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李真:入行25年,我仍相信东方文化的力量
文摘
2024-07-10 15:58
英国
作
为华人世界里最具知名度的雕塑家之一,艺术家李真于今年获得了美国以色列博物馆之友颁发的“雕塑艺术杰出成就奖”。作为一个致力于推动多元化艺文活动的非营利组织,该奖项每年推选出活跃于行业内的国际艺术家,以表彰他们对艺术世界做出的贡献,而今年李真成为了以色列博物馆之友“雕塑杰出艺术成就奖”的首位来自亚洲的获奖者。
美国以色列博物馆之友为李真颁发“雕塑艺术杰出成就奖”
由于家族信仰,李真自幼年起便对佛教文化有所熟悉,而后来家族与书法的紧密联系又使其对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体悟,可以说,李真数十年的创作生涯始终与典型意义上的“东方”概念紧密相连,而此次获奖则代表着来自大洋彼端的另一个文化对于其创作的认可。值此之际,Artnet中国与李真进行了一次对谈,他畅谈了对于此次获奖的感受、近期的创作兴趣,以及对于东西方艺术之间诸多议题的深刻思考。
Artnet中国
×
李真
李真在美国以色列博物馆之友年度晚宴现场
Q:
我们很好奇,此次“雕塑艺术杰出成就奖”是如何关注到了您的创作?以及您对于获奖的感受如何?
A:
最初我也是觉得很意外、很好奇。大概半年前,亚洲艺术中心得知了这个消息,而评选时我是完全不知道的。后来,我透过亚洲艺术中心去了解了这个奖项,看到过往得到这个奖项的雕塑家里不乏在海内外都很有名气的人,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是我?
后来我慢慢有点理解,因为我看到了“差异”。我想是因为辨识度,或者我的母体文化影响到我——我们是华人,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性,我们做出的东西确实与西方艺术家有很多不同。后来我参加颁奖活动,也印证了这种感觉,他们说看到了一些新的东西,觉得我没有失去文化的生命力,或者说我们自身的文化特色吧。到今年我进入艺术界已经25年了,这次这个奖项颁给我,我就把它当作一份第25年的纪念礼物。
李真在美国以色列博物馆之友年度晚宴现场
Q:
我们也经常会看到有人用“东方气韵”概括您作品中的精神性。
A:
我认为所谓东方的“气韵”应该是一种心灵气息的完美层次,比如我们常常讲“气韵生动”,这是一种很高妙的境界。具体一些来说,可以是某一种精神、某一种心理、某一种想要去捕捉的状态。这一次我去到纽约,以色列博物馆之友的执行长Enid Shapiro告诉我说,她看到我的作品就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虽然我们的文化完全不一样,但我觉得他们也有感受到一些作品中心灵的感觉——这个“气韵”或许在西方的解释会是一种“灵性的优雅与气质”。作品是精神和灵魂的一部分,所以可能是在这个方面碰触和感染到了他们。或许也是作品捕捉那个状态,自然就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氛围吧!
李真在美国以色列博物馆之友年度晚宴现场
Q:
谈到文化的差异性,我联想到当前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有一些创作者主张要使用一种“全球性的语汇”,创作出一些不带有明确地域风格的作品。对于这类作品您怎么看?
