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ins, C. S., & Stockton, C. M. (2018). The Central Role of The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17(1), 1609406918797475. https://doi.org/10.1177/1609406918797475
摘编:林凤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摘要
当前质性研究中存在多种理论使用方式,例如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理论框架(theoretical framework)、范式(paradigm)和认识论(epistemology)。本文总结并提炼了这些方法,提出发挥理论框架的中心地位可以提高质性研究的效果。文章基于认识论和方法论必要的严谨性,进一步强调,理论几乎渗透到研究的每一个方面,即使研究者没有察觉。不同的方法论学者曾将理论比喻为“衣柜”,可以收纳不同的研究要素;或者“透镜”,用来解读文献与数据。本文提出了一个评估象限图,帮助研究者判断理论在质性研究中的合理应用方式,同时总结了质性研究过程的图解,以突显理论框架的核心地位。但需注意,过度依赖理论可能会导致对数据中涌现出的新发现不敏锐,使研究的灵活性受限。
现有研究成果
关于理论框架的定义多种多样,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对事物运作方式的解释,指向对某种现象的理解。目前,质性研究中应用理论的方式包括:(1)阐明认识论立场;(2)说明方法选择的逻辑;(3)将研究结果构建为理论;(4)为研究提供指导框架。
本文的贡献
本文提出,强有力的理论框架可以揭示研究者对研究的既有倾向,也有助于数据的编码和解释。文章前半部分是质性研究中知识生产、反身性和理论使用的背景概述。其后关于概念框架、认识论和编码的部分突出研究过程中可与理论框架交织的环节。最后两部分直观展示了理论的核心作用,并提出过度依赖理论可能带来的限制。
引言
理论(theory)、理论框架(theoretical framework)、方法论理论(theory of method)和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在质性研究文献中界限模糊,但各有差异。一般而言,理论是一个具有高度解释力的“大概念”,用于组织许多其他相关概念;方法论理论指导研究方法的选择;概念框架的定义较为宽松,更像是研究中“文献”如何相互配合的“地图”;理论框架则是在研究中引入理论,既传达研究者的核心价值观,又为研究新知识的生成提供清晰的指引或视角。理论框架位于以下三者交汇之处:一是已有知识和对复杂现象的既有认知,二是研究者的认识论立场,三是提供一种视角和方法论分析的路径。
理论和知识生产
所有学科都在争论理论的创建和使用问题。以及,从数据出发(归纳法)或从假设出发(演绎法)哪一种、在多大程度上更有助于知识的生产。在Peirce和Hanson的基础上,Timmermans 和 Tavory超越了归纳/演绎的二元论,在扎根理论中考虑了溯因推理(abduction)。溯因推理是在“令人惊讶的研究证据”的基础上产生新理论的创造性过程,最终引导研究人员从旧观念转向新见解。
反身性和具身化
无论是常识性理论还是科学理论,理论都试图对现象做出合乎逻辑和有意义的解释,通常遵循叙事结构,从这一角度来看“理论就是故事”。研究人员的主观性(对世界的信念和阐释)与反身性(观察、了解和思考主观性的能力)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进行本项元考察的能力也受到我们自身对世界的信念的过滤。
Collins
“由于规范性的力量,我不断地将自己的存在与对世界的批判性理解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我对现实的理解以及我在现实中的存在就永远不会是固定或稳定的。 我的身份(白人、异性恋男性)和我作为研究者的角色使我在现实之网中处于有利位置。这是我批判性地探索权力复制和破坏公平的社会结构的研究基石。我的研究取向离不开我对现实的看法——这使得本体论、认识论和理论密不可分。”
Stockton
和柯林斯一样,我坚信现实和我们对世界上经验的解释是由社会建构的。我作为白人、异性恋女性的经历促使我探索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因为我作为女性的生活经历在历史上和目前的大部分知识生产中都没有得到体现。我们的努力可能会使我们的智力生活、行动和对正义的追求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理论在质性研究中应用的概述
Maxwell将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定义为关于所研究现象的一个暂时性理论,用以指导整个研究的设计。他指出,“这也可以称为研究的‘理论框架’或‘思想语境’”。这种理论能够帮助研究者细化目标、发展研究问题、选择方法、展示与已有研究的相关性。在Maxwell看来,概念框架的主要来源不一定是现有理论。他提出了四种可用来构建概念框架的主要来源:(1)基于经验的知识(2)现有理论(3)探索性研究(4)“思想实验”。研究者对现有理论的使用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过度依赖或不加批判地接受理论,二是未能充分利用理论。
