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能是下一个风口!

文摘   2024-11-20 22:50   上海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最近制造业的话题,基本都围绕着人形机器人和低空飞机这种大型产品,实际消费电子也有些新进展,那就是AI智能眼镜。

11月12日,百度在世界2024现场发布了首款小度AI眼镜,称该产品为“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镜”,具备第一视角拍摄、边走边问、识物百科、视听翻译、智能备忘等功能。

戴上这副眼镜,相当于随身带着一个AI助理,眼前看到的所有东西都能被用来分析:路过一栋楼就跳出来建造时间和各楼层信息,看着一道菜就知道有多少卡路里,和外国人聊天能实时精准翻译等等。

原来只能在科幻片里看到的场景,已经慢慢照进了现实。
虽然百度没有直接承认,但观众们都心知肚明,这款产品是暗暗对标着Meta Ray-Ban (眼镜巨头雷朋和科技巨头Meta联合打造的AI眼镜),后者在全球已经卖出300万台。
聊到眼镜,前两年VR眼镜就曾经很火爆,当时团队实习生小朋友还买了一套字节Pico设备,我们这群“老年人”厚着脸皮轮流试用,结果用完还低情商地补了一句:这个产品估计卖不火。

话虽伤人,但却是真情实感,最主要原因就是VR眼镜戴着很厚重,基本没有可能戴着走出门。既然是消费电子,便捷性还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我就在内部分享说,如果以后AR/VR眼镜(当时还没有AI大模型)能做的和普通眼镜一样轻薄,市场就会大得多。
现在真的做出来了,和普通眼镜一样便捷,而且还附带AI智能,用咱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超预期。

坦白说,我还没有到线下去体验过新款AI眼镜,写起来有点“纸上谈兵”,但不管了,就当是为了线下调研做铺垫吧,多了解总是没坏处的。

先回顾下眼镜的升级过程。从普通眼镜,到智能眼镜(有音频能通话和放音乐),到AI眼镜(有大模型),再到AR眼镜(能显示出来),很明显是越来越高级。

而“高级感”的关键,就是摄像头。

如果没有AI,眼镜上有摄像头能实现第一视角的拍摄,就像电视剧里特工那样,轻拍眼镜就能留住重要证据,现实里留下的就是亲眼所见的美景。

现在有了AI,摄像头就更不得了,相当于替代了人类的眼睛,你看得到什么大模型就能看得到什么,你看不到的大模型也能看得到,走到哪儿都有AI撑腰,很有底气。

如果再有AR功能,能够在眼前显示虚拟屏幕,这样一来,以后出门戴个眼镜就行,连手机和电脑都不用带了。

想象一下:

在不久后的某一天,戴着AI智能眼镜去上市公司调研,走到门口就有AI帮忙整理好基本资料,见到管理层时就已经知道生平事迹,参观工厂时边走就边留下影像(合规允许下),交流刚结束就已经整理好纪要。想想就幸福啊。

当然,金融男对于应用端会更看重,并不能代表大部分消费者的心理。有卖方小伙伴专门做过调查和统计,观察消费者购买AI眼镜时的意愿排序:

1)价格:这个毫无疑问,如果像刚开始VR眼镜那样定价2-3万人民币,估计大部分消费者都直接放弃。

现在的AI智能眼镜是什么价位呢?海外Meta Ray-Ban眼镜售价299美元,大概是2200元人民币;国内同类型产品价格普遍在2000-3000元之间,比如雷鸟、XREAL、Rokid 等等。

百度AI眼镜大概是明年上半年上市,目前还没有公布售价,市场猜测会在2000元价格带,甚至会有个“惊喜价”。

落在2000元以内,大部分消费者是能承受的,毕竟算是AI高科技产品,何况还有相机(1600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和耳机(采用4麦克风阵列设计)的功能。

2)款式:平时大家去买眼镜的时候,肯定都会问同行人一句“好看吗?”,要直接戴在脸上的产品,“好看”是非常重要的特征。

“好看”是个很主观的词,每个人审美都会不同,但正因为有多样性,那么对应着就需要AI眼镜有更多的款式(业内叫SKU),谁有更多选择,谁就能吸引消费者。

例如上文图片里,Meta Ray-Ban就有多种颜色可选。

3)品牌:消费电子的品牌效应是很明显的,手机、电脑、耳机都是泾渭分明,常规眼镜似乎说不出个集中度特别高的品牌,等升级为AI眼镜后,具备电子产品属性,很可能就会有品牌差异化。

Meta算是有点名牌效应,百度能不能起到同样效果,暂时还要观察(车端好像是反响一般)。

如果苹果做出AI眼镜,会不会有很多“果粉”去购买呢?

如果小米AI眼镜推出,雷老板会不会再次凭借强大影响力让其出圈?

如果华为打算入局,国内市场格局又将发生什么变化?

4)材质:AI眼镜需要承载各种电子元器件,所以可选材质基本差不多,但份量上是有讲究,要戴在耳朵和鼻子上,肯定越轻越好。

一副普通眼镜大概是20-30克,Meta Ray-Ban是49克,百度AI眼镜是45克,似乎差得不太多。

因此,大概排序就是价格>款式>品牌>材质,其中品牌力可能会随着科技巨头进场而发生改变,国内消费者还是挺看重这方面(要面子)的。

到这里,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发现一个BUG(漏洞)?那就是AI眼镜的消费群体,大部分都是本来就要戴眼镜的(太阳镜是少数场景)。

而相比于欧美地区,中国人口近视率大概是50%,比例非常高。如果再聚焦到青少年(更容易消费),截至2023年国内初中生近视率为70%,高中生的近视率为80%。‌‌因此,AI智能眼镜在国内很有市场潜力。

同时,基于现有这么多眼镜店,国内在渠道铺设方面会容易得多。不像笔记本电脑或耳机,直接放在体验店就行,眼镜要搭配着镜片,还是专业店更好一些。

总结一下:有越来越多的好产品(供给),有足够多的潜在消费人群(需求),有不断惊喜的价格(量产后更便宜),大胆判断,AI智能眼镜很可能就是硬件端的下一个风口,且落地时间会早于机器人和低空经济。

当然,国内厂商想要卖到几百万台甚至上千万台,还有很多挑战要解决。

比如,要替代常规眼镜就需要更久的续航或更快的充电速度;

比如,遇到骑行、跑步、滑雪等场景,就要更牢固的脸部贴合;

比如,AI模型功能强大,自然就能帮学生解题,做作业和考试时怎么办;

再比如,AI智能眼镜配有摄像头和音频,如何确保个人隐私,如何能避免违法违规事件等等。

科技的进步总会伴随着质疑声,我想这些问题都能够去慢慢解决,但AI眼镜无疑是AI端侧最佳落地场景之一,因此值得单独写上一篇。

至于投资端,国内AI眼镜离量产落地还有段距离,绝大部分环节都是概念阶段,看基本面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不过都已经写到这个份上,只字不提好像也不太厚道,那就搬运下卖方小伙伴的产业链标的吧:

AI芯片:恒玄、星宸、晶晨、瑞芯微、全志、乐鑫、蓝讯等;

整机组装:歌尔、立讯、龙旗等;

光学相关:韦尔、舜宇、水晶等;

互联/硅麦:敏芯、瑞声等

渠道:博士眼镜等。

这些上市公司可供读者们参考,但还是那句话,做投资是要找到AI眼镜能“锦上添花”的好公司,而不是想靠AI眼镜“雪中送炭”的后排企业,切记。

围棋投研
业内人士,重点覆盖高端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