A:
我非常有意见。任何一个文化都有脉络,有自己独特的线索,除非你的作品是天外来物,是从外星来的。文化中的线索会溶于血液,所以怎么能都做的一样?如果大家都往这个方向走,那就不好玩了。
那什么应该叫全球化?真的全球化是你不管来自哪里,创作的作品都可以感动人。这要求你思考自己的生命,也包含对当下的看法。所谓文化的生命力就是看有没有活在当下,而不是一味去恪守传统。当然,不是说传统就绝对不好,在一个领域里面不断操练,也要讲究技巧和美感,但当下讲究什么?是要有心、有情感、有想法、有感悟。所以艺术为什么是一种精神资产,因为它凝结了艺术家的精神活动——这是一种“无用之用”。
“优雅中的矛盾:
大气神游之现相篇——李真个展”展览现场,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23.03.11-04.30
我本人就是从古典和传统开始进入创作的,当然,我会觉得前人很厉害,一个艺术家要不断去寻找,我到纽约,从大都会看到了MoMA PS1,我不断去欣赏各种作品,去被感动,我觉得那是艺术家的养分。但这里的养分不是说要和他们一模一样,而是说可以允许受到影响,就比如我们在成长中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影响这件事是很正常的,你欣赏谁就有可能受到影响。但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本身的一种体验,以及坚持自己的信仰。这里我说的是对艺术、对自己灵魂的信仰,而不是对财富或名利的信仰,有信仰你就可以坚持、可以不妥协,然后可以走上自己想走的道路。
“优雅中的矛盾:
大气神游之现相篇——李真个展”展览现场,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23.03.11-04.30
Q:
据透露,您可能会在明年于亚洲艺术中心(北京)举办新个展,我们也想借此机会了解您近期的创作兴趣。
A:
我最近确实有些新的作品想要做。其实我的灵感一直都很多,我常讲自己手稿多到“一辈子都做不完”,也希望在这次展览之前能多做一些自己有感觉的作品。
具体来说,我最近大部分把心思放在人性里矛盾的现象。从去年三月在亚洲艺术中心(台北)进行的个展“优雅中的矛盾”开始,我就有在关注这些。去年的展览中虽然也展出了“大气神游”系列,但有更多的社会性体现出来,在出世跟入世之间摆荡。有些作品可能在讲自己的生命经验,有些可能又是我看到的别人的生命经验,或者一些哲思的现象。以前的“大气神游”更像是有疗愈感的乐土,碰撞到了很多孤独的心灵,那“优雅中的矛盾”加入了一些现实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方向很有意思,会把它探索继续下去。
作品《十足·乘胜》在“优雅中的矛盾:大气神游之现相篇——李真个展”现场,2023
去年展览中有一件作品是《十足·乘胜》(2021),上面是一个摆着摇滚叛逆的手势的童子,下面的狮子也很有意思,我把狮子的脚底做成了类似玻璃吸盘的形态。有人可能会把它理解为一种对财富的守护,会觉得这象征着吸住不放,那说明他们对这个是渴望的——这是一些荒谬但又很好玩的地方。所以有人说我作品就是这样带有人性,有一些细腻的情绪,然后又产生某种现象,让大家都深陷其中。又比如《天阙轻舟》(2007),我听过对这件作品很多不同的理解,上面金色的部分有人说它是宫殿,有人说它是天堂,有人说是极乐世界,还有人说是金库。最近我听到一个年轻人说这是一个家,他问我对这个理解有什么看法,我说很好啊,其实《天阙轻舟》这个作品承载的或许就是你的渴望——你在乎什么东西,它就是那个东西。
作品《天阙轻舟》在巴黎旺多姆广场的大型雕塑个展“既重又轻——新东方精神”现场,2013
可能正是这种创造性的模糊产生了一种特别的乐趣。其实“优雅中的矛盾”也是这样,只是它的图像更入世一点,更社会性一点。所以为什么我的作品是西方人和东方人好像都可以阅读的,因为大家能从中获取不同的东西。当然,这不是刻意做出来的,也没办法刻意。我觉得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因为我平常的待人接物就是不太有分别的,我不太会去思考对方有钱没钱,不管是我的藏家还是一个陌生的普通人,我都是用平等心对待。
Q:
在获奖后的感言中,您提到了AI相关的话题,而它在当下也是被许多创作者使用的一种新媒介。能否对此展开谈谈您的看法?