Merriam认为,所有研究都有显性或隐性的理论框架,即使是在归纳性研究中也是如此。在识别理论框架时,研究者应首先考察自己的学科取向(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其次,相关文献也能帮助确定理论框架。对研究问题的学科背景进行审视,有助于增强使用现有理论的合理性。Merriam将概念、术语、定义和模型也纳入理论框架中。
被混淆的“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和理论框架常常被学生和新手研究者混淆。Maxwell指出概念框架包括“支持和指导研究的概念体系、假设、期望、信念和理论”。而Merriam和Tisdell曾提到他们更倾向使用“理论框架”,因为理论框架涵盖的范围更广,包括术语、概念、模型、思想、观点以及对特定理论的引用;而概念框架通常用于定量研究的方法部分,明确展示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和测量方法。Marshall和Rossman认为,概念框架“应展示研究者如何通过个案研究来理解更大范围的现象。通过将具体的研究问题与更大的理论构建或重要的政策议题相联系,研究者表明该研究的具体内容能够揭示更广泛的问题,因此在某领域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在研究中展示概念框架的最佳方式是图片(视觉图像)或地图,展示文献中各类思想如何协同工作。
认识论和理论的选择
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取向(epistemological and ontological dispositions)构成了研究者看待世界和知识生成的“架构”。认识论影响理论的选择,而认识论和理论在数据分析方法中的协同程度取决于两者之间是否具有明确的关联。每项研究都“受到更高层次理论的启发,尽管研究者有时未察觉到这些理论,因为它们深嵌于对现实和知识本质的假设中”。
本质上,认识论在理论选择中起着作用,使得两者相互依存。这一影响随后自然地延伸到案例选择和分析框架的确定过程中。
案例和编码
理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研究方法、研究边界,进而影响后续的分析方法。例如,个案研究是质性研究中最灵活的方式之一。在确定个案的边界后,可以采用的技术手段非常宽泛。一些研究者认为,如果没有理论框架,个案研究方法几乎不具备定义性,因而理论的价值非常重要。尽管个案研究可能仅以简单的理论或基础框架开始,但最终需要发展出理论框架来丰富数据,既展现个案的独特性,也揭示其更具普遍性和研究价值的方面。
在质性研究中,丰富、有厚度的描述是核心所在。然而,在高度情境化的个案中,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框架,细节可能只是一种简单的故事,为难以转移至其他情境。在编码和分析时,理论框架的联系需要明确。一种方式是在方法的分析部分列出预设的编码,并说明这些编码是如何作为演绎分析策略(deductive analytic strategy)生成的,这也会增强归纳策略(inductive strategy)的力度。数据收集同样受到理论框架的影响,研究的分析和解读——即研究的发现——也会反映出支撑研究的概念、术语、模型和理论。
理论的核心作用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评估象限(见图1),用以强调方法和理论的重要性。举例来说,我们认为低理论、低方法的产出内容简单、缺乏洞见,可能不具备研究价值(月度报告型),甚至不算是知识生产。高理论、低方法的产出则更像散文(随笔型),不能有效结合原始数据和分析框架。而过度关注方法而忽视理论可能导致技术至上的问题,这是大多数质性研究面临的主要风险。这也反映了摆脱实证主义和定量思维的必要性。注意,图1的方法描述非常系统化,没有充分体现方法中一些归纳性的成分。象限的目的是突显方法和理论的锚定点,使两者相互平衡相互强化,更好地拓展知识。
图1 一个理论/方法象限
图2 质性研究过程
Ravitch和Carl提倡:“研究者必须考虑现有理论在研究问题发展、研究目标设定以及整个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图2展示了理论框架在质性研究中应发挥核心作用的具体领域。传统学术研究通常从一个问题入手,建立文献基础,以证实该问题成立,并记录已有的相关论述。在此基础上,建议将文献逻辑化、可视化地组织成概念框架,其中显示文献覆盖的范围和尚待探索的问题空间。随后,理论框架可成为质性研究的支点和关键部分。图2中,从理论框架出发的箭头指向方法和研究问题,特别强调分析过程(理论可影响预设编码)、信度(演绎方法中应包含寻找与理论不一致的案例)、认识论以及研究者的角色(理论选择如何向读者传达关于研究者的某些信息)。理论框架也通过分析过程影响研究发现,并进而影响讨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