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久等了,今晚就来分享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最新调研成果。
在正式开聊之前,我先回顾了下历史文章,发现大概有两篇是聊过这个行业,为了方便读者们回溯,把链接放在这里:
如果没时间细看也没事,帮大家做个总结:
第一篇是说国内人形机器人还不太行,产业进展就看特斯拉;
第二篇是说国内人形机器人有了交付能力,但更多是专用机器人,通用机器人还是看特斯拉。
算下来这篇就是第三篇,核心想表达: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在慢慢形成,和特斯拉可能形成错位竞争,但投资端仍处于早期阶段。
看新闻咨询和小作文有“美化”成分,聊整机厂又总是会自夸自擂,最优了解渠道就是和产业专家以及零部件公司做交流,能够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
上周聊了好几家零部件企业,走进会场时我带着许多问题,走出会场时只剩感叹,定期跟踪确实很有必要,真理越辩越明。
问题一:国内人形机器人百花齐放,谁更有机会?
最近到处都能看到人形机器人的影子,新闻里动不动就是XX企业推出机器人原机,如果有机会参加机器人展会,更是高矮胖瘦、琳琅满目。
原先就聊到过,如果有人找你融资,说自己团队能够做得出人形机器人,听起来很厉害,但哪怕是真的看到了成品,都不要轻易动心。原因是,并不算啥。
有次和某高校研究院的教授吃饭,他说团队前两天刚做出一款人形机器人,在场投资者还都挺惊讶。教授淡淡地说,只要能做出机器狗就能做得出机器人,区别并不大。
我问教授,高校为什么要做机器人,接下去准备找什么应用场景或者是什么融资渠道呢?教授说,倒是还没想这么远,反正接到任务就做起来了。
那时候就尚且如此,更何况如今产业链是越来越成熟,要造出1-2台机器人真不是难事。难的是,要判断哪些企业能造出100甚至1000台机器人。
要造100台,就要先准备好造100台的基础,即合适的供应链,于是问这些零部件企业是最直接的途径。
得到答案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华为和小米,被零部件企业寄予厚望,既有互联网思维,又有硬件制造经验,还自备应用场景;
第二类是传统机器人厂商,像是优必选和宇树等,有着量产的能力,核心是寻找应用场景;
第三类是互联网巨头,国内BAT(百度/阿里/腾讯)以及字节跳动,尤其有家零部件厂商单独提到了字节,比较意外。
这三类厂商,我最看重是第一类和第三类,前者落地最快,后者AI大模型赋能最强,至于第二类再观察观察吧(毕竟能做出来早就做出来了)。
问题二:这轮国内机器人,可否与特斯拉一战?
聊机器人不可能绕开特斯拉,但特斯拉核心供应商口风都很紧,只能从二级供应商嘴里间接了解,有些增量信息做个分享:
一方面是特斯拉明年出货量可能有惊喜,市场大部分预期是3000-5000台,实际产业预期是1万台,甚至看起来会再超预期;
另一方面是特斯拉在很多零部件技术路径上还暂未确认,例如行星滚柱丝杠(把旋转运动变成直线运动,用在机器人大腿处),有些参数就在不断调整。
于是,在特斯拉第一批量产前依然会有变数,但一旦量产就会快速规模化,这点是国内很多机器人厂商都非常羡慕的。
至于国内人形机器人能不能挑战特斯拉?依然并不是同一种产品,国内机器人造的时候就会想好用在哪里,比如用在工厂里替代人工,很多参数就不需要那么精准,而特斯拉最终是通用,就是放到哪里都能用,因此要无限接近于人类。
问题三:国内机器人产业链投资,到底有没有戏?
相信这个问题是投资者最关心的,肯定要聊,而且要从各个维度去聊。
1)看商业模式,特斯拉和“非特斯拉”有本质的区别。
特斯拉主要是交给两家执行器厂商(拓普和三花),再往下零部件是要通过她们两家的集成后再给到特斯拉,通俗说就是要“转个手”,因此投资重心显然是在两家集成商。
国内机器人并不是,咱们国内做事都讲究个“人情世故”,而且强势下游厂商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只要能降本就不怕麻烦。
大部分零部件都是直接对接国内机器人厂商,相当于“直销”,因此投资重心就是要看哪家价值量最高以及对接的主机厂更有前途。
2)看盈利能力,不管做什么环节,看起来都是好生意。
聊新能源汽车时,都说打铁件相对赚得辛苦钱,智能化和电动化毛利率更高,而到了人形机器人,问下来大部分零部件企业都是满怀期待。
最主要原因,这些零部件企业原来都是做传统机械的,门槛偏低且竞争激烈,过得挺苦,而人形机器人是新兴产业,下游客户暂时还不太压价(都抢着要占先机),盈利就舒服得多。
给到答案都是:具体多少毛利率不能透露,但肯定是比公司现有盈利最高的那个业务还要高。
3)看核心标的,很可能存在变数。
这轮国内人形机器人概念,涨得最好的是一家汽车主机厂(就不直说名字了,心知肚明就好哈)。
我是一直抱有疑问的,经常会问自己,这家到底凭什么?最矛盾的点,就是汽车主机厂没有生产机器人的能力和基础,似乎并不能给那家超级巨头带来好处。
后来这家汽车厂商出面辟谣,说自己没有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有关人形机器人方面的合作,投资者还说“不,你有”“没有合作就说明在自研”,实在也是很有意思。
这次遇到“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签约合作方的其中一家,说自己有制作机器人本体的能力,大部分零部件都能自供,定位就是要做代工,相当于是苹果和富士康的角色。
是不是能实现要继续观察,但如果真是这样,很可能就会诞生1家或几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里“问界”,她们有着工业机器人生产经验,还有着向上突破的诉求,感觉比汽车主机厂延伸机器人要靠谱一些。
差不多就是这些内容。
第三篇人形机器人主题文章,相比前两篇而言,很感叹国内产业链发展之快。如果说特斯拉是全球人形机器人的落地风向标,那么国内机器人就是应用和量产的最大潜力市场,正如新能源车赛道那样。
很多朋友问,我会不会考虑投资国内机器人赛道?老规矩,还是看好公司和好价格,这次还有些特殊:
好价格,是机械和汽车研究员的维度,拿着计算机不管怎么按,这些零部件概念股都是业绩低于预期的;
好价格,是电新和机器人研究员的维度,发挥增长率想象空间,估值给得再高都能圆得回来。
既还不能被认可是好公司(机器人业务占比微乎其微),又失去了好价格区间(估值都在30-40倍甚至更高),要先放一放。
最有意思的是,很多家零部件厂商都并不希望自己股价大涨,有些是怕股权激励缴税太多,有些是还没来得及回购和增持,说是涨得“头疼”,都不敢再向市场多透露。
倒是很喜欢这种“品质”,默默做事,低调发言,最终一鸣惊人。通常聊的时候越谨慎和顾忌,我越是会高看一眼,想尝试等一等好价格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