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那个,我与其共振的人
文摘
2024-11-12 12:36
广东
13班王泽嘉在那条横线上填上了“与其共振”四个字,估计是近六千考生中的独一份。你淋着薄薄细雨,发丝被打湿成一缕一缕地,衣服因被水浸湿而沉重,但你是轻快的,你听着竹叶与风雨合奏,它们吹走了你心底灰朦朦的雾。(这个情景让我们似曾相识)你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出场)我在你的旁边,你看不见我来过的踪迹。也许早就有千千万万的人和我一样来过这儿了。(这是泽嘉文章让人称道的地方。许多孩子在写别人时,没有“我”的出现,如写自己“敬佩”的人,仅仅写那个人的故事,最后说自己“敬佩”,少了二人某方面的交集,于题目不是很切合)但我淋得到你淋过的微雨。我可以在雨天大声喊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积压在心头上的种种,都会被这雨淡化开。我们之间的共振,跨越了时代。(淋同样的雨,化各自的愁,“共振”形成,紧紧切题)你与友上人同舟饮酒寻欢,月光照下来,洒在你的脸庞颊,为你染上了柔光。你的友人说:“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你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我们背的《赤壁赋》,用上了!)你笑着安慰他,但此时,你才是最需要被安慰的,你刚因“乌台诗案”被贬啊!(更可见苏轼的旷达)我在岸边追着你的船,大喊:“难受吗?”你似是没听到,又似是听到了,报以我一个释然的笑容。(“我在岸边追着你的船,大喊:‘难受吗’?”读之让人潸然泪下!)我知道了,你难受,但你没有那种愤愤不平。你只是将它埋在心底,等待时间将其分解。(“知道”,即懂得,即共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你去找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月。两人在月下漫步,聊家常,聊文学,竹柏的影子在地面上摇曳,像是游于水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段大家熟悉)我一边在竹柏之影间穿梭,一边看着这静谧美好的画面。你突然夺门而出,我紧跟随其后,一路狂奔到了你老友家。(画风突变,写出常人不知之事)我才知道,你的老友中风去世了。(这是我们讲过的承天寺那天后半夜的故事)我没哭,毕竟我与他并不相熟。你怔了怔,眼泪开始流出来,刚才与张怀民在承天寺的悠闲,妨佛只是一场梦。(承天寺是唯美的梦幻,故人的家是残酷的现实)我揉了揉眼睛,从书案上起来,拿着那张写满了你诗词的纸。(原来,所有的怀想都是因为书案上的文字)苏轼啊,一纸相隔,古今共振。(篇末点题,凝练典雅)曾经说:“我们背了这么多古诗词,作文时可以用上。”“雨天,竹林,微风”、“明月,江水,小舟”、“小院,倒影,友人”,三个场景,一目了然;句式整齐,构词精美。思路清晰,内容紧扣“共振”,结尾收束有用。批注已多,不再赘述。能熟练、恰当引用所背的苏轼文字,知晓苏轼故事,让文章内容充实而有韵味。语言凝练,表情达意无不恰到好处。高度紧张的考场之上,能有这般语言驾驭能力,让人赞叹!