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AI热门赛道

文摘   2024-12-17 23:05   上海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这两天在参加券商策略会,有个环节是5位金融大佬的圆桌论坛,聊到几个话题蛮有意思。

先是对于股票市场的观点,没有太多意外,清一色看好。

一是说政策方向很清晰,上面表态积极;二是10年期国债利率跌破1.8%,买债券收益率越少,买股票动力就越强烈;三是估值够低,沪深300指数市盈率13-14倍,美国标普500是30倍,欧洲和日本都是15-20倍。

道理每个人都懂,但现实很残酷,今天A股就迎来大小市值的泥沙俱下,很多群里都直接跌得没声音了。

我还是老观点,预期低一些,看得远一些,就能踏实得多。

大佬们还聊到人工智能,这个话题我平时很少提及,要么就趁着今晚聊上几句吧。

第一,国内AI产业发展是超预期的。

嘉宾里有不少是科技研究员出身,聊起AI发展史头头是道:

2022年底,科技领域就在聊AI的宏大叙事;

2023年,海外科技巨头逐渐把AI产业逻辑展现给全球,都处于军备竞赛的阶段,拼命训练着自己的大模型;

2024年,进入到模型不断完善以及迭代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各家模型能力都大大提升,甚至还有些应用场景的尝试;

2025年,预计AI会进入到第三阶段,即科技巨头们都要渗透“AI Agent”,翻译过来类似于“私人助理”。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企业无疑是领头羊,但让全世界都很意外的是,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大模型竟然毫不逊色。

记得2022-23年时候,我们团队内部都在研究ChatGPT怎么用,当时国内大模型落后得不是一星半点。

短短1年多,Kimi就横空出世,直接国内APP下载排行榜第一,在文字处理方面已经非常好用。

再到如今,字节AI大模型后来居上,豆包APP每日新增下载量稳定维持在80万,全球排名第二,处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都不在话下。

发展实在太快,前两天还看到谷歌前CEO的采访视频,他说:

“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我过去曾认为我们领先中国好几年,但在过去的6个月里,中国以一种令人瞩目的方式赶了上来。而且这还是在美国政府采取特别措施,限制高性能芯片供应给中国之后发生的情况,中国人很聪明。

第二,国内AI概念股价是偏贵的。

今年下半年尤其是9月24日之后,AI相关题材是轮番演绎,哪怕业绩还根本看不清楚,估值都是先涨上天再说。

大佬们是怎么看当下AI行情的呢?

先聊到风险,说要看股价有没有透支未来的预期。预期包括:是不是真的有AI产品,这些产品有没有爆发的可能性,能不能形成大规模应用,会不会带来用户的付费意愿等等。

再聊到机遇,有位嘉宾说不必过于谨慎。因为投资主线是有顺序的:先看商业模式、再是产品、初步客户和流量、用户数大幅提升、最后产生收入,而股价会随着进度来逐步反应。

绕了半天,到底是风险还是机遇?这帮嘉宾竟然让观众自行判断,透支与否、透支多少。

那我就分享下自己心里的答案:整体至少透支了2-3年,其中硬件算力芯片可能透支得少一些,软件应用透支得多一些。

放眼望去,现在AI产业链的PE估值,硬件端基本是40-50倍,软件端直接能无穷大,明显都贵,但软件更贵。

第三,国内AI会率先落在制造业。

对于企业端,AI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现场聊了很多,归纳下来就是两个方面:一是赋能各行各业,实现降本增效;二是新质生产力。

以前都说“互联网+”,未来就是“AI+”,先加到哪里呢?听到最多就是:人形机器人是AI大模型最好的端侧落地,新能源车是智能网联的最佳场景,AI手机和AI眼镜是最贴近消费者的产品等等。

有没有发现?经过一顿兜兜转转,都回到了最熟悉的制造业,机器人、电动车、手机、眼镜等等,有了AI赋能就是“锦上添花”。

我最喜欢“锦上添花”,本来就符合标准的好公司,如果还能有新的增长曲线,就再好不过了。

我最怕“雪中送炭”,本来毫无基本面的上市公司,搭上某个概念后股价起飞,到头来往往是管理层拼命减持,投资者都被套在里面。

现在投资者提及人工智能都是先想到软件企业,不过要知道AI本身很虚无缥缈,要说能给软件企业带来多大营收贡献,是算不清楚的。

但制造业就能把AI具象化,毕竟订单和出货量都是实打实的,只要跟得足够紧,就有很大概率抓住机遇。

打个比方:要搞大模型就需要算力,跟踪算力芯片和光模块就能知道哪些下游企业投入最大;要做AI机器人和AI眼镜就需要零部件支持,跟踪核心机械和光学部件就能知道哪些巨头最有希望量产。

差不多就是这些内容,总结一下就是:国内AI产业发展超预期,AI概念股价早就大超预期,而AI对制造业的影响还没充分预期。

顺便说一句,现在让AI帮忙写文章非常方便,给个主题、喂些资料、定好框架,几十秒就能生成一篇。

有不少朋友就问我,每天输出内容累不累,为什么不让AI帮着写?

在开篇致辞文章里,我就有表态过:AI很智能也很强大,但人类贵在有创新精神,想不被AI所取代,就要找到“不可替代性”,或许坚持每篇原创文章就是一种态度。

因此请读者们放心,哪怕写得短一点、写得略有瑕疵,我也绝不会用AI文章来替代,这是底线。

围棋投研
业内人士,重点覆盖高端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