A:
我们可以往回看看。以前我们说的八大艺术里并没有摄影,但后来摄影也被广泛认为是第九艺术了,那AI同样可以这样理解,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应用的工具,就像相机是工具一样。当很多人在应用它的时候,它形成一种美学,形成一种视觉艺术的领域,那么第九艺术就这样产生了。只是AI更有智慧性,但它不能是有情绪的——有情绪的应该是人。人的情感,或激动、或愤怒、或压抑,透过AI来转化成艺术品。所有文化演进是因人而造成的。
“优雅中的矛盾:大气神游之现相篇——李真个展”展览现场,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23.03.11-04.30
我做作品的时候情感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我有一件作品是《天空》(2012),那件作品其实我是在思念我的父亲。他57岁时就走了,我不知道他消失去了哪里,但总会时不时想到他,有时甚至会习惯性地叫他来吃饭,然后我就画了一个手稿——我只是把一个小孩的心情表达出来,我永远是我父亲的小孩,我想问问他吃饱没有、过得怎么样。这件作品里有一朵云,就是那种我上不去,但又很想飞上去的心情。那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就像弘一大师说的“悲欣交集”,人走了可能是种解脱,但天人永隔的思念又是痛苦的。我一直没有勇气做,隔了十几年以后才把那幅手稿做成雕塑。
后来在北京展出时,我遇到一位藏家,她说看到《天空》的时候,虽然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但觉得那件作品是一种思念的感觉,让她想到了自己过世的父亲。我当时听了既惊讶又感动,也意识到那种共性和情感的感染力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觉得艺术家不要为变而变,如果每天要去想谁还没有用过这个或那个材料,那自己多累,材料是给创作运用的,它只不过是创作的手段,更重要的还是背后的感受。
作品《天空》在威尼斯双年展现场,2013
我经常看到一些很有技术的创作者,但很可惜的是,他们的问题并不在于技术,而是不够认识自己——创作是很自我的,你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做,也要感知自己的心情和当下的情感。那对于我来说,虽然细胞一直在代谢,但记忆还在,所以就是没有办法,我只能用自己的感受去创作。
文丨Yutong Yu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kwMjYyNw==&mid=2247595670&idx=2&sn=cfe035f5b8a12bcf743f19f466059bf4
artnet资讯
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artnet资讯,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提供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足不出户,便能将当下艺术讯息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
去杭州,“荡一圈”野生而年轻的当代艺术社群
李易纹:在绘画里折叠时间
一份光州双年展收藏指南:哪六位艺术家值得留意?
一个年轻策展人的自白:从机会主义者成为长期主义者
从“大数据”看亚洲艺术市场:谁是亚洲最强者?
这位大地艺术先驱是怎样炼成的?
解码台湾艺术市场:可以靠原住民与新媒体“弯道超车”吗?
每到午夜,时代广场就飘起一朵朵中式祥云
陈栋帆的“怒火”:绘画还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沉思和激情”专栏|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必须懂得沉默
“艺术特种兵”特辑:一片叫好声中, 巴黎做对了什么?
对话巴黎巴塞尔总监:如何做一个进入新时代的艺博会?
大皇宫的“温室效应”:巴黎市场惹人爱?
七问艺术家丨刘健:尼采给了我激进探索的意志
越来越受到美术馆欢迎,盐田千春有什么“魔力”?
一个佛山古墟,是否为艺术家提供了新选项?
巴黎竞争下的弗里兹伦敦:销售必然缓慢,但新人依然辈出
一位华裔画廊主的自述:不能责怪年轻的中国市场
揭密历史:黄金为何让克里姆特痴迷一生?
李一凡:当人类与非人类开始合作
艺术探星③丨六位正在快速崛起的亚洲画家
被忽视30年的华裔艺术家李玉冰是谁?
“下沉”还是“破局”?苏富比香港的“新零售”思路是否奏效
“不要当作投资”:小白如何从零开始艺术收藏?
不止于复制和记录,摄影的“真正灵魂”是什么?
PSA青策计划十年调查(下):转变赛道的ta们
澳门,下一个亚洲艺术之都?
当时间在画布上流动:西格丽德·桑德斯卓姆绘画的两个“正面”
徐渠:被伤害的……与不动的信物
七问画廊主丨“撑下去”:在纽约支持亚裔艺术家的困境与破圈
黄宇兴:“当代”与“传统”DNA双螺旋式的相互纠缠
拍卖行在市场低谷的秘诀?与人的关系比拍品更重要
PSA青策计划十年调查(上):留在“策展赛道”的ta们
中国艺术品拍卖额骤降49%!究竟怎么回事?
市场“史无前例的糟糕”,参与者们如何应对?(下)
不信则无:资本流动情境内的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市场正处于巨变中,如何驾驭变革的浪潮?(上)
丽贝卡·霍恩离世,她的哪三件作品影响了今天的艺术?
重磅!MoMA馆长即将离任,未来谁将接棒?
杨鉴谈“蒲英玮:新世纪百科”的灼热之旅
一位画廊主口述:不被淹没的画廊,与高学历艺术家
拉里·皮特曼:当一位男性成为女性主义艺术家
我从哪里来:一出主体的戏剧
《Artnet艺术市场情报》最新版出炉:动荡之时,如何逐浪前行?
首尔艺术周观察手记:国际性是否已成功对接本土口味?
高强度首尔艺术周将启:快速通关秘籍别错过!
七问艺术家丨夏禹:“我画画,像是摸着石头过河”
从网络梗图出发,她如何隐喻当代的“酒神精神”?
ART021 HONG KONG观察:试验与启动
艺术探星 ②丨六位“画布之外”的亚洲艺术家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