的作品是天外来物,是从外星来的。文化中的线索会溶于血液,所以怎么能都做的一样?如果大家都往这个方向走,那就不好玩了。
那什么应该叫全球化?真的全球化是你不管来自哪里,创作的作品都可以感动人。这要求你思考自己的生命,也包含对当下的看法。所谓文化的生命力就是看有没有活在当下,而不是一味去恪守传统。当然,不是说传统就绝对不好,在一个领域里面不断操练,也要讲究技巧和美感,但当下讲究什么?是要有心、有情感、有想法、有感悟。所以艺术为什么是一种精神资产,因为它凝结了艺术家的精神活动——这是一种“无用之用”。

“优雅中的矛盾:大气神游之现相篇——李真个展”展览现场,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23.03.11-04.30

我本人就是从古典和传统开始进入创作的,当然,我会觉得前人很厉害,一个艺术家要不断去寻找,我到纽约,从大都会看到了MoMA PS1,我不断去欣赏各种作品,去被感动,我觉得那是艺术家的养分。但这里的养分不是说要和他们一模一样,而是说可以允许受到影响,就比如我们在成长中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影响这件事是很正常的,你欣赏谁就有可能受到影响。但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本身的一种体验,以及坚持自己的信仰。这里我说的是对艺术、对自己灵魂的信仰,而不是对财富或名利的信仰,有信仰你就可以坚持、可以不妥协,然后可以走上自己想走的道路。

“优雅中的矛盾:大气神游之现相篇——李真个展”展览现场,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23.03.11-04.30

Q:据透露,您可能会在明年于亚洲艺术中心(北京)举办新个展,我们也想借此机会了解您近期的创作兴趣。
A:我最近确实有些新的作品想要做。其实我的灵感一直都很多,我常讲自己手稿多到“一辈子都做不完”,也希望在这次展览之前能多做一些自己有感觉的作品。
具体来说,我最近大部分把心思放在人性里矛盾的现象。从去年三月在亚洲艺术中心(台北)进行的个展“优雅中的矛盾”开始,我就有在关注这些。去年的展览中虽然也展出了“大气神游”系列,但有更多的社会性体现出来,在出世跟入世之间摆荡。有些作品可能在讲自己的生命经验,有些可能又是我看到的别人的生命经验,或者一些哲思的现象。以前的“大气神游”更像是有疗愈感的乐土,碰撞到了很多孤独的心灵,那“优雅中的矛盾”加入了一些现实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方向很有意思,会把它探索继续下去。

作品《十足·乘胜》在“优雅中的矛盾:大气神游之现相篇——李真个展”现场,2023

去年展览中有一件作品是《十足·乘胜》(2021),上面是一个摆着摇滚叛逆的手势的童子,下面的狮子也很有意思,我把狮子的脚底做成了类似玻璃吸盘的形态。有人可能会把它理解为一种对财富的守护,会觉得这象征着吸住不放,那说明他们对这个是渴望的——这是一些荒谬但又很好玩的地方。所以有人说我作品就是这样带有人性,有一些细腻的情绪,然后又产生某种现象,让大家都深陷其中。又比如《天阙轻舟》(2007),我听过对这件作品很多不同的理解,上面金色的部分有人说它是宫殿,有人说它是天堂,有人说是极乐世界,还有人说是金库。最近我听到一个年轻人说这是一个家,他问我对这个理解有什么看法,我说很好啊,其实《天阙轻舟》这个作品承载的或许就是你的渴望——你在乎什么东西,它就是那个东西。

作品《天阙轻舟》在巴黎旺多姆广场的大型雕塑个展“既重又轻——新东方精神”现场,2013

可能正是这种创造性的模糊产生了一种特别的乐趣。其实“优雅中的矛盾”也是这样,只是它的图像更入世一点,更社会性一点。所以为什么我的作品是西方人和东方人好像都可以阅读的,因为大家能从中获取不同的东西。当然,这不是刻意做出来的,也没办法刻意。我觉得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因为我平常的待人接物就是不太有分别的,我不太会去思考对方有钱没钱,不管是我的藏家还是一个陌生的普通人,我都是用平等心对待。
Q:在获奖后的感言中,您提到了AI相关的话题,而它在当下也是被许多创作者使用的一种新媒介。能否对此展开谈谈您的看法?
A:我们可以往回看看。以前我们说的八大艺术里并没有摄影,但后来摄影也被广泛认为是第九艺术了,那AI同样可以这样理解,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应用的工具,就像相机是工具一样。当很多人在应用它的时候,它形成一种美学,形成一种视觉艺术的领域,那么第九艺术就这样产生了。只是AI更有智慧性,但它不能是有情绪的——有情绪的应该是人。人的情感,或激动、或愤怒、或压抑,透过AI来转化成艺术品。所有文化演进是因人而造成的。

“优雅中的矛盾:大气神游之现相篇——李真个展”展览现场,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23.03.11-04.30

我做作品的时候情感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我有一件作品是《天空》(2012),那件作品其实我是在思念我的父亲。他57岁时就走了,我不知道他消失去了哪里,但总会时不时想到他,有时甚至会习惯性地叫他来吃饭,然后我就画了一个手稿——我只是把一个小孩的心情表达出来,我永远是我父亲的小孩,我想问问他吃饱没有、过得怎么样。这件作品里有一朵云,就是那种我上不去,但又很想飞上去的心情。那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就像弘一大师说的“悲欣交集”,人走了可能是种解脱,但天人永隔的思念又是痛苦的。我一直没有勇气做,隔了十几年以后才把那幅手稿做成雕塑。
后来在北京展出时,我遇到一位藏家,她说看到《天空》的时候,虽然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但觉得那件作品是一种思念的感觉,让她想到了自己过世的父亲。我当时听了既惊讶又感动,也意识到那种共性和情感的感染力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觉得艺术家不要为变而变,如果每天要去想谁还没有用过这个或那个材料,那自己多累,材料是给创作运用的,它只不过是创作的手段,更重要的还是背后的感受。

作品《天空》在威尼斯双年展现场,2013


我经常看到一些很有技术的创作者,但很可惜的是,他们的问题并不在于技术,而是不够认识自己——创作是很自我的,你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做,也要感知自己的心情和当下的情感。那对于我来说,虽然细胞一直在代谢,但记忆还在,所以就是没有办法,我只能用自己的感受去创作。


文丨Yutong Yu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artnet资讯
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artnet资讯,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提供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足不出户,便能将当下艺术讯息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