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城黄酒,创始人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拥有1002年历史的黄酒。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酵母曲种质量决定酒质。
黄酒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
其采用复式发酵酿造方法用曲制酒,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糯米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属于低度酿造酒,堪称世界一绝。
西北黄酒,当今主要产在庆城县、环县、镇原县、华池县、正宁县等地,其色亮黄、气味醇香、口味甘美、性烈醉人,
即使当年酿造的也胜似陈坛老酒,它在祖国大西北乃至全国也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好黄酒。
中国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称“封疆御酒”或“帝封皇酒”。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民众就会酿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庆阳地区华池县境内,黄酒文化也传承了上千年之久,
华池本地的酒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古代华池黄酒,盛产于古县地二将川、大凤川一带。
相传,宋代名臣范仲淹在庆州戍边,在华池县境内修筑大顺城时,将士就爱饮华池的黄酒。
范仲淹的千古绝唱《渔家傲》中有名句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的“浊酒”,即华池黄酒,大顺城黄酒,从此诞生。
相传大顺城修筑成功之后,范仲淹指挥宋军,击退了来自西夏李谅祚的三万敌兵。
他将筑城、退敌之捷报上呈给宋仁宗皇帝,同时也将华池黄酒作为贡酒,献给了朝廷。
近年在大顺城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大型瓷坛残片,原来此罈一为水坛,二为咸莱坛,三为黄酒坛。
还出土有耀州窑、定窑烧制的瓷碗、杯、瓶大量残片。
试想,边城将士用用上乘的宋代瓷器,开怀畅饮庆阳华池黄酒,借着酒意豪气满怀、飘飘欲仙、挥舞大刀,奋勇杀敌,那是多么壮观和豪迈的场景!
金、元之后,子午岭东之二将川、大凤川一带因战乱人烟稀少,原始次生林复兴。
大顺城黄酒的产地,渐移至柔远、元城川。
大顺城黄酒,是本县自古以来的名产。
本县近年来出土有周商、秦汉时的酒器—陶罐、青铜壶、爵等,即为佐证。
这证明在两、三千年前,华池已有了黄酒的酿造业。
显然,到唐、宋时,华池黄酒已名声远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我国一般的黄酒以糯米或大黄米为主要原料酿成,这类黄酒为低度原汁酒,呈黄褐色,故名。
我国南方江苏、浙江用糯米或粳米作原料酿成的酒叫大米黄酒;
我国北方甘肃、陕西、山西等省以大黄米酿的叫黍米黄酒。
大顺城黄酒,以煮熬的酒谷米或粘谷米(糯性小米)为基本原料,加酒曲配以当归、黄莲、柴胡、秦艽等数种中草药配制酿造而成,属黍米黄酒,营养价值非常高。
相传,清代同治回乱时,董福祥义军在怀安城被回兵包围,形势十分危急,董帅为了激励将士,鼓励他们痛饮黄酒壮胆,并在关老爷庙中烧香求神护佑,并许愿成就大业后“重修庙宇,塑绘金身”。
结果关圣帝君神灵大显神威,相助全军将士奋勇击退回军,转败为胜。
回乱后半段,董当了甘肃提督,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授一品花翎顶戴,他真的派将士带来银钱,大兴土木,重修了怀安关帝庙。
大顺城黄酒,从此名声大增。
民国年间,菩萨山隐士王老道绰号“王讨吃”,
传说,清末他曾在宫中任职,由于政治风波迫使他隐退浪迹天涯,流落至此。他既懂医术又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他曾授给乔川和白马村民延年益寿的方剂,村民如法炮制,精选黄柏、黄莲、当归、肉桂、柴胡、秦艽、黄芪、女贞子等八种滋补中药和甘草入于酒缸,
再听从王老道的建议用当地久负盛名的白马泉、佛寺泉、水龙泉等池水做酒。
自此华池大顺城黄酒这一传统特产,质量得以提高;其口味甘醇绵长、鲜甜可口、温和而浓烈、馨香且爽口、成为良药也!
从理论上讲,入中草药5种以上的黄酒,即可称为大补药酒!
我国古代著名医典《黄帝内经?素问》在“汤液醪”篇中说,以黍作原料的黄酒“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因此,用黄酒在“邪气来时,服之万全”,即可补血养颜,舒筋活血。
现代医学探明,华池大顺城黄酒,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糖、醋和多种维生素,
适量饮用确有提精补神、补肾益阳、健胃和血、通经养颜、延年益寿、强身壮骨等功用。
大顺城黄酒,饮用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冷饮,即开瓶就饮,亦可加冰饮用,
这样饮用消暑解渴,清凉爽口,给人以美的享受;二为热饮,即在锡壶或铜壶中煮沸后饮用。
早在三国就有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的佳话,足见饮酒也是一种悠久的文化。
大顺城黄酒除能饮用外,还能作中药引子,亦可作烹调肴馔之上等料酒。
其好酒含酒精程度较高,热酒时遇火即燃,过量饮用则使人酣醉,贪杯者要慎防酒精中毒。
故乡人实话实说:“华池黄酒不能当酒喝,而要当药吃”。这句话很有哲理。
目前正在组织科技力量、进行提高改造,争取成为国家级饮料型保健补酒。
华池本地黄酒的酿造技艺,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密切相关,是传统的民俗食品文化技术精品,大大有别于啤酒、葡萄酒、白酒的酿造。
其酿造工序大致有九道,即:选粮—浸渍—蒸熟—摊凉—入缸(发酵)—镏酒(压榨)—生酒—杀菌—出成品酒。华池黄酒酿造技术与传承技术既是一脉相承,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道工序各环节都非常关键,缺一不可,但按部就班做到了,不一定就能酿出好酒。
其中之奥妙,还要看酿酒师有无手头灵感和心中的体验,这就需要认真耐心地去摸索、去感受。
华池本地黄酒种类繁多,从清末到民国期间的酿酒名师有:
①郭孺人 元城镇元城村马奎妻,本村郭氏之女,已去世。
②张孺人 五蛟镇李良子村,李时润妻,刘家湾村寺沟组张氏之女,已去世。
③秦孺人 怀安乡中庄倪某妻,本村冉砭秦氏之女,已去世。
④张孺人 白马乡将台杜某妻,连集村张氏之女,已去世。
⑤任英秀 乔川乡铁角城村陈庭信妻,本村任氏之女,已去世。
华池黄酒代表性传承人:
①王兰花 乔川乡范陈沟陈凯珍妻,铁角城王氏之女,现年51岁。
②王三富 乔川乡艾蒿掌村人,现年53岁。
③杨作成 乔川乡李崾岘村人,现年47岁。
④徐生仓 乔川乡黄蒿掌村人,现年43岁。
⑤马 荣 元城镇元城村人,现年55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顺城黄酒,也是华池黄酒的杰出代表,的确拥有独特的食用、药用、保健等作用和价值。
“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宴”,黄酒不仅是一种高级饮料,也是礼俗文化的一种载体。
自古迄今,庆阳华本地人请客送礼、献礼送黄酒,早已成为一种特定的风俗习惯和人之常情。
陇东书法家马克新,品尝了华池本地黄酒后,诗意大发,随口吟道:“酒香沁吾游子心,情浓直泻翰墨阁”。
华池陶建骼在《题乔川干酒》诗歌中云:“她是华池太液,她是月精日华,香飘天地千万里,醇了农家土窑洞”。这是对华池本地黄酒及白酒深情的赞誉和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