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黄酒,黍米黄酒的代表。

文摘   2024-11-09 21:34   陕西  

青桐先生评价黄酒:

女人的养生酒,男人的保健酒,老人的长寿酒,青年的健康酒,贵族的身份酒,智者的品味酒,病人的营养酒,体弱的滋补酒。

黄酒,也叫养生酒、国酒、国粹、液体蛋糕。

与葡萄酒、啤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黄酒中能确定的物质达100多种,这些物质营养价值十分丰富,有液体蛋糕之称。

其所含18种氨基酸中,有7种氨基酸,是人体必需,而体内不能自身合成的氨基酸。

黄酒在中医药中,有相当高的应用价值和能提高医药疗效的功能。

关陇黄酒,主要是黍米黄酒,是西北黄酒的代表,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文化遗产。

关陇黄酒的酿造技艺,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关陇地区,在黄酒酿造技艺上的独特贡献。

关陇黄酒,遵循古法酿造,手工制作,包括选料、蒸煮、发酵等多个环节,最终产品色泽金黄、香味醇厚、甜酸可口,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2018年,黄酒类国家标准(GB/T 13662—2018)定义黄酒(老酒)为:“以稻米、黍米、小米、玉米、小麦、水等为主要原料,经加曲和/或部分酶制剂、酵母等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的发酵酒。

大黄米(又称“软黄米”),是由糜子(黍)去皮加工而成,糜子是生长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含有的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大米和小麦,

尤其是蛋氨酸含量,几乎是大米和小麦的两倍,并富集各种微量元素。

黍米,又称糯秫、糯粟、糜子米、大黄米等,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农作物,被列为五谷之一。


黍米是最好的黄酒酿造原料,营养价值最高,不仅品质松软、易吸水,蒸煮时容易糊化,同时含淀粉质多,出酒率相对较高;

其自带的黄色生物色,还能为黄酒酒体带来自然色泽,因此,黍米黄酒不需要加入其他天然色素调色。

如今,黍米黄酒在人们的认知里存在感不强,主要原因或许在于原料的“难得”。

虽然也曾位列“五谷”,但是黍米在现今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常见,成了小众的“非主流”。

2020年,稻谷占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7.96%,仅次于玉米之后,是我国的第二大农作物,

而黍米作为小品种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竟不配拥有姓名,被统计入“其他谷物”类别中,与其他谷物共同占比才1.02%。

黍米是一种味美、性黏的谷物,先秦时期不仅是贵族享用的食物,还是酿酒的主要原料。

殷商时期,王朝对黍的依赖性强且需求量大。

《甲骨文合集》中收录有一块近乎完整的龟腹甲,上面记录的四条卜辞显示,31次占卜中,关于雨水是否充足影响黍的收成至少占卜了13次,就黍的收成是否影响商王祭祀、宴饮用酒占卜了18次。

足见商王朝对黍米种植以及黍米黄酒酿造的重视。

那个时候,说黍米黄酒是C位,绝不夸张,无奈的是,黍米很难高产。

与稻子来对比,我国的超级水稻亩产最高纪录可达1326.77公斤,糯性品种水稻亩产一般在400公斤左右;

黍米亩产只有稻米的一半,即使是黑龙江的代表性品种粘丰7号,亩产也只有150~200公斤。

努力了两千多年,黍米的亩产也只是从不足100公斤,提高了到100公斤以上,实在是没啥竞争优势。

所以在人口爆发、灾害频繁的两汉之际,为了应对饥荒,自上而下大力推广种植冬小麦。

随着这个外来“潜力股”在中国北方的发展,粟、黍等本土作物逐渐式微了。

酿酒原料的产量,直接影响着中国黄酒的产能和分布。

黍米黄酒,在人们的认知里存在感不强,主要原因或许在于原料的“难得”。

黍米经过沸水冲烫之后,不是蒸熟而是煮粥。先用大火煮粘,再用小火煮至“糜”的状态。

待降温至合适温度时,便可以拌入麦曲或麸曲,进行糖化,然后加入酒母醪发酵。

煮糜不仅使淀粉糊化,还使黍米变色,这也是为什么即墨老酒具有独特的褐红色和焦香味。

焦香型黄酒,代表是陕西关陇酒业出品的关陇黄酒,是以黍米为原料,陈伏麦曲为发酵剂,配以黄土高原深井水,采用“煪糜法”传统酿造工艺,经发酵而成的原汁酒。

斤米酿斤酒,具有红褐透明、微苦焦香、后味深長、盈盅不溢的风格。

黄帝内经记载,关陇黄酒:有健脾、保胃之功效,黄酒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糖、醋和多种维生素,适量饮用可以提精补神、补肾益阳、健胃和血、通经养颜、延年益寿、强身壮骨等功用。




罗川古城
罗川古城,陇东边陲一座千年古城,它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它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设县,定名于隋朝,改名于清朝,设县时间长达1500年之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